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楼主 |
发表于 2018-10-31 21:54:07
|
显示全部楼层
田野:“田野”辛勤事总知
发布时间:2018-07-12
来源:数学院
【字号:[url=]小[/url] [url=]中[/url] [url=]大[/url]】
2012年,韩国POSTEH(浦港工大)国际冬季学校吸引了全世界数学家的目光。主办方宣布为期9日悬赏100万美元求解“贝赫和斯维讷通-戴尔(BSD)猜想(Birch and Swinnerton-Dyer Conjecture)。最终,来自中国科学院数学与系统科学研究院41岁的数学家田野拔得头筹,第一次对这个“千禧问题”给出了答案的线索。他的这一证明对于解决BSD猜想是一个巨大的飞跃,轰动了国际数学界。哥伦比亚大学的Dorian Goldfeld教授这样评价道:田野的这项工作是中国继陈景润之后最好的工作……我相信他的成就将会是鼓励很多中国青年数学家的典范。
田野,数学院研究员,研究方向为数论、算术代数几何。2007年入选中科院“百人计划”,同年获晨兴数学银奖;2011年获第十二届中国青年科技奖;2013年度入选国家自然科学杰出青年基金项目,同年6月荣获由理论物理国际中心(ICTP)和国际数学联盟(IMU)共同设立的拉马努金奖(Ramanujan奖);2014年获“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称号;2015年荣获“中国科学院先进工作者”荣誉称号;2016年入选“中国十二五科技创新成就展人才展”;2017年入选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入选《国家科学评论》专栏的Recent Research Highlights成果展、当选中央国家机关党代会代表。
九层之高台,起之于垒土
田野的父亲是一名老党员,家庭传统文化的教育熏陶,使他从小树立了为中华崛起而读书的志向。“我是1991年在大学本科一年级时加入中国共产党的,是我们那个年级第一位党员,还担任了团支部书记。”说起自己入党的经历,田野很自豪。偶像的力量对田野的人生道路产生了潜移默化的影响。在本科高年级时,数学成绩出众的田野就被选拔到中科院数学院交流学习,当时他居住的中关村77号宿舍楼就是当年陈景润居住的地方。至今他还清晰地记得,管理他们宿舍的卞阿姨在打扫卫生、烧开水、照顾同学们生活之余,经常给田野和他的舍友们讲述当年亲历的那些陈景润废寝忘食、勤奋读书的故事。这些故事激励着少年田野,要成为像陈景润一样的数学家。见贤思齐,从硕士到博士,从读书到科研,他刻苦钻研、勤奋工作,全身心投入到科学研究之中。十年磨一剑!待昔日的少年十年之后归来,已在多个数学问题上做出了令世界瞩目的成果。“纯粹的科学家,都是对科学有发自内心的兴趣,不考虑其他。”田野说。他总觉得自己不是天才,能走到今天得益于长期辛勤的学术积累和对数学发自内心的兴趣。
作为一名中共党员,田野在工作和生活中处处体现出吃苦耐劳、淡泊名利、无私奉献的先进模范带头作用。在他的带领下,一个年轻充满活力的优秀青年数学家团队如春日的朝阳,正在蓬勃崛起。每天凌晨,数学院南楼的办公楼上,总可以看到田野的办公室依然亮着灯,有时他正在心无旁骛地计算着,有时他正带着学生一起热烈地探讨着。他办公室墙壁上有两块大黑板,上面密密麻麻写满了数学验算公式。当讨论问题时,他会习惯性地拿起粉笔在黑板上写下思路。一张沙发和几件简单的生活用品,办公室就是他的家。十二年不分昼夜的工作,就是他的人生常态。
