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夕韵风采 于 2016-2-23 11:27 编辑
·人生多彩之一· 封面题字:开县书法家协会副主席陈柯君 一路风尘 口述·谢同胜 文图·谢同泽 插图·潘光午(国家一级美术师) (封面)右起:谢同胜 朱秉烈谢元昆 谢同泽 于2016﹒05﹒08 (封面折页) 献给: 81岁已仙逝的母亲、 正在向100岁冲刺的父亲。 作者简介: 谢同泽,重庆市璧山人,1947年11月生于成都市。1968年12月万县专区商校毕业,分配于开县岩水粮站工作,1972年12月调县粮食局,1982年12月调县审计局,1984年8月入党,1990年任副局长直至退休。现任县作协会员、县老年学会理事、县门协副主席;老年体育和门球周刊特约记者、门球之苑和门球世界特约通讯员、钓鱼人杂志特约编辑。 别样精彩的草根人生 序
谢同泽 (于2015年4月18日 上午9时)
去年12月12日,继母的丧事尚待办理,当务之急是老父的照料问题。在光英的操持之下,妥善解决了。15日继母入土为安,父亲也得到了精心照料,母亲和陶姨如果在天有灵,当会心安。那天,我们在陪父亲聊天时,老大同胜忆起他的陈年旧事,我灵感突发——何不我俩合作,写他的回忆录呢?盖因: 作为咱们谢家排行的老四和兄长,在众多兄弟姐妹中,他的人生经历最为坎坷;但由于他的性格、爱好和坦荡的胸襟、对工作兢兢业业和认真负责的态度,在众多兄弟姐妹中,他的人生经历又最为丰富多彩;他生于抗战胜利那年,解放后也无一例外地经历了那些风雨飘摇的年代。老哥一生痴迷不悟于刷滩。不论在走南闯北寻求生存的时期,亦或在农行基层搞修建的那些年,工作之余他刷遍了全县范围的大河小溪、犄角旮旯,这在全系统都是出了名的。就是在跨入了古稀之年的当今,他仍痴情不改,留连于青山绿水之间而物我两忘。 作为个人,我早有打算: 人生在世,决不能像夜空中的流星,只是一个瞬间即逝的划痕。我虽无万贯家产,却希望有一笔不菲的精神财富留下! 此议一出,父亲即赞许不已,说:“同胜对开县农行的贡献好大哟,真值得一书!” 从当月20日动笔始,短短4个月,10多万字的初稿即完成了。何以如此之快?多年来,无论是反映重大历史事件的,亦或是钓鱼等方面的,以及我俩或我与其他亲朋好友合作的数万字的文稿,已先后在各级各类刊物发表了,串进来就是;何以要如此之快?不言而喻,力争为老父生前冲刺100岁给力!作为我辈过来之人,这本书理应有些看点的(诸如全方位、多角度如实还原开县(如“文革”等),以及万县、梁平、云阳等周边地区“文革”中的重大事件。究竟如何,任各位亲朋好友、读者诸君评说。 值此,谨向对本书给予了大力支持的原县农行行长朱秉烈先生、原县农行工会主席谭家和先生、原城关镇工艺厂工人(县革委常委兼城关镇革委主任)祁美成先生、原县政协常务副主席袁定高先生、原县档案局局长廖代绪先生、原县新华书店经理李光前先生、6年同窗好友朱玉林先生、县书法家协会副主席陈柯君先生、湖北省美术院国家一级美术师潘光午先生、开县著名书画家朱世鸿老先生和谢栋庭先生,对中国门球网总版主刘会军先生和管理员花甲子先生,以及倾情支持本书出版的各位亲朋好友,表示衷心的感谢! 目录 上部 少年老成 金开银万 挖运红苕 弄船 失学 荣残军人李恒富 母亲病了 中和挑粮 饿饭岁月 绝处求生 半夜饱餐 满月暴乱侦察记 骨角社 复学 长江横渡历险记 人鱼苦斗记 帮征 国防工程的5次死人事件 文峰塔之毁 陈家架线 璧儒的农场生涯 参建氮肥厂 重返骨角社 成婚 万源五一三厂 幽谷惊魂撤回开县 凶兆 中部 接班 驻队 小荷初露尖尖角 尚方宝剑 麻柳溪奇遇 安居 全力以赴 千钧一发 把关 得意之作 支行迁建 授徒 蛀虫 九·四洪灾 孝源于心 善出自然 清白一生 附1:开县文革风云实录 祁美成 初稿 附2:我在“文革”中的牢狱生活 袁定高口述 附3:文革劫 李光前口述 附4:《大山脚印》节选 廖代绪 附5:万县文革中的三大事件亲历记 朱玉林口述 下部:游钓人生 文图·谢同泽 开篇寄语 (一)游钓技艺 钓具篇 钓技篇 钓饵篇 季节篇 水势篇 天气篇 风向篇 鱼性篇 乱石篇 保鲜篇 诀窍篇 专攻篇-斑鱼 专攻篇-青鲫 (二)游钓天下 福桥篇 兴隆篇 津关篇 毛城篇(1) 毛城篇(2) 桃溪篇 仁和篇 何坪篇 郭家篇 漫桥篇(1) 漫桥篇(2) 