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自佛教传入中国后,在最初的几百年内与中华传统文化不断结合,并吸收了中华传统文化中字辈的使用,逐渐形成了僧侣需使用法号及法名的传统。地处嵩山的禅宗祖庭少林寺历史悠久,宗法世系清晰严密,也因此成了法号法名使用的最初推行地。
据寺内立于清乾隆年间的《剌赐相庭少林释氏源流五家宗派世谱之碑》记载,元代雪庭福裕褝师立曹洞根本一宗,并预先排定70字作为字辈,以便后来僧人按此顺序依次取名并按此确定法裔辈数高下。这70个字依次为:“祖慧智子觉,了本圆可悟,周洪普广宗,道庆同玄祖,清静真如海,湛寂淳贞素,德行永延恒,妙体常坚固,心朗照幽深,性明鉴宗祚,表正善喜祥,谨悫原齐度,雪庭为导师,引汝归铉路”。按照这七十字所列顺序,前任方丈行正禅师为32代行字辈,前任名誉方丈德褝禅师为31代德字辈。
按照中华传统文化,姓氏名字不仅仅是个人的代表,还是极具家族性的文化符号。同样佛教中的字辈称呼也有着深远的文化含义。按照元代雪庭福裕禅师所确立并沿用的70字字辈排序,不仅可以以此为僧侣方丈们论资排辈还可以借此防止冒宗。
(摘自《法制晩报》 葛凯迪/文)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