同事们说,机器还有检修的时候,而田野对工作的执着从未停歇。由于多年前膝盖软骨损伤,他走路久了就会疼痛难忍,但他一直没有时间去治疗,或者说舍不得花时间去治疗。2014年初,事先安排的一个学术会议的行程取消,他终于抽出了几天时间去医院做手术。当手术后麻醉的手刚刚可以活动时,躺在病床上的田野便急忙拿出床头的资料埋头演算起来。术后三天,田野便召集他的学生在病房里继续进行他们的研讨。出院时,医生叮嘱他只能坐轮椅,而且必须要几个月的康复期。可一从医院门口出来,田野就坐着轮椅直接来到办公楼,乘电梯到办公室,又紧张地工作起来。对他来说,手术后除了几个月无法再出差外,似乎一切都没有变化。有中学生曾问他,怎样才能学好数学,田野一字一顿地说“兴趣、兴趣、兴趣”。发自内心的兴趣,是他做数学研究的根本动力,这也许就是他能一直保持旺盛精力的源泉。
好风凭借力,挂帆济沧海
2003年,田野在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博士毕业后,去了美国普林斯顿高等研究所工作。那时候,数学院前院长杨乐先生多次打电话关心他的成长,父母也支持他回来报效祖国,最终在哈佛大学教授、数学院晨兴中心学术主任丘成桐先生的力邀下,在中科院吸引优秀海外科学家回国政策的感召下,田野拒绝了国外三个优越的工作邀请,毅然选择回到祖国、回到当年陈景润工作过的地方——中科院数学院工作,献身国家基础数学研究事业。
来到数学院工作后,田野废寝忘食、痴迷科研,勇克难关,迅速成长为中国数学界的新秀,在世界舞台上展示出了中国青年数学家的水平。“中科院数学院给我提供了良好的发展平台。这里有自由的学术环境、良好的科研评价体系、科学的后勤保障管理。在这里科研人员可以从事自己喜好的方向,有机会和世界前沿无障碍交流。应该说,这在国外有些大学是无法比拟的。”自由思考,厚积薄发,田野喜欢这样的学术环境和氛围。对于发文章,数学院倡导的是做科研的真正目的,不是追求发表文章,而是攀登科学高峰,对人类知识做出贡献,对社会做出贡献。田野就是典型代表,他并没有多少论文发表,然而发表的每一篇都是解决大问题的大文章。他在广义费尔马问题研究中取得重要成果,其论文发表在国际数学权威刊物美国《数学年刊》上。他还与合作者在著名七大数学“千禧问题”之一的BSD猜想上取得重要进展,给出了目前关于Abel簇的BSD猜想的最好结果。2017年至今在顶级期刊上发表论文4篇,其中获得了ICCM首届最佳论文奖。
近年来,田野和他的科研团队瞄准国际主流方向与最前沿课题,对标国际一流水平,不断开拓创新。在数论 、算术代数几何领域,开展了大量卓有成效的科研学术活动,取得了一系列重要原创性研究成果,解决了国际上一些重要难题,发展了新方法、开辟了新方向。比如在有千余年历史的同余数问题上取得重大突破,对相应的椭圆曲线证明了千禧年问题BSD猜想,被称为“数论最古老未解问题重要的里程碑”。
2000年,美国克雷数学研究所公布了千禧年七大数学难题,每破解其中一个难题者将获得100万美元的奖金。其中有一个著名的BSD猜想(全称Birch and Swinnerton-Dyer猜想),而这个猜想与同余数问题有紧密联系。由这个猜想可以猜测每个模8余5、6、7的正整数都是同余数,这个结果一直没有得到完全证明。2012年,田野一举轰动了国际数学界,在具有千余年历史的同余数问题研究中,取得一个根本性突破成果,也首次给出解决七个千禧年数学难题之一BSD猜想的线索,在国内外产生重要影响。田野的这项成果发表在世界四大名刊之一的PNAS(美国科学院院报)上。
此后韩国《中央日报》报道,POSTECH教授崔映周称“在对田野的发表内容感到印象深刻的同时,也感到中国正在抢夺解决问题的主导权,并产生了危机意识”。韩国出席人士称“中国等世界数学界的动向让我们受到了强烈的刺激”。
