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门球网

 找回密码
 注册会员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版主专区我要改网名
查看: 1287|回复: 3

26、转载文章(原创)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9-1-12 11:37:1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门球学院特约稿件 2019第一期】
漫谈中国门球的创新和发展

作者 何炳生
  

      门球(即槌球),自从上个世纪80年代从日本传入中国,中国化的进程就开始了。经过30多年的实践,通过不断的改革创新,截至目前,符合中国国情且又适应当代体育发展趋势的具有中国特色的中国式的门球已经初步形成。本文的主题就是谈这一运动在中国化进程中的创新以及这些创新对中国乃至世界门球运动将会产生的重大影响。
      在没有切入主题之前,先谈一下有关这一运动的一般问题——即运动的构成及其内在的矛盾运动。矛盾无事不有事事有,无时不有时时有,门球也一样,也存在着内在的矛盾运动。矛盾的双方,一是构成这一运动本体的客观要素:运动员、器材和场地;二是与其相适应的相关规定:规则、规程、临时规定或约定等等。两者相较,前者起着最终的决定作用,后者必须与前者相适应,适应了则促进这一运动的发展,反之就会成为这一运动发展的桎梏。现在,有些人把他们的关系搞反了,规则的修订和走向,不是以实践中促使构成这一运动本体的客观要素的创新和发展为依据,而是用已经过了时的规则确定这些创新的取或舍,这是典型的头足倒立、本末倒置,不搞清这个问题,就很难说清什么是创新,什么事守旧。下面就具体的谈一下我国门球运动在这两个方面的创新及其产生的影响。
     
一、场地
    所有的体育项目都有一个场地相适应的问题。比如:足球最适于的是草地,如果是坚硬的平板地,传过来的球落地一蹦很高就无法控球;相反,篮球的场地就不能是草地,必须是硬板地,否则,球落地弹跳不起来就无法运球;乒乓球案板,即要平,又要有很好的弹性,只有这样才好打球;台球案板也要平,但不能是光板,如果是光板所有的球都会乱滚,球就无法打。
    门球的场地应该是什么样?一是要平,不平打出去的球不走直线,必然失去准确性;二是阻力适中且均衡,阻力太大打不动,动作易变形,阻力太小易出界,不均衡力度难掌握;三是既不能太硬,也不能太软,像水泥地一样闪击踩球易滑动,太软了闪击踩球稍一用力大半个球不见了。什么样的场地最适于这一运动的这种内在的客观要求?我国发明的人造草坪场。其次是沙场。天然草地,高低不平,稀密不均,地质太软,时间久了还可能成为“秃子头”,当这一运动处于原始状态时还可以用,现在显然不适应了。
    天然草地是这一运动原始的场地,沙场是进一步的发展,但不是我国发明的,早在法国时代,就有人在街道沙地上打槌球;欧美时代,美国早就大量使用沙场,尤其是南美国家更为普遍。人造草坪场才是我国的一大创新,这是划时代的创新,它使门球这一运动有了专业化的场地,一旦得到普及,很可能会促使这一运动再次实现一次阶段性的质的飞跃。有人说,目前国际门联仍然是以天然草场为主,是这样的,正因为如此,我国的场地使用是三者并用,以沙场、人造草坪场为主,大型的品牌赛事一般都用人造草坪场,同时也适度安排一些赛事或活动使用天然草场,很显然,这种场地使用的模式是最先进最科学的一种模式。
   
