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帖最后由 戈壁梭梭2 于 2017-6-27 19:05 编辑
2016年12月29日,门球狂人在网上宣布:中式槌球在中国门球网挂牌。
狂人明确指出:
法国发明了槌球,
日本在槌球基础上发明了现代门球,
中国在现代门球和高尔夫球基础上发明了中式槌球。 还会有发展。
槌球的称谓在这里出现了,我也在此提出一个问题:“新一代槌球” 。所谓“新一代槌球”是相对以往的槌球而言,它同以往任何时代的槌球都不一样,但又有密切的联系。它是法国时代槌球、英国时代槌球、日本时代槌球(即现代门球)的继承和发展。
有的资料介绍,槌球起源于中国,即我国古代的捶丸,这个问题没有得到世界上的公认,世界公认的是起源于法国。如果从法国算起,至今已有800年的历史,大致经历了以下三个阶段:
1.法式槌球,13世纪至19世纪中后期,约为600年。其特点,开始只是在自然草地上,用槌打球撞桩(现在叫柱),后来又有人在街道地面上按上半圆形的门,打球进门,再后来又把两者结合起来,即打球进门,又打球撞桩。这时没有统一完整的规则,都是自发性的各行其是,参与的人范围也很小,主要是一些贵妇人,后来在法国的南部又有些医院或疗养院用于病人的康复训练,理所当然,这样的运动不可能成为竞技体育,只能是一种休闲性的体育游戏。
2.英式槌球,19世纪中后期至20世纪40年代,约70年左右。其特点,不再是少数人参与的休闲性的体育游戏,而是,即是众人参加的社会群众体育,又是能进各种运动会的竞技体育,甚至已经成为现代奥运会的比赛项目(1900年第二届现代奥运会、1904年第三届现代奥运会槌球都是正式比赛项目)。这时已经有了统一的规则(1861年,英国的E劳特利吉编制了第一部槌球运动规则),统一的场地,统一的器械和统一的打法。它同法式槌球相比是进了一大步,是一次飞跃式的发展。但是,同现代门球比,显得有点过于简单,战术的运用很少,主要的就是进门、撞柱得分,开始是门多球少,6个门(中间一行4个,另一侧还有2个),4个球(分别为蓝、红、黑、黄, 蓝、黑为一方,红、黄为另一方),每个球都要顺、逆两次通过六个门,一次一分,12分,撞桩加一分,总共13分,先打满26分的一方为胜。美国的槌球是从英国传过去的,所不同的是9门一柱(中间一行5个,两侧各有两个),并有不少地方使用沙场,而不是天然草地。尽管如此,因为它们在大体上差不多,所以,槌球运动的这个历史阶段还是称为英式槌球。
3.日式槌球(即现代门球),20世纪40年代至今,大约也是70年左右,它是槌球运动又一次大的革新改造。最主要的变动,一是把只限分不限时改成为即限分又限时;二是场地上的6门一柱改成了3门1柱,而且,三个门的设置近似于三角形。其他还有很多改动,如:球的大小、门的大小、场地的大小以及上场人数的多少等等,所有这些都影响不大,影响最大的还是前面说的那两条。在这种情况下,如果还是顺、逆往返进门,接着就撞桩得分不行了,必须要有大量多变的战术的运用才行。这样一来,更能体现脑体结合,同时也更具游戏性、娱乐性,尤其是入了门的人,更是感到魅力无穷。正是因为这样,使得已经衰落的槌球运动再度焕发了青春,出现了一个时期的辉煌。
槌球运动是不是到此为止就尽善尽美再不需要革新创造了,不会的,这不符合事物发展的规律,它和法式槌球、英式槌球一样,只是这一运动发展过程中的一个历史阶段。作为一个阶段,是有始有终的,不可能是“千年王国、万年王国”永不再变。事实上它一开始就存在着一些弱点,比如:
1. 节奏慢、运动量小、缺乏竞争性,说是老中青少皆宜,实际上最适宜的就是中老年人,对于青年人吸引力并不大。
2. 战术的凸显起了重要的积极作用,但也有消极的一面,那就是复杂化,看不懂, 看不懂就没人看,没有观众必然影响自身的发展。
3.多杆球特权的存在和界外球无所作为,造成了这一运动的比赛往往是“一边倒”。
4.事实上它已经“棋类化”,“棋类化”必然带来棋类的特点,那就是“一步走错,满盘皆输”,用这一运动的术语讲,就是“一杆子定乾坤”,因此这一运动的比赛,有不少场次都是半场球,时间过半,甚至不到一半就大局已定,剩下的比赛都是垃圾时间。
所有这些问题,初始期间并不显眼,几十年之后便逐步显露出来,从目前我国的情况看,最为突出的表现就是后继乏人。尽管有些地区仍然保持着强劲发展的势头,但多数地区是发展减缓,甚至是停滞、下滑、衰落。这说明什么?说明现代门球的辉煌时期已经过去,衰落的趋势已经显现,再次实现一次质的突变,促使这一运动跳跃到一个更具强劲生命力,更能促进这一运动发展的新的历史阶段的时机已经成熟,或者说,打造“新一代槌球”的时机已经成熟。研究探讨这一历史性的变革,是摆在世界各国“门球人”面前的共同课题,我们中国的槌球运动,事实上已经走在了世界的前列,理所应当在这一方面做出更大的贡献。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