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帖最后由 糟老头 于 2019-7-24 17:04 编辑
1944年12月大熊猫首次在重庆北碚的中国西部科学博物馆里展出时,展板说明文字的标题采用横书,名为"猫熊"。但当时汉字一般采用直书,从右往左读。这样一来,前来参观的群众凭习惯将横书的"猫熊"读成了"熊猫",于是只好随俗,将错就错了。而在中国古代历史上,对于熊猫的叫法有很多,比如貔貅、貘、白熊等等。当地的藏族同胞叫它杜洞尕,彝族同胞叫它峨曲。
20世纪80年代中期,西方学者奥巴林根据大熊猫、小熊猫、浣熊和几种熊的蛋白质及DNA序列比较,认为大熊猫更接近熊,多数西方学者认为,大熊猫:起源于熊类,应将其归入熊类。我国一些学者根据血清免疫学比较,也认为大熊猫应并入熊科,另有学者做了分子生物学的分析,也主张将大熊猫划入熊科。
1993年,我国学者黄万波通过对熊猫、小熊猫及熊类化石和现在的材料进行综合分析,用电子显微镜扫描技术对大熊猫、小熊猫、及熊类的颅骨、下颌骨的形态及牙齿结构进行比较研究,认为大熊猫应独立为大熊猫科。
虽然大熊猫的科学发现己经有一百多年了,但大熊猫的物种分类,仍然没有定论。(摘编自7月19日《今晚报》)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