缅怀——《门球之苑》引路人姚见 2016-11-08 齐欣
IMG_4576.JPG (25.95 KB, 下载次数: 0)
下载附件 保存到相册
2 小时前 上传
立冬,刚刚从湖北大冶的中冠赛场上回到北京,即听闻姚见老师离世的噩耗。心里很是悲痛,一切来得太突然了,姚老的笑容仿佛还在眼前,真是不敢相信一向健康矍铄的他,已经离我们而去了。对《门球之苑》杂志而言,姚老是我们所有编辑记者们的前辈,是27年来引领编辑部不断探索和追求的精神动力,是中国门球文化的开创者;对我个人而言,姚老是一个让我尊敬和无法企及的前辈。我来到《门球之苑》大家庭的八年中,每当遇到困惑没有方向感的时候,姚老都会为我指明道路,他的每一句肯定,他的每一条忠告,我都时刻记在心里。 IMG_4577.JPG (100.49 KB, 下载次数: 0)
下载附件 保存到相册
2 小时前 上传
今天一大早天还没亮,我就一个人驱车前往北京东郊殡仪馆,手里拿着两本最新的《门球之苑》杂志,希望她能陪伴姚老一路走好。听姚老的女儿说,姚老将《门球之苑》视为自己的孩子,尽管退休多年,仍时刻关心这本杂志,也关心着门球事业的发展。 IMG_4578.JPG (75.4 KB, 下载次数: 0)
下载附件 保存到相册
2 小时前 上传
姚老是我国一代书法、文化名家,生前无数成就和荣誉早让他看淡了功名,姚老的女儿说,她父亲生前就交代家人不搞告别仪式,不要惊动同事、朋友们,自己默默地离开就好。但听说了此事,我无论如何要代表《门球之苑》,代表我们的门球人送姚老一程。两本杂志、一束菊花,相伴姚老左右,也让他安心地走。 斯人已逝,我们唯有继承姚老的意志,将《门球之苑》和门球文化事业发扬光大,让门球运动更好地服务于大众。怀着悲痛的心情,我翻看了2012年11月的卷首语,记录了我与姚老的一次偶遇,也表达了我对姚老深厚的情谊,与读者们共同缅怀这位门球文化的引路人。
IMG_4579.JPG (78.93 KB, 下载次数: 0)
下载附件 保存到相册
2 小时前 上传
《门球之苑》2012年11月号卷首语——偶遇……
十一“读者杯”结束后,一个偶然的机会,在社会科学院的门球场边,见到了久违的姚见老师,我们的首任主编。年近九旬的他面色红润精神矍铄,谈起《门球之苑》依然是那么充满热忱。 姚老已离开编辑部多年,但时刻从杂志上关注着编辑部的每个人,关注着我们的工作,关注着门球。他对近几年来杂志所做的改变给予了充分的肯定,特别赞赏了今年升级为月刊后,更加丰富的内容,更加及时的信息,让杂志更具有可读性。他在文学和社会学方面造诣深厚,虽已年迈,但对平面媒体方向与社会发展形势的结合方面,从来都有着超前思路。 在与姚老的交谈中,我们都认同一个趋势:当今的社会信息更新速度非常快,以老年人为主的门球群体也不可避免地处在电视、广播、网络、手机等各种媒体的冲击和包围下。那么作为传统平面媒体的杂志该如何适应人们越来越快速的媒体阅读方式呢?我认为首先要加大信息量和信息覆盖的广度,其次要增加杂志的视觉效果,板块内容设置丰富,力争满足门球人的生活需求,逐步为门球人打造一个全面的满足各种生活需求的平台。姚老非常认同这一办刊思路和方向,对我们近几年来逐步加强的大型赛事报道、门球历史文化、中老年人养生保健等内容给予了充分肯定,并鼓励我继续沿这个方向走下去。 送别了姚老,我的心情久久未能平静,虽遗憾未曾与姚老共事,但对姚老一直钦佩不已。记得在中国门球运动博览馆中是这样介绍姚老的:“原中国社会科学院外国文学研究所副所长。他是门球文化的开拓者,在极为艰苦的条件下,自力更生创办了我国第一本门球专业期刊《门球之苑》。” 与姚老这样的前辈在一起,我时刻感觉到自己需要学习和继承的东西太多了,现在唯有在他的关注和鼓励下踏实工作,努力开拓,才不枉他一直以来的关心和支持。 《门球之苑》成长至今,时刻离不开前辈们的无私奉献。从创刊至今一直坚持工作,已年近八旬的张玉生老师依然时刻保持旺盛的工作热情;刚从大病中康复的老编辑王化远老师依然坚持每期仔细阅读杂志,为文字把关,还经常与张玉生老师交流对内容的建议;而我的前任主编甘霖老师也在时刻关注着我们,尤其是在网络上关注着我们的记者从各地赛场发回的报道和“读者杯”比赛的情况。 忙碌的赛季即将结束,与姚老的偶遇带给我惊喜;前辈们的关怀和肯定,让我的心里充满着收获的喜悦。他们的经验,他们的知识,都是我今后需要不断汲取的营养;他们的爱,给了我不断前行的动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