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门球网

 找回密码
 注册会员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版主专区我要改网名
查看: 836|回复: 2

郭德纲聊过年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9-2-4 19:01:4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读书札记】

有一年我妈给我做了套小西装,哎呀,我爱得都不行了,每天都要看好几回。那年还是小年,十二月廿九就是春节。到了廿九那天,我实在是忍不住了,就跟我妈说:“要不就让我穿上试一试吧。”我妈同意了,于是我就穿上西装和小皮鞋,出去转了一圈,可开心了。

1

今年北京就一直没下雪,我看到好些地方都已经下雪了,唯独北京的雪难盼。不下雪就没有冬天的样子,我记忆里有一次快到年下的时候,下了一场大雪,大伙儿都是发自肺腑地开心。

过年是中国人的传统节日,没有人不爱过年的,在国外跟他们聊天的时候,那些海外华人也说:“每年过年的时候,我们这儿都正好赶上天热,老觉得不像是过年的样子。”可不是呗,中国人一进腊月就要开始忙过年的事情。

对我们德云社来说,从腊月初七那天起,就开始热闹了。因为腊月初七刚好是我的一个徒弟张云雷的生日,转天就是腊八,所以他的生日很好记。俗话说“腊七腊八冻死寒鸦”,意思就是说腊七腊八这两天是一年里最冷的时候。民间还有泡腊八蒜熬腊八粥这类的习俗。还有的人直接上庙里去喝腊八粥,像北京的红螺寺和雍和官等地,到腊八这一天都会舍粥,大家伙儿起五更上那儿喝粥去,喝了腊八粥,象征着吉祥如意。

腊八一过,中国人就开始忙活过年的事情了,过年就是从年货采买开始。现在大家都富裕了,家里也都有钱了,所以并不是很在乎买东西花钱的事儿了。我们小的时候,只有到过年的时候,才是集中地花钱消费的时候,吃的喝的穿的戴的,使的用的玩儿的闹的,干的鲜的生的熟的,反正只要是过年的时候采买的这些货物,都叫年货。不是有句老话说:糖瓜祭灶,新年来到,姑娘要花,小小子要炮,老头儿要顶新毡帽。这就说的是办年货的事情。

北方的年货说不上有多复杂,过去来说,老百姓辛辛苦苦忙活了一年,日子也不富裕,只有到过年的时候才能大吃大喝。大家看到的什么猪羊牛鸡鸭,这些都是最普通的年货。

在过去的老北京和老天津卫,还有单独的年货,比如说鹿肉和野鸡,从东北山海关外边弄过来的东西,还有一些比如:糖年糕、玉兰片、冷笋和水磨年糕。反正过年了嘛,大家都把很多好吃的东西弄到自己家来。南方的年货,日用品比较多,像纸张和瓷器之类的,还有祭祀烧香用的香,还包括贴的门神、灶王爷,供佛的花和蜜贡,等等。

但是,年货里边,吃的食物还是占最大宗的。我小的时候,觉得一个吃一个穿,是过年最开心的事儿。那会儿也确实如此。我是1973年出生的,小的时候老觉得,只有春节这时候的食物才最好吃。

我的童年时代还属于供给制。我印象特别深刻的是,那会儿一到过年的时候,我就跟着我妈家里的亲戚,还有胡同里的大妈、婶子一起,排大长队去买年货。每家都要买花生、带鱼和芝麻酱,虽然每家都买得不多,而且队伍排得望不见边,但每次买完年货回来,大家都很开心。

这些东西买回来之后,就开始炒,炒花生、炒瓜子,还有糗豆馅。方音里,做豆馅的这个词叫“糗”,糗豆馅就是把先红豆弄好了之后,再加糖搁锅里煞、最后弄成豆沙状的豆馅,可以蒸红豆沙馅的馒头吃,这也是过年最开心的事情之,全家一起跟着忙活。

总之,只有到了过年的这几天,才可以无尽无休地吃食,小朋友们那个高兴,那个开心,还包括穿新衣服,也是春节时小孩子们最喜欢的件事儿,因为那个年代生活过得确实不容易。现在买年货就不那么复杂了,因为现在有电商平台,上网买就行。下单之后估计你还没到家,你买的年货都已经到家了。

