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门球网

 找回密码
 注册会员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版主专区我要改网名

社区广播台

查看: 3024|回复: 1

朱家托 一缕墨香知情深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2-3-14 08:28:4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一缕墨香知情深

                                                        作者 朱家托

    对于一位心仪已久的朋友,只闻其声,不见其人,不免产生无限的遗憾。然而内心深处萌生已久的渴望,使我度日如年。多少个日日夜夜,我梦想着能够走近她,揭开她神秘的面纱,一睹她的真面目。她,就是《门球周刊》。如果能有一次机缘,对于我来说,那将是多大的幸福啊!
    在网友门球狂人的引荐下,我终于走进了门球周刊编辑部,见到了那里的编辑朋友。他们的热心出乎我的预料。
    作为一位作家,几十年来,与许许多多的报纸、刊物、出版社打过交道,我的一些笨拙的小文,不时出现在其珍贵的版面上。然而,大都是“打几枪换一个地方”,在一家报纸或刊物或出版社发了几篇稿子后,又转换另一家了。文友揶揄我“移情别恋”,而我有实难“从一而终”的苦衷。因为“潜规则”警告我,绝大多数报纸、刊物、出版社为不引起读者的审美疲劳,很难做到接二连三刊发一位作者的稿件。这样就逼得作者“朝三暮四”了。
    然而,《门球周刊》报却颠覆了“潜规则”!
    《门球周刊》报自2009年1月1日创刊以来,已经出版到152期(2012年2月17日),其中,40期至78期、107期至113期、145期等50期因故没有出版,实际出版了102期报纸。而我在上面共发表了111篇文章,创造了在三年时间内于一家报纸刊物上发稿的最高纪录。
    我感念《门球周刊》报的知遇之恩!我感念《门球周刊》报的栽培之恩!
    铁打的营盘,流水的兵。《门球周刊》报的编辑虽然换了一茬又一茬,而我与他们之间的友谊却从未间断。
    2008年12月4日,《门球周刊》报创刊前夕,我接到焦养平编辑的约稿电话,他希望我为“专栏”版写一篇稿子,我连夜构思,在电脑上敲出初稿,次日夜又做了一次修改后邮寄了电子稿。这篇《企业与门球》(署名“花亭” )后来发表在2009年1月1日《门球周刊》报创刊号5版“专栏”头条,该期13版“编读互动”副刊头条还发表了我写的散文《门球,丰富了我的退休生活》(署名“朱家托”)。
    黄进琪编辑经常给我打电话,谈稿件,话家常……虽远隔千山万水,但我感到来自京都的阵阵温暖。黄进琪编辑曾经供职《中国老年报》,我在那家报纸也发过几篇稿子,后来他来到《门球周刊》报,这样,我们就成了“老朋友”。
    宋超先生李朋先生在《门球周刊》报的前身《门球资讯》杂志就担任编辑,也是早就在电话中熟悉了。他们给我及时邮寄样报,而作者对样报又是特别看重。他们善解人意,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刘卫华编辑不仅在电话里,更多是在QQ里“聊”得最多的“忘年交”。
    范宽飞编辑除编稿外,还担任“中国门球网”的版主,与我是网友。我的第五本拙著《风景》出版后,他不仅在网上热情介绍,还撰写了《人生处处是风景》的书评,在《门球周刊》报上刊出,给我鼓励与支持,让我感念终身。
    屈娜娜编辑多次对我的小文加上“编者按”予以发表。她学养丰厚,行文典雅,令我佩服。譬如在拙文《孙晋芳给门球人的启迪》(《门球周刊》总124期5版头条)的编者按中,她写道:
    “朱家托老师从涉足门球开始,在‘情商’‘二传手’‘球场新面孔’‘校园门球’‘赛事宣传’等方面都提出了自己的独特见解,他对门球的贡献是有目共睹的,他向我们传递的不仅仅是门球知识,更是一种不断探索的精神。”
    刘佳编辑人性化善待作者,也令我感动。每次收到我的投稿后,她都给予我热情的鼓励;每次编定好刊用的稿件后,她都在第一时间通知我。每次接到她的电话,我心中总有一股暖流在汩汩流淌。
    《门球周刊》报的编辑们的确值得我钦敬。我还要深深感谢陈沙、张承颖、张立明、朱海红、刘冉、柳燕、李敏、刘琬彤、齐景军、叶文雅、谢东梅、魏代霞、程小慧、高伟、高龙辉、陈漾等等编辑。没有他们的指教与鼓励,我很难在打门球写门球的路上继续走下去。
    一位作者能够遇上一位好编辑,可谓是“三生有幸”的事。而我竟遇上了《门球周刊》报那么多的好编辑,真是无比幸福了。
    当刊登了我的小文的《门球周刊》报被球友们传阅时,总会有寻开心找热闹的声音:“作家,拿出几个‘标点’的稿费来请我们打打牙祭,如何?——谁不知道而今有的报刊是一块钱一个字啊!”
    我笑笑:“请你们打打牙祭,完全可以!不过,《门球周刊》报是免费赠阅的报纸,发表的文章没有稿费。”
    “在市场经济的当下,谁愿意干这样的‘无报酬劳动’?”
    “我愿意!——你们不知道《门球周刊》报对我如何恩重如山,俗话说‘饮滴水之恩当涌泉以报’,何况不是‘滴水’呢?”
    是啊,我怀着感恩的心,打门球,研究门球,写作门球,每周都写一两篇文章,从不间断。有时夜半醒来,忽然来了灵感,就急急起床,在电脑键盘上敲打起来,生怕发现的角度提炼的立意转瞬即逝……
    因为感激,因为敬佩,就逾想见见《门球周刊》报的编辑朋友们。无奈我身处大别山麓长河之滨,距离京都数千里,实难如愿。
    现在,门球狂人网友发了视频,了却我心头的夙愿,让我零距离与尊敬的编辑朋友见面了,真是幸福荡漾在心头……
发表于 2012-3-19 10:30:21 | 显示全部楼层
“在市场经济的当下,谁愿意干这样的‘无报酬劳动’?”
    “我愿意!——   
朱家托,好样的!

发表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会员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