二、器材(只讲球杆)
    球杆也同场地一样,在不断的创新、变化、发展中。早在法国时代,球杆的槌头是圆形,一头细一头粗,后演进成中间细两头粗,再后又出现了粗细一致的圆柱体。到英国时代,方形槌头已经出现,这标志着槌头将向着多样化的方向发展。 槌头的多样化,在我国表现得最明显, 开始普遍流行的是直径4.5厘米,长20厘米或22厘米、24厘米树脂胶的槌头;不久铝合金的出现了,也是圆形的;再后来方形的槌头越来越被人们青睐,现在最流行的是,22厘米以上的两头翘,且一头是平面,一头是坡面的方形槌头。我认为我们在这一方面的创新和发展是符合我国国情的,也是符合这一运动内在的客观要求的。
    门球(槌球)最基本的质的规定性就是用槌击打球的体育运动,球杆的槌头,是方的还是圆的应该是都可以,让门球人个人去选择,比如,日本人击球的方式是槌头依托地面侧苗侧打,只有圆头最适于,如果是方头,正好是一个棱角着地,影响击球;但是,世界上各国的运动员不都是侧瞄侧打,尤其是我国,基本都是正瞄正打,方的、圆的都适于,但多数人喜欢用方头,而国际大赛往往都限制使用方头,这恐怕有点不公。
    斜面槌头是我国的创新,它可以打出很多新的技巧球,丰富了打球技术,促进了门球的发展,为什么禁止使用?有人说那不是运动员的技术,是斜面槌头自然带来的效果,其实并不完全是这样的,同是斜面槌头,不同的人打出来的效果是不同的,要打出好的效果仍然要靠苦练。话又说回来,即使它能自然带来好的效果,又有什么不好,不也是一种进步嘛!过去,由一头粗一头细,演进到两头粗中间细,进而又演进到粗细一致的圆柱体,再后来又出现了方形槌头,这都可以被看做是槌头的演进和发展,而现在,我们搞出个一头是平面,一头是斜面,就变成倒退了,就必须要禁用?没道理!
    每个人的爱好、习惯是不同的,槌头多样化,增强了适应性,更加人性化,这才是槌头发展的方向,搞单一化是没有出路的。
   
三、远动员(仅限于打球方式)
   总的说我国运动员打球方式是正瞄正打,且多姿多态,不拘一格,怎么打的准就怎么打。其中:有的是短杆悬空跨打;有的是槌头依托地面跨打;多数人是贴脚打,贴脚又分内贴、外贴,最近又有不少人改为双贴,似乎这种打法更精准;闪带原来多为横闪,现在的新生代大多是直闪,似乎直闪的成功率更高些。总之运动员的击球,经过几十年的实践,是在不断的创新发展,并且已经形成了我们中国自己的风格。
    对我们的这种击球方式历来都有争议。据说刚开始国际门联不承认我们的正瞄正打,后来也默认了。尤其是贴脚打,即使在国内也有争议,部分人认为有“非法获益之嫌”,我不这样认为,理由如下:
    1.纵观各项体育运动,有的对姿势有严格地规定,比如游泳,它分自由泳、蛙泳、蝶泳、仰泳,蛙泳比赛如果你用自由泳姿势游就犯规。有的体育项目对姿势就没有约束,比如篮球、足球、排球就没有,篮球不管什么姿势,投进篮就得分;足球也不管你怎么踢,射进门就得分;同样,排球也不管你是用手掌拍,还是用拳头砸,只要把球打到对方场地内就得分。门球(槌球)有没有关于打球姿势的规定,没有,800年来从没有过这样的法规。法国时代一般都效仿高尔夫的击球,侧苗侧打; 英国时代,出现了正瞄正打,开始向着多样化方向发展;  日本时代,这是我们正在经历的时代,大家都清楚,日本是侧苗侧打,有的国家也仿照,但不少国家或地区是多元化的打法,即什么样的姿势都有。既然各种打法都是这一运动发展过程中逐步演变而来的,从来就没有这一方面的法规,又何谈“非法”,“”的什么法?
    2.日本式的侧苗侧打不是都没有依托的击球,我国的正瞄正打也不是都有依托的击球,我和日本队打过球,看到他们有的是悬空侧瞄侧打,有的是槌头依托地面侧苗侧打,所不同的是我们贴脚的打法是即依托地面又贴脚,因此有人就感到这是不公平,贴脚占便宜。是这样的吗?不是的,贴脚的打法确实是我国的发明,但不是我国的“专利”,任何国家或地区的任何一个门球人都可采用,如果您觉的这样确实打得准,您也这样打不就行了吗,哪还有什么不公平?哪有谁获益谁不获益的问题。
    3.球打的准不准,要领就是六个字:瞄的准,击的正。瞄的准是前提,击的正是关键。瞄的准各有各的窍门,击的正就是要做到球槌不扭动。似乎贴脚容易做到,实际也不尽然,因为人的脚是弯曲的,穿的鞋也不是笔直的,要做到球槌不扭动,也必须下功夫练。事实上,球打的准不准和采用的姿势没有必然联系,不是采用某种方式就必然打得准,而另一种方式就肯定打不准。实际上它和个人的爱好、习惯、要领的领悟以及苦练的程度是相关的。2006年我和日本队打完球,对双方打球姿势进行了切磋,他们的一个主力队员,用我的球杆,采用贴脚的打法,打了三次;而后,我用他的球杆采用侧苗侧打的方式也打了三次,球距都是两米多,结果都是三击不中,而且他的偏差比我大。打完了,他用手势向我示意,好像是说你们的打法我们打不了。这说明什么?说明球打的准不准不完全是姿势问题,什么姿势都有打得很准的,关键是苦练。
    要坚信  :我们 击球方式的多样化是正确的;贴脚的打法是先进的、科学的,丝毫不要动摇,坚持不懈,继续创新
   