2

一般来说,祭灶之后,也就是腊月廿五之后,是要磨豆腐的。腊月廿五之后,大伙儿就要开始准备过年的食物了。过年最大、最典型的特征就是食物丰盛。平时吃不着、玩儿不着的,这会儿都会备起来。

一般来说,那会儿的食物要么是到集市上去买,要么就是在家里自己做,杀鸡宰羊的事儿,我印象特别深刻。小的时候,我们家买了鸡,都是我父亲杀,我从来没动过手,等到我长大了之后,也就不兴自己做这些事情了,所以到现在为止,我都不敢杀鸡。

家里蒸馒头和蒸发糕,都是我妈弄,那时候做面食和其他什么东西,还讲究一定得把馒头皮蒸破了,就是发面的时候,碱要稍微多放一点儿。馒头蒸完之后,表面得张着嘴,这叫馒头开花,掀开锅一看,呀!咱们家今年这日子可好得很,你看这大慢头都开花了,听起来就喜庆。

然后还有炒粟子和炒花生,每家桌上都会放一个大盘子,盘子里装着糖啊、花生啊和柿饼之类的。我小时候不爱吃柿饼,老觉得柿饼个又大,蘸好些个白面,跟其他东西一起放盘子里,很是碍事儿。后来长大了爱吃柿饼了,血糖却开始高了,又不敢吃了,说起来也挺难受的。

还有小时候爱吃的年糕。我曾经听山东朋友念叨说,他们那里过年吃的年糕,从腊月初一就要开始蒸,而且过年期间老是得蒸年糕,一蒸能蒸到腊月底,年糕蒸出来之后,能吃到二月二龙抬头的时候,只有这样吃,才说这家人是会过日子的人家。

在中国,到了年下的时候,没有饺子不算过年。反正穷过年,富过年,没吃饺子没过年,但是每家的饺子吃得却不太一样。

我平时聊天的时候也问过好多人,有的人家里各种肉馅随便一弄就可以了,有的人家里的饺子就会做得细致一点儿。

我是天津人,我们天津人吃饺子还挺讲究的,过去说天津是“九河下梢天津卫,三道浮桥两道关”。因为天津是一个水旱码头,它既通船,也通火车,还通汽车总之什么方式的交通它都有,而且离北京也很近。所以天津这个地方过去很繁华,天津人也特别讲究吃。我记得特别清楚的一句话就是“吃尽穿绝天津卫”,说的就是天津人喜欢研究吃和穿。

我们过去还有一句话说“借钱吃海货,不算不会过”也有说是“当吃海货,不算不会过”。这两句话的意思差不多,到了什么样的季节,到了几月份,是该吃黄花鱼的时节了,还是该吃鳎目鱼的时节了,天津人就特别讲究这个。什么时候吃,都有一定的时间,比如现在正是皮皮虾下来的季节,必须得吃皮皮虾!要不吃的话,过些日子一打雷,什么螃蟹、皮皮虾之类的,都沉底了,就没有籽了。反正天津人说起这些都一套一套的。所以说,天津人什么时候吃什么东西,是有严格要求的,包括吃饺子也是如此。

一直到今天,我们家吃饺子也保留了老天津的风俗。大年三十那一天,一定要炒很多菜,当然一定得有条鱼,所谓年年有余嘛。总之各种菜摆一大桌子,盘子上面摞着碗,碗上再叠着盘子。大家伙儿热热闹闹,才像个过年的样子。天津人吃东西就怕不够,宁可剩下糟践了,也得准备得足足的。还有就是一定得吃饺子。

饺子一般就是吃肉馅的,具体包什么肉馅的饺子,就看你家的口味了,反正定得吃肉。吃完之后,大人们就聊天、打牌,小孩儿们就一起玩耍嬉戏,等到年三十晚上半夜十二点的时候,这会儿是天交子时,就是大年初一。到这个时候就要吃五更的饺子,也可以说是初一的饺子,这个饺子一定得吃素馅的,豆芽菜或者粉皮之类的,反正就是各种素馅,还要蘸用芝麻酱和酱豆腐等各种调料调出来的酱来拌馅。单是这个馅,就有一股子清新高雅的素劲儿。