漫桥篇(3) 六桥篇 镇安篇(1) 镇安篇(2) 平桥篇 刷滩福地话镇安 乐钓调节坝 再探白甲溪 重上花盐井、麻柳溪 (三)游钓文苑 刷滩人的世外桃源——白甲溪(获《中国钓鱼》2010年度天下好钓场征文奖) 欣闻征文喜获三等奖 刷滩圣手谢同胜 刷滩奇遇记 溪钓姻缘 《食鱼偶语》‘系绳其颈’解有误 千奇百怪钓(捕)鱼技 汛期坐钓浑水鱼 春江水暖鱼先知 乐钓汉丰湖 春归漫水桥 川溪鱼儿烹调方法 干煸鲜香鱼儿 麻鱼儿两吃 代结束语:灾难在瞬间发生 (封底折页) 作 者:谢同泽 图书编缉:谢同泽 封面题字:陈柯君 摄 影:谢同泽 白描插图:潘光午 朱世鸿 谢栋庭 版式设计: 校 对:谢同泽 (第1页) 2015年五·一节前夕,泽弟采访了已耄耋之年的朱秉烈行长。他作出如下评价并亲笔书写了如下文字: 谢元昆同志调来开县人民银行工作直到退休都一直相处。他子女多,负担重,家风好。对子女要求严,管教有方,八个子女都培养成才。大女儿大学毕业,现是教授,次子是开县审计局副局长,是一个和睦团结的大家庭。他现年98岁,是开县金融系统的老寿星。 我认识谢同胜同志是1979年冬,去赵家营业所落实迁建问题,鉴于他自学建筑,就安排他负责该所迁建工作。因他工作踏实,苦干实干,就将他调到县支行搞基建直到退休。我们相处20多年,感到他是一个: 一、勤奋好学,刻苦钻研。他自学土木建筑学,并获得文凭。二、工作上兢兢业业、任劳任怨、积极肯干、认真负责,不怕苦、不怕累,修建的所社一个比一个好。三、办事公正,公私分明,坚持原则,敢于和歪风邪气斗,为银行信用社减少很多损失。四、组织观念强,积极完成组织上交的各项任务。五、生活上一贯艰苦朴素,和工人群众打成一片,善于倾听意见,接受批评。六、善于为人处事,不与人争,有好的修养。七、尊老爱幼,孝敬父母。关爱弟妹,家庭和睦团结。 总之,谢同胜同志为开县农行、信用社修房建屋贡献是很大的,多次受到组织上和同志的赞扬。他真是一个热爱祖国、热爱金融事业的一位好干部,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好公仆,是金融战线上学习的好榜样。 朱炳烈 2015年5月6日 朱秉烈先生手迹: (第2页) 谭家和先生摄影专页 谭家和先生摄影专页 简介:谭家和先生生于1936年9月25日,退前系开县农行工会主席,摄影爱好者。重庆市摄影家协会会员、开县第一第二届摄影家协会常务理事、开县文联第一届荣誉委员。 (谭家和与谢同胜 拍于2016.1.24) 谢同胜老师的回忆录《一路风尘》电子版细读完之后,我认为,他的坎坷人生和工作经历是实事求是的,其有些事迹令人十分感动。 我是1980年从营业所调到县农行工作的,爱好业余摄影。凡谢老师经手修建的工程,我大都拍摄有照片资料保存至今,也因此对他的工作、生活等情况有一些了解。归纳起来主要是这几个方面: 1、他的修建工程技术知识十分全面。且能努力学习,在干中学,学中干,不断提高、创新,力求精益求精。 2、工作责任心强,任劳任怨。20多年以来他一心扑在工作上,从不懈怠,为我县农行系统基本建设工作做出了重大贡献。 3、他勤俭节约,爱行、社如家。他在农行、信用社的基本建设中,十分注意节约,降低成本造价。如三峡移民迁建时,在修建农行办公大楼、职工宿舍中,曾多次给领导提议,与设计院协商修改了不合理的设计,为农行节约基建费用百万余元。 4、他品德高尚,为人忠诚老实,不图名利。如当年的大垭口鹤翔山庄工程,农行评定各系列技术职称,恰逢正处于关键工口的紧张施工阶段,他义无反顾地放弃了。 5、他的刷滩钓技十分精湛。我俩曾经商定合作,由我跟踪拍摄后制作视频。惜因故未能实现,深感遗憾。 总而言之,他的事迹理应广为宣传,以发扬光大!
谭家和 写于2016年2月2日 例图: (第3页) 开县设计院(前身即县建委设计室)的设计师王健,他是在1989年新建南门营业分理处时,因工作关系我们结识的。早期接触较多,对我有一定程度了解。最近,泽弟专程去采访了他,请他对我作一个实事求是的评价。他说: “简而言之,老谢是一个素质挺不错的人;是一个称职的甲方代表。他特别喜欢钓鱼,钓技十分了得!” (封底)打虎亲兄弟 钓鱼3(4)弟兄 滨湖中路外漫水桥 左起 同胜同永 益民 拍于2011.4.2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