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清明扫墓 意义重大
春风浩荡,又到清明。不少人将踏上扫墓祭祖的归程,而缅怀追思英烈的氛围也日渐浓厚起来。清明,不仅是一个节气、节日,也是一个重要节点,连接着过往与今天,标注着奉献与感恩。今年是新中国成立70周年,站在这样一个节点,我们不能忘记:祖国的每寸河山,都被英烈的鲜血染红过;今天的静好岁月,都是英烈用生命换来的。然而,现在的青年人多数生长于远离战火硝烟的和平年代,对他们来说,革命先烈是不熟悉的“陌生人”。由此观之,如何让民众通过清明节活动与英烈建立起“生命的连接”,是提升国民素质的重要课题。
清明扫墓, 意义重大。可以训练孩子一种恭肃静默的对先人的敬礼。实际上,这“训练”对孩子有意义,对成年人也有意义;这“敬礼”应献给亲人,也应献给先烈。当清明的追思缅怀超越血缘和亲情,当普通百姓更切近地感念先烈伟大的情怀、不朽的牺牲时,“慎终追远”才能进入一个更高境界,“民德归厚”才能达到一个更高层次,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凝聚力向心力,也才会变得更强。
清明扫墓, 意义重大。近年来,从烈士纪念日到国家公祭日,从纪念抗战胜利到纪念长征胜利,对先烈的深切缅怀追思,使清明节成为彪炳伟大民族精神的重要时刻。 “你活在我们的记忆里,我们奋斗在你为之奋斗的事业中。” 清明的意义,不只在于感受先烈的崇高,更在于继承先烈的遗志、续写未竟的事业。 “先烈回眸应笑慰,擎旗自有后来人。”
查看全部评分
使用道具 举报
清明节随感
清明祭祖先, 满怀感恩心,
感恩故亲人, 感恩父母亲, 年年祭故人, 坟前表寸心,
一生做好人, 比啥都要紧.
人生大半段, 距离父母近.
人故留名声, 心善吐真言. 生活平常心, 一世莫亏心. 对得起朋友, 对得起双亲. 功名身外物, 何必太废心, 踏实做善人, 故人才放心!
特色邮箱 发表于 2019-4-4 06:11 谢谢老师的精彩报道!
天下豪杰 发表于 2019-4-4 10:53 清明的意义,不只在于感受先烈的崇高,更在于继承先烈的遗志、续写未竟的事业。衷心希望每个中国公民都 ...
武汉李 发表于 2019-4-4 16:53 谢谢夏老师详细介绍清明由来、意义、学习了。
来源:
作为二十四节气之一的清明,是古老的农事节气,同时也是取代古老寒食习俗的重要民俗节日。它是中国人自然时间观念与人文时间观念的融合,在古代中国具有重要地位。清明是中国人特有的情感寄托,也是民族文明的一种传承方式。我们需要传承清明所蕴藏的伦理观念和自然意识,同时也要看到当今时代变化的环境,对清明节俗作适应性的调整与更新。
墓地祭扫是清明民俗的重要主题,对于清明祭扫传统的继承,是保持与传承中华礼俗的重要实践,是弘扬家风家训,培育道德与良知的重要途径。踏青是清明的又一节俗。插柳和戴柳是清明踏青和护佑生命的风习时尚,春柳留春,意味着在春季将逝的时节,人们用青青的柳枝来象征对青春的挽留。
进入21世纪以后,为了在新的环境下传承清明文化,政府与社会各界做了大量富有成效的推动工作,清明节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各地结合清明开展祭祀先贤、纪念先烈的活动。这样的清明文化传承方式,既是贯彻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推动中华优秀文化的传承,也是提升精神文明的有力举措。我们在清明节期间开展类似追思前人感怀先贤的清明文化活动,它不仅是感恩历史的伦理文化的传承,也是增强团队意识与文化归属感的有效方式,它具有凝聚社会情感的特别意义。
清明是传承民族信仰、家庭人伦的重要载体,是人们亲近自然、珍重生命的重要时间。清明关系到民族的文化生命,是我们今天需要特别重视的节日。我们需要传承清明所蕴蓄的伦理观念与自然意识,同时也要看到当今时代变化的环境,对清明节俗作适应性的调整与更新。比如不一定非要通过烧纸来表达,也可以用鲜花、用网络等方式去祭祀和寄托哀思,要有环保理念,但是雇人祭扫就属于一种造假了。