四、运动开展方面的创新发展或特征  
    既有多样性,又有统一性,实现多样性和统一性的辩证统一,就是我国这一运动开 展方面的基本特征。具体表现为一系列的“两条腿走路”。
  (一)、双轨运行。
    所谓双轨运行,就是国际、国内两条轨道同时跑车。凡是国际门联组织的赛事或活动,我们完全按照国际规则、国际惯例或国际门联的规定办;在国内则以我国规则为主,结合我国的国情和实际,开展各种形式的门球活动,同时,也适度安排一些按国际规则、国际惯例的门球赛事和活动。我们这样做,即有利于同国际门联接轨,增强国际之间的交流,又有利于立足本国,结合国情,倾力打造具有中国特色的中国式门球。这一举措,即有利于我国门球运动的创新和发展,也有利于国际门球运动的创新和发展。
    有人不赞成这样的做法,认为,既然是国际门联的成员国,即使在国内,也不能“另搞一套”,必须完完全全的按着国际规则、国际惯例搞,否则就是背离国际门联,就是脱轨。这样的观点对不对?看似有道理,实际是歪理。
    “世界槌球联合会,成立于1896年,11个成员国,日本是其中之一。当时的世界槌球运动是以英式槌球为模版的,世界槌联的规则也是仿照英国的规则制定的,按前面说的那种论调,日本的槌球运动也只能是完完全全的执行世界槌联的规则和相关规定,不能另搞一套。可是日本没有这样做,在英式槌球开始下滑、衰落的时候,即20世纪40年代末,出于本国国情的需要,却对英式槌球(实际就是当时的国际门球)进行了大刀阔斧的革新改造,试想,如果没有那次革新,能有现在的门球吗?能有现在的世界门联吗???80多年过去了,那次革新为这一运动带来的历史辉煌已不复存在,下滑、衰落的趋势又已明显的显现出来,在这种情况下,我们结合我国国情,并按着这一运动进一步发展的内在要求,倾力打造有中国特色的中国式门球,以图我国门球运动的繁荣发展,促进全民健身,建设健康中国,并力求促使世界门球运动复苏,这有什么不好?难道,过去日本这样做是创新、发展,我们现在这样做就成了“叛逆”?一个小小的门球也搞“双重标准”,这算什么道理!!!            
   (二)、 双向发展。
    所谓双向发展就是:康乐普及和竞技化、职业化发展同时抓。康乐普及是第一位的,30多年来我们一直都重点抓这一方面的工作,人口迅速增长,一度达到数百万,这就是铁的证明。对于康乐普及没有异议,但是,对竞技化、市场化发展存在异议。有部分人不赞成向竞技的方向发展,认为门球就是老年体育,让一些老头、老太太玩一玩,玩的尽兴就行了。我认为这样的认识有一定的片面性,门球的开展以中老年人康身健体、愉悦心情为主是完全正确的,但是它和竞技化、市场化发展是相辅相成的。没有康乐普及,竞技化、市场化就没有基础,而竞技化,市场化的发展反过来又对康乐普及的进一步发展有极大的促进作用。中冠赛、球王争霸赛以及最近兴起的《读者杯》挑战赛,都是竞技性很强的赛事,它对门球运动的普及和发展起了多大的推动作用,这是有目共睹的。
    现在人们正在议论“职业联赛”(实际是准职业联赛),不少人认为这条路是走不通的。但我对它仍然是原则上的肯定,因为这也是一大创新,是这一运动从没有过的赛事。15年、16年总算是走过来了,17年没搞成,18年至今还没有音信,会不会就此告吹,还不清楚。出现这种情况是预料之中的,15年联赛刚结束,我发过一个帖子,题目是《中国门球联赛观后感》,对未来的展望讲了三点:1.顺顺利利、2.坎坎坷坷、3.中途夭折。当时我就明确指出,顺顺利利不可能,坎坎坷坷难避免,中途夭折也有可能。与此同时,我也表明了我对这一赛事的信心,指出夭折并不可怕,关键是坚持。老实说,门球要搞职业联赛是很难的,最要命的问题是没有观众。但是,它也有自身的优势,那就是基本没有年龄限制性,它不像其它体育,明星、名将都是二三十岁的人,而门球大都是五六十岁、六七十岁的人,这些人参加联赛自带工资,成本降低很多;如果再把奖金适度降低,倡导重荣誉,轻奖金;同时再把方便人们看视频、看直播的问题解决好,增强对它的关注度,坚持下去,甚至越走越好都是可能的。
   (三)、活动形式多样化。   
    就活动的目的而言,既有康乐型,又有竞技型;
    就打法的特点而言,既有战术型,又有技术型;
    就赛事的形式而言,既有五人团体、三人团体,又有单、双打;
    就赛事的规模而言,既有全国性的大型赛事,又有省、地、县市,街道、社区、单位的中小型赛事;
    就活动的渠道而言,既有官办的,又有民办的。
    同时,还有大场地、小场地之分;双队竞技和三队竞技(即三彩球)之分。
    这种形式多样化,是和我国国土辽阔,民族众多、人口众多相适应的。
   
