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童年记忆是灰色的斑驳,不多的几处亮点之一就是对小小万花筒的痴迷与向往。在那黯淡的岁月,常与几个赤脚穿开裆裤甚至是光屁股的小伙伴轮流观察万花筒中图案与光彩的变幻组合。 那万花筒不过是用硬纸卷起来的一个圆筒而已。纸筒有等边三角形的镜子相互反射,一端用不透明的纸封口,中间留个小孔;另一端用半透明的纸糊起来,里面放点街头拾的糖果包装纸。对着光源,从另一端的小孔看去,不规则的碎纸片竟变成了排列有序、色彩缤纷的图案。圆筒的转动,里面的图案也在不断变化,真可谓“瞬息万变”,“层出不穷”。那时的万花筒,也许美丽绚烂,却眼花缭乱,遥远陌生
。 前年,我从“闲时纸笔为伴,至乐莫如读书”的深居简出的生活中 走到户外,提一小桶,在公园的小径里挥笔地书、在公园绿茵坪山放风筝。也曾街头与叟对弈,与童游戏……,最终我选择了门球。 去年,在深圳门球圈,发生了太多的事。回顾去年深圳门球圈,就好比透过时间隧道这个“万花筒”,从这一端的“小孔”,观看那一端的“图像”,同样是变幻莫测,同样是魅力无穷。我想,把门球人、门球事,或者把门球比赛、门球战术、教练工作的苦恼,以及协会之间的争拗放进我这虚拟的硕大的“万花筒”内,通过我的观察,折射出美的,不那么美的,有时也许会是“倒胃口”的图案。也请阁下通过这“万花筒”的目孔,看清那些对对错错,是是非非。 也许,我的观察不一定全面,有时可以说是错误的,欢迎网友善意的“拍砖”,可以肯定和预见的是:有人不愿意看见我随后陆续发表的话题,没有办法,我的脊梁骨没有弯,我不能仰人鼻息,更不能奴颜婢膝!!! 门球顽(皮)童的门球万(花)筒,也许美丽不绚烂,或眼花但不缭乱,近在咫尺且毫不陌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