互联网时代,清明文化也有了新的内涵和传承方式。这种传承方式超越了家庭与一般社会概念,它以其跨越时空的方式营造了新型社会关系。当代社会是网络全覆盖的社会,伴随着科技发展的清明文化传播与实践方式也发生了重要变化。人们远离故乡,也能通过手机直播的方式体验与参与家乡的祭扫活动,或者是参与遥远的中华先贤的祭祀大典。还有一些网民为了表达对逝者的追思与怀念,会在网上设立虚拟祭扫空间,点蜡烛、献花,摆放祭品,进行清明礼拜。
以虚拟空间替代实地祭拜,虽然没有实地感觉真切,但它的情感表达同样是真诚的。它不仅极大地节约了物力与交通往来成本,还有超越时空的传播力度,让清明文化发挥更大的影响力。特别是对于海外华侨华人来说,网络的即时性、交互性,更有助于增强他们与故乡的联系,共享清明节日文化。
当然,清明文化除了感恩怀念先人逝者之外,还有灵动的踏青与美食文化。清明踏青郊野,荡秋千、放风筝、戴柳花、画彩蛋、食青团,清明诗会、清明茶会,我们在清明时节对话历史、亲近自然,融洽亲情。清明成为我们健康身心、激扬生命活力的时节。
祖先祭祀实际上是一次生命伦理的教育、感念先人功德的教育。我们尤其要提倡感恩的情怀。感恩是社会基本的伦理基础,对亡故先人怀有一颗尊重之心和深深的缅怀之情,这是我们民族文化心理的重要组成部分。这种朴素的感情有利于整个社会层面的感恩文化的培养。在追思中学习感恩,推己及人,对别人、对社会心存感激,人与人之间就会充满关爱与同情。天地清明,人间有情。天空蔚蓝,飘动的风筝犹如美丽的蝴蝶,醉了天空,也点缀了我们安定祥和的生活。
清明是中国人特有的情感寄托,也是民族文明的一种传承方式。墓地祭扫是清明民俗的重要主题,对于清明祭扫传统的继承,是保持与传承中华礼俗的重要实践,是弘扬家风家训,培育道德与良知的重要途径。为了在新的环境下传承清明文化,清明节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这样的清明文化传承方式,既是贯彻国家《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推动中华优秀文化的传承,也是提升精神文明的有力举措。我们在清明节期间开展类似追思前人感怀先贤的清明文化活动,它不仅是感恩历史的伦理文化的传承,也是增强团队意识与文化归属感的有效方式,它具有凝聚社会情感的特别意义。
互联网时代,清明文化也有了新的内涵和传承方式。比如不一定非要通过烧纸来表达,也可以用鲜花、用网络等方式去祭祀和寄托哀思。当代社会是网络全覆盖的社会,伴随着科技的发展,清明文化传播方式发生了变化。人们远离故乡,也能通过手机直播的方式体验与参与家乡的祭扫活动,或者是参与遥远的中华先贤的祭祀大典。还有一些网民为了表达对逝者的追思与怀念,会在网上设立虚拟祭扫空间,点蜡烛、献花,摆放祭品,进行清明礼拜。它不仅极大地节约了物力与交通往来成本,还有超越时空的传播力度,让清明文化发挥更大的影响力。特别是对于海外华侨华人来说,网络的即时性、交互性,更有助于增强他们与故乡的联系,共享清明节日文化。祖先祭祀实际上是一次生命伦理的教育、感念先人功德的教育。我们尤其要提倡感恩的情怀。感恩是社会基本的伦理基础,对亡故先人怀有一颗尊重之心和深深的缅怀之情,这是我们民族文化心理的重要组成部分。这种朴素的感情有利于整个社会层面的感恩文化的培养。在追思中学习感恩,推己及人,对别人、对社会心存感激,人与人之间就会充满关爱与同情。
天地清明,人间有情。天空蔚蓝,飘动的风筝犹如美丽的蝴蝶,醉了天空,也点缀了我们安定祥和的生活!
本版积分规则 发表回复 回帖并转播 回帖后跳转到最后一页
扫一扫分享给微信好友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中国门球网|www.menqiu.com ( 京ICP备11011816号 )
GMT+8, 2025-5-26 00:46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23 Discuz! Tea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