五、规则方面的创新
    我国的门球规则,开始基本是仿照,后来经过多次修改,一般都是文字的修饰或修枝剪叶性的“完善”,直到2011和2015规则才有了实质性的突破,比较重要的有以下三条:
   (一)、槌头。
    英美时代的规定是“圆柱体”;现行的国际规则规定“原则上是圆柱体”;我国的15规则保留了“一般为圆柱体”的规定,但有两条重要的补充:一是“槌头---其外形不限---”,二是“允许使用各种式样的槌头,但槌头不得装有任何附加物”,这两条补充,贴近我国门球运动实际,对运动发展起着推动作用。人们可以试想,如果就是“原则上是圆柱体”,让绝大多人都用圆头杆子,对我国门球运动及相关产业会产生多大的负面影响!!
   (二)、限双。
    2009规则开始搞,不成功,2011、2015规则改成只有二、三门的球门双杆,且每场只限使用一次,尽管还不是最理想,但它已经使经常出现的一方被清场、一方打一方看以及一边倒、半场球的现象有所缓解。
   (三)、分数不封顶。
    这是非常重要的创新:英国时代的槌球(门球)是限分不限时,最初双方只有四个球(一方两个球),场上6个门1个柱(桩),每个球往返进12次门得12分,撞柱(桩)加一分,双方先打满26分者为胜。日本式门球是每场30分钟,个球满5分退出比赛,全队先满25分者为胜,30分钟内都不能满25分,分多者为胜,概括起来就叫作“即限分又限时的25分制”。我国2011规则规定,个球满分不退出比赛,可重新开球,继续参加比赛,得分累计,这样一来,总分就没有上限了,故称作“分数不封顶”。“分数不封顶”,使每个球自始至终充满着活力,激励球员苦练基本功,最大限度的挖掘运动员的技术潜能,充分发挥主力队员的主力作用,它必将对我国门球向竞技方向发展起到有力的推动作用。我坚信,它会和我国场地方面的创新一起成为未来国际门球运动新老阶段的分水岭。
    习总书记多次强调,“创新是发展的第一动力”、“要坚持把发展基点放在创新上”。并且还明确地指出“实践创新和理论创新永无止境”。估计再一次修规的工作又要开始了,我衷心希望这次修规一定要以习总书记这种创新发展的理念为指导,搞出一部切实和我国门球创新发展的实际水平及进一步发展要求相适应的规则,不能还是搞些“文字游戏”或小打小闹的搞点“完善”,如果是这样,纯属劳民伤财,不如不搞。
    要创新就要破旧,要敢于破除现行规则中已经成为运动发展阻力的弊端。哪些是弊端,立点不同、视角不同,人们的看法也会不同,我个人认为主要有三点:1.节奏慢、运动量太小、对抗性和竞技性不强,适于中老年人,但对青壮年人吸引力不大,现在出现的后继乏人,与此有关;2.过于凸显战术,打法太复杂、太神秘,一般人看不懂,看不懂就无人看,没人看必然会影响这一运动队伍的扩大和发展;3.