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走狗”一词,在先秦时期是一个中性词。一指猎犬。《战国策.齐策四》:“世无东郭俊、卢氏之狗,王之走狗已具矣。”也指替人效力者。如《史纪.越王勾践世家》:“狡兔死,走狗烹。”
在文艺史上,“走狗”一词,还用来比喻甘愿做他人的门生。郑板桥曽给自己刻过一枚“徐青藤门下走狗”的图章。这个提法既意味着对前辈的尊重和推崇,也有自谦的用意。他曾作诗云:“青藤雪个远凡胎,缶老衰年别有才;我愿九泉为走狗,三家门下转轮来。”白石老人不仅想做徐渭的“走狗”,还带上吴昌硕和朱耷两位大家,要轮值于三家门下,真夠辛苦的。
宋元时期,由于民族矛盾的不断激化,“走狗”演变成为一个贬义词,意指受主人豢养的爪牙丶谄媚的人或阿谀奉承的人。
南宋宁宗时,宰相韩侂冑在都城临安吴山修建一座别墅,取名“南园”。一日韩宰相游其间,感到美中不足:“南园”状尽田园景色,惜缺犬吠。结果,顷刻,园内传出“汪汪汪”的狗叫声。原来是一个姓赵的临安知府在学狗叫。韩宰相闻之大乐,“遂亲爱之”,并破格提拔赵知相为工部侍郎。时人讥之“狗叫侍郎”。清人袁枚善于结交显贵,他在《随园诗话》中以大量笔墨来吹捧高官毕沅的母亲。郑板桥以此骂袁枚为“斯文走狗”。(摘自6月16日《今晚报》)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