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门球网

 找回密码
 注册会员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版主专区我要改网名
查看: 1380|回复: 0

飞越珠峰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9-11-5 14:25:51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斑头雁,我为什么能飞越珠峰?



法兰西is培根

2019/09/10 16:25:51

斑头雁,外貌平平的普通雁类。

中等个头的斑头雁,全身浅灰色羽毛,翅膀边缘渐变成褐色,头颈处是白色。白色的后脑勺上有2条黑杠,一道黑杠从左眼角平绕过脑袋画到右眼角,另一道黑杠与之平行,从腮帮子绕过脑袋。正是这显眼的二道杠,标明了斑头雁不同寻常的身份,它是鸟群中杰出的高空飞行员。

每年到秋天,斑头雁会从青海湖,或者更远的蒙古国,越过喜马拉雅山,飞到印度过冬。春天来临,斑头雁再次穿越喜马拉雅山脉,从南方飞回北方,停留在水草丰美的湖泊地区,养育小雁。

穿越山脉时,海拔越高,空气中的含氧量越低。在海拔6000米的地方,含氧量只有海平面上的一半。到了8844.43米的珠峰,空气中的氧气含量只有海平面上的1/3 。当你到了6000米的高山,吸进一口气时,进入身体的氧气量只有平时的一半。

海拔越高,大气压力越低。你呼吸的时候,肺部的气压要比外界的气压低,空气才能进入到肺叶。到了高海拔地区,气压比平原低,在吸气时,你必须花更大的力气扩张肺部容积,让肺部扩得更大一些,才能使肺内的气压变得更低,吸入空气。

高山上,呼吸是项很辛苦的活动,你花费了更多的力气,却吸进更少的氧气。鸟类也跟你一样,斑头雁飞到高山时,身处低压少氧的环境,单是呼吸就需要耗费巨大的能量,而此时,斑头雁还要储备充足的能量来拍动翅膀,穿越重重山脉。

一方面是缺氧的环境,另一方面是耗氧量巨大的飞行运动,斑头雁是怎样做到的?困扰多年的难题,最近被生物学家和物理学家联手解开了。

斑头雁飞过的路

在鸟类漫长的迁徙旅程中,能量消耗巨大,飞行途中越省力越实在。对于鸟类来说,能量消耗低的飞行有两个关键点:一要控制飞行高度,越高越费力。在8000米高空,飞行所需的最低动力比海平面处要高50%。二要乘风而行,也就是利用气流,搭个顺风车。

斑头雁的穿越喜马拉雅山之旅,行程艰难,它有没有按照节约能量的关键点来飞行呢?生物技术研究团队,给印度、中国青海湖、蒙古的91只斑头雁装上了GPS定位器,观测了它们一年两次的迁徙行程,记录下雁儿400多天的数据。

秋天的南下行程,斑头雁平均历时81天,迁徙3152公里,最高的飞行高度达到7290米。春天的北上行程,斑头雁平均历时47天,旅程超过3000公里,最高的飞行高度达到6540米。虽然最高飞行高度超过7000米,但是斑头雁在超过6000米处的几次飞行时间都很短。95%的时间里,斑头雁飞行在5489米以下。

上图是斑头雁飞行的地图,图中彩色线条是雁儿的实际路径,白色线条是最短路径,白色十字星是喜马拉雅山脉处超过8000米海拔的几座高峰。斑头雁的实飞路程比最短路径长了112公里,偏向青藏高原的东边,绕过了最高的山峰。

斑头雁选择了沿着山谷飞行,尽量降低海拔高度。虽然有高飞的能力,但是它们不会超越山顶。斑头雁做到了长途迁徙中节约能量的第一条,控制飞行高度。

那斑头雁有没有做到节约能量的第二条:乘风而行呢?并没有。

在山区,白天的主导风是谷风,从山脚吹向山顶的上坡风。夜晚的主导风是山风,从山顶吹向山脚的下坡风。斑头雁通常在夜间和清晨飞行,当它上坡时,遇到的是从山顶下坡的逆风。

在北上行程中,最大上坡行程是爬过喜马拉雅山脉屏障,进入青藏高原的一段攀升。翻越高山屏障时,斑头雁选择的时间是风力缓和的夜晚,而不是热流上升的白天。从山脚飞行到山顶,上行的坡度非常陡峭,而斑头雁只花了8个小时就穿越了5000米高差,上行速度非常快,最低爬山速度为0.8~2.2公里/小时。

