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dzs 于 2010-3-13 08:52 编辑
在和大家讨论《两球撞击后的运动规律实验及反思》时,我提出了77度瞄准法,后来发现这种瞄准法的误差较大,毛病出在被撞球的走向上。人们普遍认为被撞球沿撞击点到被撞球的连线方向运动,我实验的结果是和这条线有偏离,最大可达20度之多。哪个对?我更相信现场实验的结果,尽管由于条件限实验会有一定误差,但实验结果有明显的规律性本身就说明了实验是总体可信的。为了更有把握,我又在现场做了一组实验,测量被撞他球的走向,结果与原实验基本吻合。
还有一个佐证,这是我在闪球时发现的,就是在斜闪球(击球线与瞄准线不重合,有角度)时,他球会偏离瞄准线,方向偏向击球的方向,击球线偏离瞄准线越多,他球也偏得越多。闪击和撞击的瞬间极相似,只是自球不走。这也证实了被撞球并不一定按撞击点与他球球心连线方向运动。 下面是我用实验资料推算的他球走向—瞄准线夹角(他球实际偏角β)和撞击点—被撞球球心连线与瞄准线的夹角(估称理论夹角γ)的比较,见下表。 瞄 准 点 | 实 际 偏 角β | 理 论 偏 角γ | γ-β | 球 内 3厘 米 |
9
|
5.7
| -3.3 | 球 内 2厘 米 |
15
|
13.5
| -1.5 | 球 内 1厘 米 |
22
|
21.5
| -0.5 | 球 边 |
26
|
30
|
4
| 球 外 1厘 米 |
30
|
39.3
|
9.3
| 球 外 2厘 米 |
34
|
50.1
|
15.9
| 球 外 3厘 米 |
49
|
64.2
|
15.2
| 球外3.5厘 米 |
55
|
75.2
|
20.2
|
从表中可以看出规律性还是明显的,其中球外2、3厘米反常,应是实验测量误差造成的。 当瞄准点在球内时,实际偏角大于理论偏角,但偏得很少,影响不大。瞄准点在球外时实际偏角小于理论偏角,他球向瞄准线方向偏离。且瞄准点越靠外,γ-δ越大。 这个规律可能对顶球有用,在用目标、他球连线延长线上球外3.75厘米为瞄准点时,应加以修正。厚顶时可不加修正,薄顶时将瞄准点向你面对的方向一侧移动,1毫米可改正0.75度。偏闪球也有此问题,击球方向偏离瞄准线30度以上时应加修正,将他球向球槌一侧移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