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傲然挺立 于 2016-10-25 20:07 编辑
5、分陕之重
成语意指朝廷安危所系之职。语出晋人陶潜《晋故征西大将军长史孟府君传》:“太尉颍川庾亮,以帝舅民望,受分陕之重,镇武昌,并领江州。”臧荣绪《晋书》,房玄龄《晋书》中曾数出。“既应亲贤之举,宜委分陕之重。”“殿下以母弟之亲,居分陕之重,安危休戚,与国共之。” 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伐殷商得天下后,怎么把周之封建领主制推行开来,也即怎么建立封建领主制,打造“溥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诗·小雅·北山》)”的家天下时代,而面对武王辞世、成王新立,纷繁世事的周宗室,推出王室3个重臣,即周公旦、召公奭、毕公高,实施分区治理。周公旦负责周新得区域的治理,主要依靠军事手段,藉以成周(洛阳)的军事力量威慑及讨伐,有军事占领的意味;原周之区域则由召公负责,以亲民安抚为重;毕公则负责丰镐王畿之内及宗室管理事务,重在礼治。实际上,分陕不是行政区域的界线,而是周之天下新旧疆域的大致分界线。历史上“召公遗爱”与“周公平叛”就是对“分陕”的最好旁证。?? “分陕”语本《公羊传·鲁隐公五年》:“自陕而东者,周公主之,自陕而西者,召公主之。”分陕的标志是分陕石,及其他附着物,也可能是地理范畴,唐初诗人骆宾王(619年~687年)有诗《至分陕》:“陕西开圣壤,召南分沃畴。列树巢维鹊,平渚下雎鸠,憩棠疑句剪,曳葛以攀樛。至今王美化,非独在隆周。”宋人邵雍(1011年~1077年)有诗《和陕令张师柔石柱村诗》:“君为陕县令,我实康公孙。始祖有遗烈,托君访春存。夫君 有诗来,题云石柱村。石柱之始立,於古无所根。就勒分陕铭,惟唐人之言。既历年所多,首尾无完文。难以从考正,将焉求其源。我患读书寡,知识无过人。经书史传外,不能破群昏。从长卿公羊,宜自陕而分。从君陈毕命,宜成周而云。二者兼取之,於义似或尊。分政东西郊,可以陕洛论。此说如近之,庶几缓纷纭。甘棠之蔽芾,石柱之青新。当时之盛事,予不得而亲。二南之正化,二公之清芬。千载之美谈,予可得而闻。弃经而任传,儒者固不遵。作诗以明之,驰此庸报君。”分陕石为一通高3.5米的石柱。石柱原立陕原,后移至陕州北城墙上,唐人作铭于上,谓“周召分陕所立界石”,验其字,武后时所勒。今全名文漫漶,字剥蚀脱落不可复识。1932年3月移至陕州民众教育馆。1957年因三门峡大坝蓄水,陕州城属淹没区,移至人民公园。1967年移至市图书馆。1977年移至文化宫。1981年移石于虢国车马坑陈列馆。当时石柱位于院子正中间,1988年移至车马塑像展厅门口的水池旁保护收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