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帖最后由 戈壁梭梭2 于 2018-5-10 08:46 编辑
力促门球运动再造辉煌(一),我讲了我们本地和部分地区萎缩、下滑的状况;“(二)”,找出十个方面的原因,“三”,我将简要的讲述促使这一运动再度振兴的举措。
一、要促使这一运动再造辉煌,必须从两个方面着手抓:一是运动自身的改革;二是工作方面的创新。
运动自身的改革,是在继承这一运动800年来实践积累的积极成果的前提下,革除那些已经明显爆出来的严重影响这一运动发展的弊端。从我国门球运动的情况看,我个人认为最大的弊端有三个:一是消极性,不急于得分,大部分时间是在斗智谋、兜圈子、玩游戏。不像其它球类运动,一开始就是拼分、抢分,时而你超我,时而我超你,自始至终体现出激烈的竞争,而且,精彩的技术场面也是接连不断。有人说这就是门球的特姝性,它的魅力正在于此,我看不见得。二是“一边倒”、“半场球”。所谓一边倒,实际就是一方打一方看;所谓半场球是指时间过半,甚至不到一半就大局已定,后面的时间全是“垃圾时间”,这样的比赛没意思、没看头。造成这一弊端的祸根是经常出现一方被清场,全都成为界外球,而且毫无作为。三是神秘化,看不懂,看不懂就没人看,没人看对广大群众而言就没有很大的吸引力。造成这一局面的根源是过于凸显战术。
2011规则确定了“分数不封顶”,使每个球自始至终充满活力,能最大限度的挖掘运动员的技术潜能,充分发挥主力队员的主力作用,极大地调了动运动员苦练基本功的积极性,这是向着革除这些弊端迈出的极其重要的第一步,但是,仅此还不够,还要进一步突破,才能从根本上革除三大弊端。围绕这个问题,近两年我发了很多帖子,这里不再详述,下面着重谈谈工作方面的改进和创新。
二、解决好思想认识方面的问题。要改变门球就是老年体育这一误识,门球最适于中老年人,是相对于其他户外体育运动而言,比如:足、蓝、排、乒、羽、网,都有明显的年龄限制性,不足20不成熟,一过50就基本不适应。而门球就没有年龄限制性,老到七八十、八九十,少到十来岁、十几岁都适应,因此,必须把门球视为全民性的体育项目,并力求让它成为现实。只有这样它才有可能再度兴旺起来,为实现全民健身、建设健康中国做出更大贡献。
三、把在职人员的业余门球活动开展起来。全民健身不能只限于青少年校园的体育活动,更不能只限于离、退休的中老年人,而是包括在职人员的全民性的体育运动。有人说在职人员都忙得很,哪有时间参加体育锻炼?实际情况不是这样。最近几年,我每年都在一个大城市住一段时间,看到某些单位的工作人员,每到双休日整天整夜的打麻将,有时下了班晚上还是打麻将,利用这个时间参加体育锻炼不行吗?还有人说门球这项运动青壮年人不喜欢,有的可能确实不喜欢,但并不是都不喜欢,有的人就很喜欢。我举两个例子:一个是克拉玛依医院,前几年我在那里参加自治区门球赛,看到门球场晚上比白天还热闹,而且多数都是工作人员,什么原因?院长喜欢门球,他支持在职人员利用业余时间打门球。再一个例子就是我们单位。前几年,我让学校工会抓了下在职人员的业余门球活动,不到两天时间组建了四个队,21人,我请新疆红柳当教练,每天晚饭后练两个小时,一个多月后搞了次比赛,其中有不少人入了门,对这一运动有了兴趣。但是,这一活动没有得到领导的支持,而是受到批评,什么原因?就是那个误识在作祟,所有的领导都认为门球是退休老人的活动,年轻人没必要去掺和。(校领导关心老年人的晚年生活,也很支持门球,只是认为年轻人不宜参加) 四个队散伙了,但不少人已对门球很感兴趣,甚至有的已经着了迷,至今仍有两位天天坚持业余时间练,现在,无论技术、战术都已经超过了我们。像这样的人他退休后干什么?肯定打门球,用不着你动员,自动就往门球场跑,赶也赶不走。如果说门球运动的发展有瓶颈,从工作的角度看,只抓两头,不抓中间,造成门球人口结构是一头大(中老年人),一头小(少儿),中间基本是断层,这就是个瓶颈,这个问题不解决,后继无人的问题会越来越突出。 四、摆正城镇发展和农村发展的关系。前些年有人提出门球运动要走“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这是典型的生搬硬套。