它不像足、蓝、排那样,自始至终都是拼技术、争分抢分,精彩的技术场面接连不断,而门球是开场到中场主要是站位、造势寻求造成对方被清场的机会,一旦得手则发起猛攻,这样以来往往是,前半场是双方教练斗智,后半场是一方打一方看,“一边倒”、“半场球”,没有多大观赏性。这些问题不解决,这项运动很难发展。2011规则以后,“限双”、“分数不封顶”,对上述问题有所缓解,但还未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要彻底解决还需进一步的改革和创新。最近有不少人提出一些方案,有的正在试行,有的尚未试行,究竟哪些可行,要靠实践来检验。
    我有两种想法:
    一是增设“复活圈(也曾称为续击圈)”。即围绕中柱设一个圆圈,界外球打进这个圈可取得续击权。这个方案多年前提出,不少单位试行过,全国性的重大赛事——球王争霸赛也曾多年试行,但效果不明显。主要原因是圈太小,直径只有30厘米,一是很难打进去,二是即使打进去,由于中柱阻挡也很难发挥作用。今年,狂人在涿州搞的“中式门球实验赛”,将圈的直径延长到75厘米,打进圈的成功率达到40%,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但是,我认为这个圈的直径还有延长的必要,不怕打进圈的成功率高,打进去只是取的续击权,要完成下一步的任务难度还非常大,如果打进去的成功率都很低,那就起不到一定程度复活界外球的作用。所以,我建议进一步试行,探索这个圈多大为适宜。
    我看中复活圈的理由有五条:1.它是对这一运动的一大创新,一直以来,这一运动续击权的获得就是两条渠道,一是球进门得分且不出界,二是自球撞击它球,双球均不出界,界外球打进复活圈也取得续击权是开辟了续击权获得的新渠道;2.它不是硬性规定,不是轮到界外球打球必须往这个圈里打,只是增加了一种选择,可因人因势而定,有利可图才做这种选择,比如,对方三门前后有多球,很可能一杆连得多分,这时即使没有十分的把握也要争取打进去,一旦得手,不但可以阻止对方连得多分,而且可能来个“反清场”,变被动为主动;3.不论打时间还是打轮次,到最后,界外球都是毫无作为了,有了复活圈就可以往复活圈里打,打进去,过了三门的球可撞柱得二分,没过门的球可打门前门后的球,搞好了即可阻止对方得分,也可使得自己得分;4.它不以牺牲其他技术打法为代价,如精准的闪带照样进行,其他任何方面都不会受到影响;5.可激励球员苦练力度、角度、轻打、粘球等各方面的基本功。可见,增设复活圈应该是可行的。
    另一种想法是多局制。具体地说,时间缩短为15分钟,一场球打多局。可红白各一局,得分累计;可三局两胜;可红白各两局,得分累计;也可五局三胜。这有什么好处?凸显技术,一门留球或战术空调球会大量减少,精彩的技术场面增多,增强观赏性。有人可能认为这太简单,不喜欢这样的打法,没关系,规则的附则中可注明:仍可选择其它打法。
   
