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楼主 |
发表于 2017-9-25 15:56:47
|
显示全部楼层
《论语》有多少内容被误读?
《齐论语》的发现,无论对于学术界还是普通读者,都是值得庆现的事情。然而,今人对于《论语》的理解未必就比古人高明,我们如今挖掘出了各种版本的《论词》,可是对于圣人的微言大义依旧存在误读,这是远比《齐论语》失传更为可怕的文化流失。
学而时习之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这是《论语》第一章节第一句话,也是最有名的一句,还记得上学时老师解释的意思是说,“学习并且能时刻复习,这不是一件很快乐的事情吗?”
实际上,这里的“习”,繁体字作習”,从象形的角度就会发现,这个字上面有个“羽”,本义是形容“鸟数飞”,学而时习,也就是将学到的东西加以实习演练,有活学活用、学以致用之意。而且“学”字在这里也不单单是我们今天理解的写作业丶上课听讲,而是有“仿效”之意,而仿效的自然是古时候的圣人。理解他们的大道,并加以运用于生活中,这么一解释,确实是一件值得高兴的事。
老而不死是为贼
《论语》:原壤夷俟,子曰:“幼而不孙悌,长而无述焉,老而不死,是为贼。”
原壤是人名据推测应该是孔子的老相识,夷是踞坐的意思,也就是春秋时期的“京瘫”,但这种坐法是很不礼貌的。孔子看到后就说,年轻时沒大沒小,长大后也不干正经事,现在还跟个二混子似的活着,这是祸害啊(贼在这里解释为祸害)!
这段描述没看出孔子骂人,反而看到一个老学究真性情的一面。
学而优则仕
这句话我们同样犯了用今天的意思去解释古代文献的错误。这段话全文是“仕而优则学,学而优则仕”。而且这句话虽然记载在《论语》,但不是孔子本人说的,是孔子的弟子子夏说的,这里的“优”是“有余力”的意思,也就是说:当官从政的如果有余力,那就应该抽空看看书丶总结一下经验教训丶看看先贤是如何治理天下的;读书人如果有余力,那也不要死读书,而是应该出仕,进一步推行仁义。(摘自2017年《老年文摘》12版)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