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帖最后由 糟老头 于 2020-10-3 12:57 编辑
民国十三年(1924年),许地山以研究生的身份进入到英国牛津大学曼期菲尔学院,开始研究宗教史、印度哲学以及民浴学等专业。没过多长时间,他便收到好友郑振铎从国内寄来的邮件,请求他帮忙做一件"非常迫切的事情"。原来,郑振铎当时正在写国俗文学史》
,写到一半之际,因为对唐五代部分的一些文献把握不住,手头上又没有可供查阅的资料,而这些资料在大洋彼岸的大英博物馆里收录最齐全,如果想要继续写作,就能去那里查阅。显然,这件事对郑振铎来说不可能功到,最后他只能被迫停止创作。 一日,郑振铎想起正在英国留学的好友许地山,便去信请他帮忙去博物馆里查找资料。看到好友寻求帮助,热心肠的许地山想也没想,便回信将此事应承下来。第二天一大早,他便带好纸和笔,急急忙忙地来到大英博物馆里,想要将郑振铎所需的内容抄录下来。然而让他始料不及的是,博物馆里有明文规定,只可阅读不可抄录,这让许地山立即傻了眼。
但是,已经答应给朋友帮忙,总不能出尔反尔,许地山做出一个"惊人"决定:将郑振铎所需的资料每天背上一小部分,然后回到家中,凭记中意默写下来,最后整里好再寄回国内。谁也没有想到,许地山这一坚持竟长达半年多的时间。后来,当郑振铎得知许地山用这种"愚公移山"的方法默默地帮助自己时,一下手感动得红了眼圈,心里十分感激这位比自己年长4岁的好友。 (摘自9月19日《联合日报》姚望 文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