夜间飞行比白天飞行消耗更大,但是夜晚的气流比白天稳定,湍流更少。夜行赶路的斑头雁在1天之内翻越了喜马拉雅山脉,是迄今为止最长爬坡飞行记录的保持者。

不依靠上坡风助力,斑头雁完全凭借自己强悍的身体,挥动双翼,飞越了喜马拉雅山脉。[头条-法兰西is培根-未经授权请勿转载其他平台]

斑头雁的身体秘密

斑头雁逆风上坡,穿越山脉的能力,来自于它高效的代谢率。斑头雁自备一套缺氧环境下的代谢模式,支持它自由自在地在高空翱翔。

斑头雁的生活范围非常辽阔,地面上从南到北,空间上从低到高。从海平面的湖泊地带,到4000米的青藏高原,再到6000米的喜马拉雅山脉。斑头雁一天之内能够攀升6000米的高度,相比之下,一天之内,生活在平原的我们爬到6000米的高度,不吸氧活不下去。一天之内,生活在高原的夏尔巴人来到平原,也会出现头晕胸闷的“醉氧”病症。人类没法适应短期内剧烈的海拔高度变化,而斑头雁轻松解决了这个难题,它的秘密在于:有2套代谢模式,平原时用普通模式;高飞时降低新陈代谢率,开启高效模式。

加拿大英属哥伦比亚大学团队,给斑头雁做了风洞测试。风洞模拟不同海拔高度的自然环境,斑头雁背上传感器,戴上呼吸面罩,面罩提供着不同高度时的低氧空气(海拔5500米和9000米)。团队收集了斑头雁在各种高度下飞行时的心跳、呼吸、体温、血氧等数据进行分析。测试结果证明了:斑头雁飞越珠峰不是传说,它能够在模拟9000米海拔高度的环境下飞行。

人工孵化,在平原出生长大,没有经过野外实战训练的斑头雁,在测试中轻松应对9000米的高空飞行。

高空飞行的斑头雁跟平时有什么不一样?两个最让人震惊的发现,一是心率保持不变,二是体温下降。

与正常飞行相比,斑头雁在缺氧情况下飞行时,心率没有增加。

你在缺氧时,心脏会跳得更快,加快频率为身体输送不足量的氧气。而斑头雁即使飞到了9000米的极端高空,心跳频率也没有加快,说明了斑头雁的心脏并没有达到最大的工作能力,还有余量。

在高飞时,斑头雁静脉中的血液会冷却,冷却温度超过2℃。

你跑步时,越跑越热,而斑头雁却恰恰相反,越飞血越冷。血冷有什么好处?携带氧气的血红蛋白对温度很敏感,温度增高,血红蛋白结合氧气的能力下降。斑头雁降低血液温度,提高了血红蛋白结合氧气的能力。

缺氧时,不加快心跳频率,斑头雁怎样保证自身的氧气供给?高飞时,斑头雁怎样做到在运动时不散热,反而降低血液温度?两个问题有一个统一答案:缺氧时,斑头雁降低了代谢率。斑头雁在缺氧时的代谢率远远低于在普通情况下的代谢率,简单地说,开启了缺氧模式的斑头雁,能够消耗更低的能量,提供更大的运动量。

缺氧情况下,斑头雁休息时的基础代谢率低于正常状态时,飞行时的运动代谢率低于正常飞行时。缺氧时,斑头雁不仅在飞行时切换到最高效的氧气使用模式,就连休息时也使用了高效用氧模式。降低代谢率的一个方法是减少相对不重要的能量供应,比如消化。举个例子,斑头雁在迁徙之前会萎缩肠道组织,减少消化需要的能量。

在氧气充足的平原,斑头雁使用普通代谢模式,氧气随便用。到了缺氧的高空,斑头雁使用低代谢模式,把每一份氧气用在了刀刃上。这正是它无障碍切换生活空间的秘密所在。

最后一个问题:斑头雁能飞多高?

看上图,上图是斑头雁的静脉血氧分压数据,黑点是正常情况,蓝点是中度缺氧状态,红点是高度缺氧状态。在高度缺氧的情况下,静脉血氧值也有25mmHg,说明了斑头雁一直保留血氧储备,在9000米高空飞行时也没有受到血氧的限制。或者说,斑头雁在珠峰上没有受到氧气稀薄的困扰,它还有潜能飞得更高。

天高任鸟飞,珠峰不是斑头雁的极限,天空才是它的尽头。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会员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中国门球网|www.menqiu.com ( 京ICP备11011816号 )

GMT+8, 2024-4-26 17:14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