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羊踏瑞雪去,猴捧仙桃来。提起猴,它尊不过龙,猛不过虎,媚不过狗……可别提它挺小样儿,关于猴的说法,倒还真不少哩!
猴起源了历史:自古以来,中国就有“猴祖”承载生命起源的说法。考古学家视人类从古猿猴分化而来,也有人类学家认为人是由猴进化而来的,这证明了古猿猴在五六十年代前已进化成早期人类,懂得简单生产工具和用火,居有定所,会采集植物,能狩猎动物,创造了颇具特色的人类社会。古猿猴的肢体形态,生理结构与人类相仿,同样胎盘生的哺乳类,因此说说猿猴是人类远祖,是有科学的根据的。
猴孕育了文化:两千年前国人又把猴子与纪年时用的十二地支符号联系起来,到了南北朝时期猴子被列入生肖属性。善于形象思维的中国人,早在三千年前就把猴子深深地打上了所在民族社会文化的烙印。做为象形字的“猴”在《说文》里解释:“猴”字就像一只母猴,多种古书记载“猴”又称为“猨”、“猿”、“猕猴”、“沐猴”、“胡孙”之名。
古籍的《白虎通》云:猴,候也。相传黄帝时期史官仓颉,本为后冈氏简称候姓,春秋时侯氏就遍中原大地,战国时有隐士候赢,汉代有大司徒候霸,唐代有宰相侯君集,明清时有才子侯方域,现在有相声大师侯宝林。
“候”也是古代贵族爵位之一,《韩诗》解释说,“候,美也。”春秋战国时期地方君主泛指列国诸侯,秦汉时代以来,将有功之臣封侯拜将,以后历代都有大大小小“侯爵”这一爵位。这使“猴”又增添了贵族的象征意义。
历代文人学子,创作了猴的精彩故事、传说、谚语、戏曲和逸闻趣事比比皆是,源远流长。特别是“猴戏”,这种萌芽于秦时的民间艺术,历史悠久,是宫廷民间的重头戏,几千年来推动传统文化发展,使“猴”所承载的文化意义得到了充分的张扬。
猴体现了社会情感:猴在世界上有310种,是一种群居的动物,类同于人的社会秩序,地位有高低尊卑之分,其中有统治群猴的霸王——“猴王”。最能体现人类情感的是“捉虱子”,这种捉虱子动作,不但给自己捉,也给别人捉,往往是位分低的给位分高的捉,母猴给小猴捉,这不正是体现了人类的母爱的情感吗?但是猴子同人类一样,它也有私心欲望,有的猴王不讲民主,霸占食物坐于屁股下,有的群猴抢夺食物,不过,过于残暴的猴王,也会激起群愤,起义反抗而予以罢免,推选新首领继位
猴被视为吉祥物:猴为灵长类动物,与人的关系最为密切,被人喻为聪明机智、勇敢活泼之兽,是智慧灵气的象征,尤其在唐宋民间以来一直视为显贵、驱邪、纳福的吉祥物。
在民间的吉祥物的图案上,留下了不少猴形象的印记。比如“猴桃瑞寿”,桃为五木之精,天上神物,增寿长寿的寓意,猴桃结合,恰应了民间谚语,“猴桃瑞寿”之寓意;猴提金印挂在树上,称为“封侯挂印”;猴骑在马上,寓意“马上封侯”;“母猴背着小猴”意指“辈辈封侯”……
这些吉祥的图案也常用于古代官府屏、壁之上,也见于画稿、文具、什器、玉雕之上。极尽了喜庆气氛,充满了传统色彩,寄寓了美好、和谐、幸福、长寿的祝福。
猴的神话与传说:自古以来,关于猴的神话传说故事非常之多,其中孙悟空最为具有代表性,他是伸张仗义的化身,它是大无畏精神的象征,作者赋予了“猴”形象相当完美的品质,成为人们膜拜的“神猴”。“美猴王”这一形象成了世界著名的神话动物精灵之一。
猴带来了快乐:猴子在动物中,确实不如六畜当中的牛马羊等对人的贡献大,可是它常常是动物园的“座上宾”,杂技团的“主角”,人们利用它的灵性,驯化它穿衣戴帽,鞠躬行礼,敲锣打鼓,各种杂耍动作滑稽怪趣,让人捧腹大笑,给观众带来无穷的乐趣。
猴也背着黑锅:因为猴子天性机灵,顽皮好动,也有被人误解,引申贬义的时候。比如“猴奸”一词,是人类对吝啬人的蔑视称谓;“猴急”表现那种急功近利,焦躁如猴的性格特点;山中无老虎猴子称大王,比喻没有能人,普通人充当主要的角色……不过这些却不能抹煞猴子活泼睿智的美好品质,和人们对猴的崇拜情结。
随着羊年渐入尾声,猴年蹦蹦跳跳的来了。人们相互拜年,城里乡下处处飘荡着猴年大吉,群猴献瑞,金猴献桃……永恒经典的祝福语,喜气洋洋的脸上洋溢着欢乐和幸福,但愿人们那一切的美好和祝愿,所有的梦想都将在这生机勃发的“猴”年如愿以偿,红火点亮。(编辑:卢彦)
(转自中国老年报)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