剑桥大学John Coates教授在评论这项成果时写到:“在特定意义下,田野的这项工作在悠久的人类历史上首次证明了存在很多同余数,这是中国数论的一大成就(triumph),田野的工作是这个古老问题的一个重要里程碑。”2016年,运用田野提出的新方法,已经可以证明其中超过50%的数是同余数。
淡泊于名利,立德而树人
盛名之下的田野,谦逊待人,淡泊名利,教书育人,奖掖后进。取得重大成果后,多家媒体报社记者争相希望对他进行采访报道,但都被田野婉言拒绝。作为中青年科技工作者,他并没有因为大脑完全填满数学,而成为孤僻冷漠之人,他倾心培养研究生,广受同事和学生好评。短短几年,他带的学生已有8位博士、4位硕士毕业,而且每年都有四五位慕名而来或推荐来的本科生、研究生跟随他学习,他都欣然接受,并付出大量时间和精力培养学生。他对学生亦师亦友,工作之余,常带学生一起健步、爬山、旅游,对学生的生活和将来的工作都进行周到考虑。因为对自己的学生大事小事真正关心,还经常自掏腰包请学生们吃饭,他的学生私下里都亲切地称田野老师为“田总”。“田总”也有发火的时候。有一次,田老师发现有位学生在研究中抄袭了他人的研究成果而大发雷霆。他要求自己的学生一定要坚守科研道德,维护科学尊严。
他经常鼓励学生要养成思考的好习惯。“思考是数学家的工作方式之一”田野说。他经常在爬山或散步时思考问题。有一次,他和加拿大的一位教授朋友去八大处爬山,爬到一半时,俩人都忽然对同一个数学问题的关键点有了思路。纯数学研究就是这样令人着迷,而当代数学家们依然保持了古典学者的传统风范,他们依然像数百年前的前辈一样,凭着一副好头脑深入思维领域,心无旁骛。他们无需把自己拴在实验室里,或使用什么特殊器材,随时随地思考、随时随地进行科研工作。据田野的博士生导师张寿武老师讲,田野经常会在半夜睡梦中突然有了思路,就会马上拨通电话和老师讨论;2012年,在去韩国参加冬季学校之前的两周,田野当时在加拿大,临行前他去英属哥伦比亚大学的图书馆看书,就在拉开图书馆椅子坐下的那一瞬间,阳光照在田野的身上,忽然间,灵光闪现,苦思冥想、长期研究的BSD猜想就这样找到了线索。
田野抓住教育的本质,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勇于创新。他曾经的一位博士生,要解决一个连世界一流学者都不敢轻易触碰的难题,但面临毕业论文的压力,如果要当年毕业,就不得不放弃攻克这个难题。田野毅然决定给他最大的支持,除了不遗余力对解决这个问题进行指导外,还协助他顺利延期毕业。最后,在田野的积极鼓励和督促下,这位博士生虽然延期两年写完毕业论文,但他的论文却成功完成了这个重大难题的部分工作,也为他将来的科研工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急公好义,奉献社会。田野与美国威斯康辛大学的杨同海教授是同行也是好友,杨教授为资助贫苦学生在家乡发起成立“中美爱心”教育基金,田野积极响应,成为了该基金的长期捐助者,并协助北京地区的联络。已经有多位贫困学子因得到田野的捐助,继续完成学业。在汶川地震、母亲水窖,学生生病,每次捐助都能看到田野老师的爱心捐款。对田野来说,这种慈善义举已成为一种习惯。比如:他在所里发起对离退休困难职工的捐助,他慷慨相助身患绝症的年长数学家等等。爱心是慈善的基础,有了对社会、对他人的大爱才会有这样的义举。
担国家之任则尽为国之力,处队伍之前则择登险峻之峰!田野深知,作为中国科学院的研究人员,自己是国家队成员;作为一名共产党员,自己更是国家队里的先锋战士。他十年如一日,以坚定的信念和不敢懈怠的责任心驱动自己在科学探索的路途上不断前行着。他用自己的行动践行了一名科研战线共产党员的誓言:对党忠诚、坚守理想、献身科研、执着追求、甘于奉献。
(责任编辑:程博)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