大年初一的早晨吃素饺子的目的,就意味着这一年素素净净,既没有小人,也没有是非,什么糟心的事情都没有,这一年的日子过得高高兴兴的,当然,这也就是天津人的一个说法,吃完素饺子就打架的事情,也不是没有,但总归还是要有一些美好的。这就是天津人吃饺子的风俗。正所谓初一饺子初二面,初三合子往家转,初四烙饼炒鸡蛋。到了初五小年,又该吃饺子了。反正关于吃饺子有各种说法,总之是变着法地吃。

3

其实过年还有一种祭奠的心情在里边。因为过去的中国人崇拜天地,所以注重祭祀,过年的时候要买笔墨纸砚写春联,还有财神爷和灶王爷,各路神仙也都得拜一下。当然在这方面,现在算是差了一些,除非是家里有信仰的,甭管是信哪路神仙,还保留着这样的传统风俗,但其他人家很少这样了。

过去的时候,到年下,都得上铺子里订祭祖的物件,比如说祭祖用的各种香,藏香、檀香等等,春节除夕供蜜贡,还有五色的干果、门神爷和年画等,总之就是春节这几天需要用到的各种东西,不管是什么,都得在年下这会儿全部准备齐全。

一般小年的时候,也就是腊月二十三这天,就要开始祭灶了。我们常说的糖瓜祭灶,就是给灶王爷供一块糖,把他的嘴给粘上,然后他上天的时候就别说不好的事情,就是所谓的“上天言好事儿,回宫降吉祥”。我见过两种糖瓜,也是平日里最常见的两种,天津也有糖瓜,其中一种稍微长一点儿,表皮沾了一层芝麻,另外一种就真的像一个小南瓜一样。我们小时候也都很爱玩儿糖瓜,真正吃下去的反倒是不多。因为这糖瓜实在太黏了,无论是搁在嘴里,还是抓在手里都黏糊糊的。但大伙儿觉得这糖瓜黏一点儿更好,这样的话就能把灶王爷的嘴粘牢。后来长大了之后,又觉得这种说法也不是很对,灶王爷粘上嘴上天,虽然不说坏话了,但好话他也说不了,是不是?这就是个一说一乐的事儿,大家听个热闹便罢。

春节期间还要贴门神。我记得资料上曾经记载过,最早的门神是拿桃木刻两个小偶人。直到汉朝的时候,才演变成图像。我估计可能是觉得雕刻桃木人太麻烦,还是图像更省事儿。门神印刷也行,画出来行。这俩门神一个叫神茶,另一个叫郁垒,他俩是兄弟。这两个神仙,专门捉拿天下各种凶神恶煞的娥鬼,据说鬼界都归他们兄弟俩管。可能后来老百姓觉得俩门神不够,所以陆续又增加了一些,后来加上的门神有秦叔宝和尉迟敬德两位,尉迟敬德就是我们经常提到的尉迟公。

看过《西游记》的读者都知道,书中有一段说到泾河小龙王惹了祸,去求李世民给他讲情,但后来没讲下来,泾河小龙被杀了,反正这个过程挺曲折的,我在这儿就不赘述。故事的最后就是,泾河小龙提着脑袋找李世民来算账,然后秦叔宝和尉迟敬德这两位大将,就站在官门口保护李世民,跟这小龙说:“你别来了赶紧走吧,该干吗干吗去吧,有我们保护皇上,你动不了他的……”反正大概就这意思,据说还挺灵验的,之后这个故事就流传下来了,所以后来这两位也成门神。

大家都知道钟馗捉鬼的故事,具体是怎么回事儿呢?我记得明朝有本书里边记载,一到春节的时候,明朝皇宫不但要贴门神,还要给大臣们赐钟馗像。文武群臣里,有哪个表现不错的,成为今年皇官评选出来的文武群臣先进工作者,比如张三和李四,皇上就要给他们赐钟馗像。钟馗像一般画成三尺来高的卷画,画完之后还要拿木头弄个边,装裱好了之后,还要在上面挂上铜环。赐画之后,皇上还会跟他们说:“这钟馗像你们拿回家挂去吧,挺雅致的。”我估计现在已经没有钟馗像的存货了。