六、中国门球创新发展的最终目标
    我国门球运动的创新和发展,不是对以往槌球和现代门球的全盘否定,而是对以往的继承和发展。我们的最终目标是打造符合中国国情、具有中国特色的中国式门球,使这一运动成为即是参与范围广泛、群众性很强的社会群众体育,又是能进各种运动会的竞技体育,进而促使世界门球运动迈上一个新台阶,进入一个新阶段。能做到吗?我的回答是肯定的。理由如下:        
   (一)、先说群众性。
    目前我国门球人口已经成为世界之最,其它各国门球人口加起来也没有我们一个国家多。有人可能会说我国门球人在大量减少,不错,现在我国门球人口发展很不平衡,有的地区继续发展,有的地区锐减,总的趋势是减少。但是,这是暂时现象,将来还会出现大发展的趋势,因为我国门球人口发展的潜力还非常大。门球同其它体育项目相比,最大的优势就是适应性强,老、中、壮、青、少都适于,尤其是适于中老年人,这是其他户外体育运动不具备的。这一部分人有多少,现在两亿多,再过几年要超过三亿,就按三亿算,有1%的人参加就是300万、2%是600万、3%是900万,在这部分人中争取到3%以上不应该是很难的。壮青少有多少人?起码有五、六个亿,“全民健身”已上升为国家战略,为了建设健康中国,国家号召每天每人都要有一小时的健身锻炼,这个一小时的健身,不会有很多人选择门球,但也不会一点都没有,如果100人中有一个,就是五、六百万,200人中有一个,也是二、三百万。当然这里还有一个工作的问题,没人抓,顺其自然是不行的。前不久,我提出搞一次门球运动的再发动,同时还提出要大量的办“门球入门”培训班,为什么?因为门球不同于其他体育,其它体育中小学就学过,或多或少有点基础,而门球是一点基础没有,有了这个“入门”培训,“再发动”就会容易的多。总之,我国门球人口上千万,不会有多大问题,这么大的一个数字,还不能算是群众性很强的社会群众体育吗!
   (二)、再说竞技性。门球也和其他很多体育项目一样,本身就是康乐性和竞技性的对立统一体,它既有康乐性的一面,又有竞技性的一面,两者相互排斥,又相互依存;既有对立性,又有统一性。既然同时存在着两种属性,那就即可以向康乐普及的方向发展,也可以向竞技化的方向发展,尽管有矛盾,但处理好了可以是相辅相成的。目前,我国日常的门球活动和大量的赛事都是重在参与、康身健体、愉悦心情,很显然,这是我们要着重抓的康乐普及工作。还有一些赛事,设有高额奖金和明星名将的荣誉称号,很显然,这样的赛事尽管也有一定程度的康乐性,但从整体看,它是竞技型的赛事,经常办这样的赛事,必然会把门球这一运动带入竞技体育的行列。
   (三)、事实胜于雄辩,历史的见证最能说明问题。19世纪末——20世纪初,英、美时代的槌球(门球)就是即是群众性很强的社会群众体育,又是能进国运、奥运的竞技体育。这时在英美国家,槌球(门球)成为热门体育,很多人都喜欢参加这一体育活动;同时,1900年、1904年,第二届、第三届现代体育奥运会,槌球(门球)都是正式比赛项目,过去能办到,现在就办不到?即使暂时进不了亚运、奥运,进入国运应该是没什么问题的。
   (四)、对国际门球运动的影响问题。
    我国门球运动的改革创新,不仅推动了我国门球运动的发展,也必然会对世界门球运动造成重大的影响,很可能会促使世界门球运动再次出现一次阶段性的跳跃。事物的发展不是直线前进,而是波浪式的发展、螺旋形的上升,这是规律。用哲学的术语讲,叫做“否定之否定”或“辩证的否定”,人们常说“物极必反”、“30年河东30年河西”、“风水轮流转”等等,这就是对这一规律的朴素、通俗的表述。什么意思?就是说事物发展到一定程度,达到了极限,就会走向自身的反面。槌球(门球)已有800年的历史,至今已经经历了三个历史阶段,发生过两次阶段性的跳跃。第一次是19世纪末,以1861年E 劳特利吉编制的第一步槌球运动规则为标志,这次阶段性的更替,发生了什么变化?使法式槌球走向了自身的反面。法国时代的槌球主要是一些贵妇人戏耍或用于病、弱人员的康复训练,简言之,就是弱势群体参与的休闲体育;而英国时代的槌球,即是群众性很强的社会群众体育,又是能进奥运会的竞技体育,这不是走向反面了吗。第二次是20世纪40年代,以日本的铃木和珅对英式槌球的革新为标志,这次阶段性的跳跃,又发生了什么变化?还是走向了自身的反面,这时它不再是即是群众性很强的社会群众体育又是能进奥运会的竞技体育,而是以中老年人为主的休闲体育。从表面上看,似乎是又回到法国时期,其实不是,它绝不是简单的回归,更不是复旧,而是曲折性的前进和发展。尽管它又走向了自身的反面,成了休闲体育,但这时的休闲体育极大的丰富了技术打法和战术运用的内容,即健身又益脑,且有浓厚的康乐性、趣味性。正因为这样,它使已经衰落的英美时代的槌球焕发了青春,使得这一运动再次出现了一个辉煌的历史时期。不过,它也和英美时代的槌球一样,鼎盛期不过就是几十年,现在萎缩、下滑、衰落的趋势又已经显现出来,这说明什么?说明这个历史阶段又步入慕年期,又需要迈上一个新台阶、步入一个新的历史阶段。这个新的历史阶段,还是要走向自身的反面,不会再仅仅是老年为主的休闲体育,必定是前面已指出的,即是参与范围广泛、群众性很强的社会群众体育,又是能进各种运动会的竞技体育。        