当年我们的革命之所以要走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是因为只有农村才是我们的立脚之地,而门球则不一样,开展这一运动,城镇的条件比农村优越得多,率先在城镇发展起来是必然的,而后,通过城镇的辐射作用,带动农村的发展,农村的发展反过来又促进城镇更大的发展,形成这样的良性循环才是正常的。因此,我衷心希望领导层面要像开展农村门球大联动那样,搞一次城镇门球运动的再发动,我想有没有这样一次大发动,情况会是不一样的。
五、摆正推广普及、康乐健身和竞技化发展的关系。人们都知道,我的主张是“双轨运行”、“双向发展”。“双轨运行”就是国际国内两条道上同时跑车;“双向发展”就是推广普及、康乐健身和竞技化这两种不同方向的发展同时抓。当然,同时抓不等于同力抓,两者相较,推广普及、康乐健身是重点,必须在这一方面下大功夫。但是又不能忽视了竞技化发展,如果说康乐普及是基础,而竞技化发展却有带动作用。就以球王争霸赛为例,搞了十多年,出了十多个球王,人们崇敬球王、追逐球星的氛围越来越浓,这本身就是一种带动作用。这里顺便指出两种不好的倾向:一是有些单位,其中也包括一些门球协会,把全部精力都集中在“竞技队”的训练上,普及推广工作基本不过问;另一个是康乐性的门球活动同竞技型的门球赛事相攀比,也是奖金越来越高、收费越来越高,这不好,大量的门球活动,其中也包括比赛,应该是以康身健体、愉悦心情为主,多高精神奖,少搞物质奖,这才又利于发展。中复康提出一个口号:“东西南北中复康,春夏秋冬游学养”这就很好。
六、摆正场地建设和人员培训的关系。国家体育总局副局长赵勇,在2018年群众体育工作会议讲话中指出:要“重点解决群众到哪健身和不会健身的问题”。就门球而言,就是场地建设和人员培训。没有场地就谈不上运动;没人打球,场地建设也就不必要了,所以,他们的关系是相辅相成的。,两者相较,我个人认为,人气更为重要,喜欢门球的人越来越多,门球人的队伍越来越壮大,场地建设的需求才会增强,像目前有些地区,人越打越老、越打越少,谁还给你建场地。要壮大门球人队伍是个系统工程,需要多方面的工作,这里我要提醒的是,加强人员的培训特别重要。在上一个帖子中我已讲过,不少新退休的人不愿进门球场的原因之一就是没有一点基础,在现有的人都打的很好的情况下,他一点不会怎么进球场?最近我向师、市门球协会提出建议,鉴于现在是场地多球员少,指定两块球场搞培训。一是老年大学开老年门球专业;二是门协办个门球夜校,利用晚上时间培养青年人学打门球。真的这样搞起来,后继无人的问题会大大缓解,甚至可能形成门球运动再度兴旺。
七、把门球运动融入到体育产业化之中。赵勇副局长在2018年全国体育产业发展大会的讲话,在谈到体育产业发展的总目标和总体思路中指出:要以“体育+”和“+体育”为路径。事实上门球已经在这样做,去年狂人带了十个球队到新疆来,分别在乌鲁木齐、五家渠、克拉玛依进行门球交流活动,实际上就是“旅游加门球”或者“门球加旅游”;海南候鸟俱乐部、深圳候鸟俱乐部、门球之苑加球赛、中冠赛的五年冠名签约等等都属于“体育+和+体育”。郑炜第一个成立门球企业——国际门球和谐发展有限公司,既有门球的品牌赛事“球王争霸赛”,又有“春青人造草场”公司,还有相关的杂志,已经形成了围绕门球的产业链。这是一种趋势,以后还完全靠国家掏钱养体育不行了,要走和相关产业融合、同知名企业融合之路才有可能再度振兴。
八、领导重视、支持,相关部门和社会团体齐抓共管是组织领导方面的基本保障。没有这个保障,门球运动再造辉煌是不可能的。同上个世纪八十年代、九十年代相比,领导的关心、重视和支持力度下降了;相关部门相互沟通,协调共管从来就没有形成;以往主要是涉老部门抓,成绩不小,但现在也减弱了;门球方面的群众团体倒是越来越多,但有的前景令人堪忧。这些问题解决好了,门球运动会大发展,解决不好还会继续衰落。
提出以上八条,只是抛砖引玉,希望网友们提出更多更好的方案。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