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帖最后由 手留余香 于 2016-4-10 22:47 编辑
现在政府提倡得很多的是:“互联网+”,不知门球界是否也可以搞一个“互联网+”?当今已有许多(县)市都建有政府网站,与市民保持零距离接触──谓之“接地气”,我看效果很好!举一个小例子:我们社区有居民曾两次向市政府网站投诉:门球场是政府花钱建设的,为什么只准许少数人在玩?为什么在不用的时候把围栏的门锁掉?为什么不允许进去跳广场舞、拍羽毛球?甚至还发生过几次人为毁损围栏的事件。市政府根据投诉事由同社区领导沟通,希望妥善处置。后来社区老年体协出面,制作了一块公告牌,长期固定在围栏上。其主要内容是:门球场只允许进行门球活动;欢迎居民自愿加入门球组织;尽管理、维护、保养场地设施的义务,享受参与门球活动的权利等。后来几年就一直风平浪静。(对不起,有点扯远了)
言归正传,门球运动是在不断发展之中,门球规则虽然通过数次“修规”,已经有了很大进步,但也不可能十全十美。有人建议说,采取刊出“解读”、“释疑”、“勘误”或“实施细则”等办法,我看也保证不了“完美无缺”。在中门网上,表面看上去争议之声此起彼伏,其实只集中在不多的几个问题上,但是表达方式却是乱糟糟......。我们门球界有中国门球协会官方网站,还有中国门球网。是否可以请中门网管理团队代表十万网民向中国门球协会提请在网上设立一个“学习新规则释疑问询台”,此“问询台”应由具有“解释权”的中国门球协会派员主持。这样就可以把规则中确实存在疑义或“无所适从”的争议问题,拟成“询问稿”,一事一议,向“问询台”提出询问。(对于规则中某些规定,只要是表述明确的,不必计较合理与否,执行就是了)。权威解答内容在网上发布。我想,这个效率一定是非凡的。也让门球界体验一下“互联网+”的优越性。这种办法的效果一定会比几个修规专家到各地去游说要好得多。
一孔之见,不妥之处欢迎拍砖!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