作者简介及说明:
    何炳生,男,河北人,早年从河北涿县参军,退役后长期在新疆建设兵团工作,退休前为新疆兵团党校副教育长。痴迷门球,曾参加过很多门球大赛。迷恋门球网络,网名戈壁梭梭,在中门网发表过很多有见地的文章。该文是他应邀为《门球学院学报》撰写的理论文章。
    在《门球学院学报》未刊登之前,该文只在中国门球网做浏览,谢绝其它媒体平台转载。待正式出版后,可以转载但要注明出处。
发表于 2019-1-12 12:27:46 | 显示全部楼层
贴脚的打法是先进的、科学的,丝毫不要动摇,坚持不懈,继续创新


体育比赛不是比设备先进和 方法先进。体育比赛是在规定的条件下比人的技术。
跳高,中国的鱼跃滚翻 高度早已超过跳高世界纪录。当然先进啊,但是不能在奥运场上使用。
游泳,爬泳最快,自由泳项目不规定姿势,所以就都用爬泳,可见爬泳最先进。但是蛙泳比赛时,爬泳是禁止的。
竞走,哪有跑快? “跑比“走先进多了,竞走比赛能“跑吗?
所以体育比赛的方法上有创新的话,都会经过检验,不是只要先进、科学就会被允许使用。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9-1-12 19:54:15 | 显示全部楼层
此帖已转发中国门球网公众号,可否?速告。

点评

发到中国门球网公众号,可以。  发表于 2019-1-12 20:18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会员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中国门球网|www.menqiu.com ( 京ICP备11011816号 )

GMT+8, 2024-5-5 14:55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