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帖最后由 戈壁梭梭2 于 2019-1-21 11:46 编辑
元月三日,我发了今年的第一个主贴——《新年伊始话改革》,较为详细地阐述了19世纪中后期和20世纪40年代,槌球(门球)运动发生的两次大的改革和发展,第一次是英国,第二次是日本。现在就以日本的这次改革为例,谈一谈创新和继承的关系。
槌球早在19世纪中后期就在日本开展起来,1896年成立的“世界槌球联合会”,日本是正式成员国,(见我的帖子《新年伊始话改革》),按有些人的说法,当时它只能本本分分的执行国际槌联规则(即英国槌球规则)和其它相关规定,不能再另搞一套。但是,它没有那样做,还是按着国情的需要,对流行于全世界的英式槌球(即当时的国际槌球)进行了大刀阔斧的革新改造,并逐步使经过革新的日式槌球(即人们所称的现代门球)成了当代世界槌球(门球)运动的引领者,1985年还又成立了新的世界组织——世界门球联合会。下面就对这次改革中的继承和创新做些具体的分析。
先说创新。
变化是多方面的,球的大小、球的序号区分、场地大小、门的高宽尺寸等都有变化,但这些都只是量变,涉及不到运动的质变;真正具有局部质变性的创新就只有三条。
1.限分不限时改成即限分又限时的25分制。英式槌球开始就四个球,蓝、红、黑、黄,双方各两个球,场上6门1柱,每个球都要往返进12次门,得12分,撞柱1分,13分个球为满分,退出比赛,双方先打满26分者为胜,不限时间;日本的25分制都清楚,不再介绍。
2.场地缩小,门数减少。法国时代,开始只有打球撞桩,没有进门问题,后来才逐步发明了打球进门,再后来又发展为先进门后撞柱,门、柱各多少,估计是单门单柱,直到英式槌球才发展成6门1柱,后来,美国又发展成9门1柱,到日本时代,场地由长32米,宽25.6米,缩小为长25米宽20米或长20米宽15米,场上设3门1柱。
3.多杆球。从目前查找到的资料看,日本以前没有多杆球,英国时代有获得双击权之说,但不是多杆球,实际是闪击(当时叫贴击)和闪击后的续击。所以,多干球也属日本人的创新。
再说继承。
1.这一运动的基本特征是用槌击打球,它贯穿于运动的始终和运动的每一个环节:比如,击球进场、击球撞击它球、击球进门得分、击球撞柱得分、击球送自球到位、击球闪送他球到位、击球闪送他球进门得分、击球闪送他球撞柱得分等等,没有哪个环节不是用槌击球,这就是这一运动最根本的质的规定性。
2.双方不是同场竞技,而是单方上场竞技。
3.上场顺序,按球的序号双方交替上场。
4.得分。进门得分、撞柱得分。
5.得分顺序,按门、柱的序号以次得分,后续得分以前面得分为前提。
6.运动的衔接靠续集权,续集权在手可继续打,续集权失掉,下场换对方。
7.续击权的获得,一是球进门且留在界内;二是自球撞击它球,且均在界内。
8.击球的一次性。不能连续两次以上击球。
以上所列继承的内容都带规律性。何为规律?规律就是事物内在的必然联系,换言之就是都带必然性。
认真研究日本的这次革新,可以得出以下结论:
一、作为槌球(门球)国际组织的成员国,在国内根据国情的需要进行改革创新,不仅是可以的,而且是推动本国乃至国际运动发展的强大动力。
二、继承和创新是密不可分的,继承是基础,创新是关键,没有继承的创新是无根之木、无源之水;而总不创新就会失去生命力,变成死水一潭,朽木一根。只有坚持在继承基础上的不断创新,才是存在和发展的唯一出路。
这对我们也是个提醒:1.目前国际门球在经历了一个辉煌的时期后,衰落、下滑的趋势已经明显地显露出来,说明又该进行大的革新了,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坚持在国际活动中完全执行国际规定,同时,又在国内坚持改革、创新,不仅是正当的,而且是必要的,既能促进国内运动的大发展,又可促使国际门球尽快迈上一个新台阶,进入一个更具强劲生命力、更能促进这一运动大发展的新的历史阶段。2.我们的改革也必须坚持继承基础上的创新,排斥继承是违背规律的,反对创新更是错误的。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