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王歌@ 于 2022-1-20 16:31 编辑
昔日“浙东唐诗之路” 重现杭台高铁之光
“天姥连天向天横,势拔五岳掩赤城。天台四万八千丈,对此欲倒东南倾。我欲因之梦吴越,一夜飞度镜湖月。湖月照我影,送我至剡溪……”唐诗名篇《梦游天姥吟留别》中,天姥山、赤城山、天台山、镜湖、剡溪等浙东山水,跳跃式出现在诗人李白的梦境里。 1月8日,杭台高铁正式开通,终结了浙江嵊州、新昌、天台等县市不通铁路的历史,由北向南串联起唐诗里的山水名胜,让李白的千年梦境照进了现实。以山水为载体,以诗为魂,400多位唐代诗人慕名而来走出的一条“浙东唐诗之路”,已经绵延千余年繁盛至今。  
  “浙东唐诗之路”最早由浙江新昌县学者竺岳兵于1991年提出,1993年经中国唐代文学学会多次论证命名。此后,它成为中国文学史上一个专用名词,成为继丝绸之路、茶马古道之后的又一条文化古道。从现代地标看,“浙东唐诗之路”以萧山—柯桥—越城—上虞—嵊州—新昌—天台—仙居(临海)为主体,历史遗存和人文典故众多,留下1500多首唐诗。绍兴文史学者邹志方于1995年编著《浙东唐诗之路》一书,收录“诗路”相关重要作品,集严谨性与传播力于一体,是浙东唐诗之路发展过程中的里程碑,至今仍是一本畅销书。  
1000多年来,浙东这片人文底蕴深厚、名胜古迹林立的江南山水,地面交通却受丘陵阻隔,以山间路桥为主。直到杭台高铁正式开通运行,才让李白跳跃式的梦境照进了现实。说起李白与“浙东唐诗之路”,有另一位唐朝大诗人不得不提。他就是对李白有知遇之恩的贺知章。不少学者认为,李白对这条诗路情有独钟,一个重要原因即是寻访贺知章。 “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未改鬓毛衰。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绍兴人贺知章因病上疏请求还乡。回到故乡山阴时,他激动得热泪盈眶,写下两首《回乡偶书》。贺老爷子回家的路线,进入浙东地区时,走的便是“诗路”中的精华段——从钱塘江经绍兴鉴湖、山阴道和若耶溪一带。  
时代变迁,浙东之旅已经不可同日而语,但浩荡千年的繁华景象与文化底蕴,依旧绵延至今,清晰可辨。 在不少学者看来,“浙东唐诗之路”是唐代诗人留下的山水人文之路,又是一座融合儒学、佛道、诗歌、书法、茶道、陶艺、民俗、方言、传说等内容的文化宝库。这一独特的文化现象使得“浙东唐诗之路”成为山水旅居之路、诗歌创作之路、思想传播之路和文化融合之路,诗路所涉及的区域成为中国山水诗的发祥地、佛教中国化时期的中心地、道教文化的发源地、中国书法艺术的圣地和士族文化的荟萃地,在中国文化史上举足轻重。 步入新时代,在实现民族复兴、树立文化自信的道路上,“浙东唐诗之路”已然被赋予了更加厚重的意义和使命。
杭台高铁全长266.9公里,设计时速350公里。高铁开通后,温州、台州一些县区到达杭州、上海的铁路通勤时间均缩短50分钟以上,浙东南一些县市接入长三角高铁网、杭州都市圈、温台沿海城市群有了快捷通道。 一座天姥山,半部《全唐诗》。随着铁路交通提速,天姥山所在的绍兴市新昌县,正在加速推进“小县大科技、小县大花园、小县大旅游”建设。写好新时代“诗路”篇章。2018年初,浙江省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积极打造浙东唐诗之路,抓好大花园建设,推动建设诗路文化带。“浙东唐诗之路”已然成为了浙江的又一张文化名片。 唐诗“看得见、摸得着、感受得到”,是这条黄金旅游带的鲜明特色。目前仅在绍兴,就有至今可考、可观、可寻的诗路遗存点200多处。 现代人重走诗路,会有什么收获呢?事实上,只要人们依然热爱诗歌,吟诵唐诗,就更能在这里找到回声。雄伟壮丽的河山可以开阔文人的视野,激发积极进取的意气;清新幽美的林泉则能陶冶他们的性灵,培养纯朴超俗的情操,而二者的结合正体现了“盛唐气象”的核心内涵。 如今重焕“浙东唐诗之路”的生机,就能进一步唤起古往今来的人们对祖国山河的无限眷恋,净化人们在世事扰攘和喧嚣中蒙尘的心灵,在民族悠久的历史文化中涵养文明与自信。 2018年10月,浙东唐诗之路沿线的萧山、越城、柯桥、上虞、嵊州、新昌、天台、仙居、临海等县(市、区)发出联动倡议:协同推进“浙东唐诗之路”,共同做好“浙东唐诗之路”文化旅游研究、资源开发和沿线文化遗产的整理挖掘,重现“唐诗之路”的昔日光华。 选摘/王歌 2922.1.1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