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每年春晚,挂在节目主持人嘴边的一个词就是"国泰民安"。商务印书馆的《应用汉语词典》解释:国泰平安一一国家太平,人民安乐。形容社会安定的太平时代。
其实,这个解释是有问题的。虽然"泰"与"太"谐音,然而"泰"在古汉语里并不作"太平"讲。"国泰民安"这成语出自宋·吴自牧《梦梁录》,原文为:"每岁海潮太溢,冲激州城,春秋醮祭,沼命学士院,撰有词以祈国泰民民。"每年很多地方遭受海潮之灾灾民缺衣少食,背井离乡,他们亟须国家赈灾救济。那么,如果国家贫穷,也就没有力量救百姓于水火。所以,文人学士祈祷"国家富有,财富充裕",如此才能救济灾民,保证"民安"。这里跟"和平"或者"战乱"没有关系,因而"泰"不作太平"讲。
我们也不难理解"国泰和"民安"之间是因果关系:只有国家富足了,才能保正百姓安宁,才能保证百姓在遭灾的时候他能得到国家的救助。然而,流行的解释,则只是对现状的平面描写,忽略了这层关于国家财力与人民安宁之间关系的深意。
(摘自1月4日《羊城晚报》石毓智 文)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