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夏益民 于 2020-5-5 10:23 编辑
门球人谈立夏养生
今日立夏,立夏意味着夏天的开始。气温渐升,日光渐燥,身体各脏器也随之发生不小的变化。作为暮春与盛夏的过渡期,立夏前后要格外注意做好各脏器的调养,为盛夏后身心渐入佳境奠定坚实基础。 养心神——增静减怒 自然界的四时阴阳消长变化,与人体五脏功能活动相互通应。夏与心相通,心阳在夏季最为旺盛,功能最强。立夏后的高温容易引起情绪焦躁,导致心火过旺, 引发各种疾病。特别是老年人,受情绪起伏及气候外感因素的影响,发生心律失常、血压升高的情况并不少见。因此,立夏后养心是第一要务。养心要做到“戒躁戒 怒”,静养身心,保持内心安静、情志开怀,以降心火。 调胃气——增稀减肉 立夏后常因气候燥热而食欲不振,其实这是因为湿热蕴积在内,肠胃缺乏运化动力的反映。调养胃气,让胃口这个吸收营养的“加油站”动力十足,才更有利于 食物的消化与吸收。胃喜潮湿,因此多吃稀食是顺应胃气的重要方法。早晚喝些大米或薏米粥。体质弱的人还可以增加一些红枣或者生姜。这样既有助于生津止渴, 还能帮助滋养胃阳。肉类与油腻性食物则是阻碍肠胃消化的“绊脚石”,在保证每日所需的基本蛋白质以外,最好减少肉类的摄入。 护脾气——增酸减凉 护养脾气不能过多食用寒凉食品。而应以温补为佳。 夏季出汗过多容易损耗津液,常吃一些番茄、山楂、猕猴桃等略带酸味的水果,能够敛汗祛湿,有助于生津解渴、健脾消食。把握“春夏养阳”的原则,选择温补阳气、有辛味生发的食物,如生姜、韭菜、大蒜等;还可选择祛湿的食物如山药、赤小豆等,以去除身体内湿气。注意补充蛋白质,可选择鱼类、肉类,可以多吃豆类,选择深色蔬菜补充维生素。 立夏之后,昼长夜短,天亮得早而黑得晚。不建议在子时(即晚上11点)之后睡觉,以顺应阴气的不足;早上应早点起床,以适应阳气的充盈与盛实。 巧运动——多去户外 立夏到来,顺应自然阳气的发散状态,人应该适当增加活动,运动有助于激发阳气,外达气血,适当的排汗是人体排出不慎所受之寒邪的有效途径。 在运动上,要讲究适当,选择动作柔和的锻炼方式,如太极拳、打门球等;避免参加带有竞赛性的活动,以免情绪激动;避免做负重性活动,以免引起屏气,导致血压升高等。可以多到空气清新之处,比如公园,广场,树林等地慢走,打拳,做操。坚持加强体育锻炼,提高身体的新陈代谢,增加出汗量,运用物理方法排除体内的湿热之气,以与外界达到平衡。 勿贪凉——防伤阳气 民间有“没过五月五,不要收被褥”之说,意思是没有到农历五月初五端午节,家里的棉被不要随便收藏起来。这是因为在端午节前,天气没有规律,有时白天十分炎热,到了晚上却气温突然下降,被冻醒,这些情况下稍不留意就容易受凉。 立夏后人体心阳渐趋旺盛,体内阳气渐趋于外,此时可适当进食姜葱等辛温之物有助于人体阳气升发。但由于气温渐高,到处充斥着冰镇食品,很多人习惯于拿冰镇饮料来解热,殊不知,贪得一时之快,落下终身病根的事情,临床随处可见。 目前,我国仍处于新冠肺炎疫情防控的紧要时期。在紧锣密鼓的防疫知识宣传下,大多数人都能坚持做到外出戴口罩、回家勤洗手、居家常消毒、日常多通风。不管是身居家中,还是在公共场所,应时刻注意保持环境卫生;不在饮食上追求新、奇、特,拒绝食用野味;养成垃圾分类处理的行为习惯,打造健康环保的生活方式;加强主动锻炼,增强自身对抗病毒的能力。还需掌握必要的科普和医学知识,用科学手段切断“病毒”感染源。不听不看不信小道消息,有效分辨各类虚假信息。养成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打造整洁健康的生活环境,爱护我们共同居住的家园,坚持走好每一步,自己就是最终的受益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