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甲子回忆录追记之一 前言 已近八旬的我早已过了花甲之年,网名如同姓名是不宜想改就改的,还是沿用原来的网名《花甲子》。古曰六十一个甲子年,我六十周岁学习上网,冒昧起了个网名花甲子。已近二十年了没有重复者,我就独占《花甲子》了。 幼年读书 在老家山东,我是我们家族中这一辈人中最早出生的,也是最淘气的。为了让老师管着,我六岁时妈妈就催我上小学了,学校离家只有二三里地,我要逼着比我大十几岁的姑姑背着去。时间一长渐渐地喜欢上了学校,到三四年级就转到了离家只有一里多点的路的学校,姑姑也就减去了背我上学的负担。 1956年秋季始业,我考上了高级小学,就是现在的五六年级,但是需要到八里地以外的县城读书,此时学习也有了兴趣。也就是在小学五年级时,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的我的父亲,整建制转为“农建二师”,分配到黑龙江省,后自己联系到了查哈阳农场医院。 这里曾经被小日本侵略中国时占领了过,渠首和太平湖二处水源地保证了水稻的生产,金边、太平湖等丘陵地区适合种植旱田。出自小鬼子的口称赞道“小小的哈尔滨,大大的查哈阳”。 接到父亲要我们到黑龙江的消息,我和母亲即刻启程。母亲不识字,仅仅凭我小学五年级认识的那几个字,一路由山东、辽宁、吉林来到了黑龙江。 母亲告诉我要去方向--一直往北,我仅凭读过的几年书,对照着列车时刻表,只要是往北去的火车我们就买票,上了车我就知道睡觉。那时候没有长途火车,都是一段一段地倒着走,究竟换了几站,也记不清了,只知道到拉哈下火车就等农场派马车去接了。 拉哈车站在大岗子上,街里离车站足有四五里地,找了个旅店就住下了。碰巧的是睡在同一铺的两对母子俩都是去查哈阳的,她的儿子叫李春芳,到了农场正好办高小,缘分使我们成为了终身的朋友。 等到了1958年我们都该上初中了,当时收了二个班,年龄大的编成机务班,年龄小的编成普通班,我和李春芳自然成了普通班的学员。 不知什么原因,机务班就到修理厂上班去了,我们普通班人员较少,决定到距离农场八里地的平阳镇继续读小学。那时年龄太小走八里路也感到很吃力,于是有的在平阳住宿,总之,学习、生活都很不方便,大约也就几个月的时间,农场决定把我们领回农场,把新建的养老院留给了我们这帮革命事业接班人。 转眼小学毕业就该上初中了,当时最大的难题的是师资水平不足以完成教学任务。就在1958年我们上初一的时候,一大批转业军人来到了查哈阳农场。这批复转军人的到来充实了教师队伍,这才使我们这批初中毕业生有12人考上了甘南县的高中,其中我是被保送到甘南读高中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