三、教育篇 (1)慎独——师德修养的崇高境界 外一首 寄语人民教师 身许黉宫苦自强,呕心沥血恪耕忙。 智存地气培桃李,巧夺天工琢栋梁。 愿作春蚕丝吐尽,甘成蜡炬己燃光。 他年庠序飞龙凤,天上人间乐举觞。 师德修养是个大课题,可写一本厚厚的书。这里只择其一个方面谈点看法。 近来,有关教师师德失范的事儿,成了人们街谈巷议的话题,诸如某校一位名师因为“个人理想”未能实现而跳楼寻了短见,某高中一教师下晚自习后猥亵女生而被学生在网上曝光,某些教师自办补习班、搞有偿家教,教育局接到举报电话后,搞突击查访。个别教师则变换手法卖资料,甚至不择手段行骗等等,严重玷污了人民教师的光辉形象,对学生身心的健康成长产生了一定的消极影响。一位已经退休的老完中校长痛心地说,我们几辈教育工作者辛勤筑起的教师道德大堤决口了。 诚然,影响教师道德修养的因素是多方面的。各级教育行政领导对师德修养的重视程度、抓的力度以及市场经济条件下金钱利欲诱惑力的大小都是不可小觑的外在因素。正是针对一些负面外在因素的影响,中央领导多次对教师道德修养作出重要指示,提出明确要求。2007年8月31日,胡锦涛总书记在全国优秀教师代表座谈会上的讲话中对广大教师提出了“爱岗敬业、关爱学生;刻苦钻研、严谨笃学;勇于创新、奋发进取;淡泊名利、志存高远”的希望。今年6月21日,胡锦涛总书记在主持政治局会议审议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时强调,要“努力造就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结构合理、充满活力的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外在因素是变化的条件,内在因素才是变化的根据,,外因必须通过内因起作用。少数教师没有把党和政府的希望与要求放在心上,却被金钱利欲迷住了心窍。而一度时期学校行政抓考试成绩、抓升学率的力度较大,抓师德修养的力度相对较小的情况则悄悄地助长了金钱利欲这一外在因素对其内因所起的作用。 故笔者认为:各级各类学校在贯彻落实中央领导及规划纲要的要求时必须坚持教育改革与发展和教师道德修养两手抓、两手都要硬。在这样的大环境中,教师的道德修养必须提倡“慎独”。 首先,必须明确“慎独”的真正内涵,坚持教师道德信念。 所谓“慎独”,是指在独处活动、无人监督,有做各种错事、坏事的可能并且难以被人发觉的情况下,仍然能坚持道德信念与操守,自觉按照道德准则去行动,不做错事、更不做任何坏事。就师德修养而言,我们提倡“慎独”就是要求人民教师把党和国家所颁布的教师职业道德规范与要求,化为自己的内在品质;在履职中,自觉坚守师德操守,不做任何出格的事。 第二,师德修养讲“慎独”,必须在“隐蔽”处下功夫。 教师的工作具有相对个人独立性,教师劳动是教师个人劳动和集体劳动的有机结合。每个教师在教育职业活动中既具有重大的职责与义务,又拥有独立而自由地选择教育行为方式的权力。因此,师德修养提倡“慎独”更具有特殊意义。孔子提倡“一日三省吾身”,屈原则指出“闭心自慎,终不过失兮;秉德无私,参天地兮”。别人看不见、听不到的地方,是教师锻炼道德品格的重要场所,是自我进行道德修养的“根据地”。只有在别人看不见、听不到的地方自觉进行修养、并且始终不渝,才能成为品行高尚的人,才能到达师德修养的崇高境界。 第三,师德修养讲“慎独”,必须从一点一滴的“微小”事情做起。 俗话说:“千里之堤,溃于蚁穴”;又曰“积小善而成大德”。教师在道德修养上要进入炉火纯青的境界,就要坚持从小处起步,防微杜渐,“勿因善小而不为,勿因恶小而为之”,坚持不懈地多做善事、不做坏事。 在“隐”、“微”之处下“慎独”的功夫,一方面要求我们在隐蔽之处、一些细小的地方自觉按照师德规范与要求行事,不犯错误;另一方面还要求我们在产生了错误念头、犯了错误、做了错事,在没有人察觉、没有人知道的情况下,自我觉悟、自我反省、彻底加以改正。 “慎独”是师德修养的崇高境界,而且是一种极高的境界。在改革开放年代,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提倡教师“慎独”是至关重要的,要真正做到又是极不容易的;要经过一个由不十分自觉到完全自觉的过程。这是一个不断学习、不断提高、不断洗心革面的锤炼过程。在这个过程中,离不开良好的外部环境。“鸡蛋没有适当的温度孵不出小鸡。”社会的普遍关注,学校领导的教育与帮助,媒体舆论的宣传与引导,正是教师在道德修养上向“慎独”这一崇高境界攀登所需要的“温度”。只要这个温度对促进其内化是必要和适当的,那么,教师在道德修养上就一定能到达“慎独”这一极高的境界,就一定能重展人民教师的时代风采! (该作获2010年中国百科优秀论文一等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