反正贴年画和门神,就是讨个吉样如意的好兆头,大伙儿认为贴上这些东西,神仙就能保证家宅安康。最早门神都是画出来的,再后来绘画题材扩大了之后,就越来越热闹了,画什么的都有,还有画年年有余、金玉满堂和招财进宝的。反正过年的时候,都是挑好的词和画挂上去。

再有就是贴对联,过去有“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这类话,也都是好词,当然后面越写越好。

一般来说,春联都是拿红纸来写,为什么用红纸呢?实际上这个风俗跟明太祖朱元璋有关。大伙儿都知道,朱元璋是一个挺厉害的人物,而且他非常喜欢对联。有一年的大年三十,朱元璋下令说,不管是老百姓还是文武群臣,家家门都得贴对联,而且贴对联必须拿红纸写,因为这“红”字好听,这叫万年红。其实真正的原因就是,他觉得红跟朱是一个意思。他所谓的“万年红”,就是姓朱的子孙永远统治天下。既然皇帝下了命令,老百姓也不得不听,那就都来吧,所以自从那时起,家家户户都开始用红纸写对联。这完全是因为朱元璋的大力提倡,我估计如果他叫白元璋的话,可能现在到年下的时候,家家就都贴白对联了。不过相比之下,白对联确实也不大好看。

4

到了过年的时候,除了吃喝之外,当然还要穿新衣裳。我到现在还记得很清楚,在我小的时候,我妈很早就会给我和妹妹去置办新衣服。在那会儿,新衣服和新鞋,都会去天津当年几个大的商场去购买,一到快过年的时候,我们就会去商场买鞋。

哎哟,我的天哪!到现在我一想来都憷得慌,商场的柜台里都是人,然后还得找售货员要鞋子回来试究竟合适不合适。鞋子买回来之后还不让穿,一定得等到大年初一才给穿。有时候,大年三十我想试试新鞋子,家里人就是不让试,说你这得过年才穿,差一天都不行。那会儿老人们最爱说一句话就是:“你要没到天亮就穿,就得受穷,还差这一天呢?明儿再说吧!”反正就非得等到初一才能穿。

街坊四邻的小孩儿们还得攀比一下,同学们聚在一起的时候,都要看看谁穿得好,谁穿得不好。我印象特别深刻的一件事儿就是,有一年我妈给我做了套小西装,哎呀,我爱得都不行了,每天都要看好几回。那年还是小年,十二月廿九就是春节。到了廿九那天,我实在是忍不住了,就跟我妈说:“要不就让我穿上试一试吧。”我妈同意了,于是我就穿上西装和小皮鞋,出去转了一圈,可开心了。

其实根本没人注意你穿的是什么,但就是自个儿发自肺腑地痛快,就是那种“你看,过年了,我穿上新衣服了”的那种心情。我转了一圈回来之后,我妈就让我把衣服脱了,说:“有什么事儿明儿再说,这衣服等大年初一再穿。”就算这样我也很高兴,是发自肺腑的那种痛快。

在过去来说,手艺好的人家里,都是买了布料自个儿回去剪裁做衣服穿。而一般的人家里都是交给裁缝来做。旧社会那些达官显宦,买了绫罗绸缎,都会找裁缝给自己做衣服,当然光有好的衣服还不够,身上还必须得有各种的配饰,金的银的和玉的,等等,各种链子戴在身上,走道的时候咣咣乱响,民间说这个露脸法叫一走三响。

明朝那会儿就有这样的讲究。过年的时候必须穿新衣服,哪怕你穿着的新衣服还不如你现在身上穿的那件旧的质量好,但只要是新的就行,这就叫作以新冲旧。(郭德纲)


 楼主| 发表于 2019-2-4 19:06:25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9-2-5 06:40:05 | 显示全部楼层
祝老师新年快乐、阖家幸福、吉祥如意!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会员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中国门球网|www.menqiu.com ( 京ICP备11011816号 )

GMT+8, 2024-3-28 21:11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