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秋后,体内湿气仍然重
立秋后天气仍热,雨水多发。湿或与热交蒸或与寒相伴,合而为湿邪犯病。湿邪,特别容易影响人的健康,几乎人人都有体内湿邪潜伏,湿邪不除,容易变毒。这是因为现在生活好了,上下班各种打车、开车,运动量少了很多,体内湿邪内郁而不得及时驱散。 立秋后如果不注意祛除夏天残留之湿,致使脾伤于湿,人就可能出现饮食不化、恶心呕吐、腹痛便溏、体弱倦怠等症,还可能为咳喘病症种下病根。因此,立秋后取凉须有节制,切忌猛吹空调、过吃冷饮,俗话说“秋瓜坏肚”,对于西瓜、梨、黄瓜、葡萄等,其性味寒凉的食物,不宜多吃,以免损伤脾胃。 当然,一方面在继续清除暑湿的同时还得预防秋燥,人们在夏季酷热大汗之后,常损耗过多,会出现体内营养及水分不足。而进入秋季之后,天气渐凉,气候干燥,因此在秋凉时极易出现秋燥。中医认为,燥乃六淫之邪,为秋季主气,其性干燥,易耗津液。常见口干舌燥、鼻涩咽痛、皮肤干燥瘙痒、大便干结、烦躁不安、入睡困难等一系列症状,医学上称之为“秋燥综合征”。 口喉部位是最容易判断身体是否干燥的地方。症状较轻的会出现声音嘶哑、喉咙疼痛以及口腔溃疡等症状,有些人会咳嗽,声哑气喘不停,特别容易夜晚发作。体质差的人会将这种秋咳一路持续入冬,或转变为慢性支气管炎等严重症状,鼻黏膜在秋天也特别容易干燥。 文/吴义春博士(北京中医医院急诊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