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zhaoyushu 于 2009-11-12 11:02 编辑
夯 实 基 础 开 拓 创 新
夯实基础
开拓创新
---学习门球大儒姚 见文章有感;为中国门球进言
说明:最近在翻找材料时,看到了我于2006年5月写的《夯实基础
开拓创新》,重读一遍感到有些内容尚未过时。故将原文(一字不改)发来,供大家探讨。
今年《门球之苑》第二期刊登了门球大儒姚见老先生的文章——《回顾过去 展示当今》,读后深受教育。这篇文章给我的感触是:站得高,看得远,想得深,情意浓。姚老先生站在中国门球的高度,忆征途,审当今,望前程,深思熟虑,语重心长。字里行间充分体现了他对中国门球的深深爱、浓浓情。受姚老先生文章启发,在这里我也斗胆班门弄斧,为中国门球进上一言。 中国门球二十多年来,可以说是——忆往昔形势不错,问题不少;看将来任重道远,机遇多多。我个人认为,今后应着重抓好八个字,即:夯实基础,开拓创新。 第一、夯实基础 一、理论基础 门球理论是门球运动发展提高的助推器。中国门球运动开展二十多年来,比较侧重于活动、比赛、实践,理论研究工作尚未得到普遍和足够的重视。为改变这一现状,各级门协组织均应建立起门球理论研究小组。尤其是(市)、部级单位的门协,应在中国门协的统一协调下,组织有关人员,借鉴相关学科理论,总结实践经验,根据门球运动自身的规律、特点,从基本技术到战术应用,从组织管理到运作机制,从推广普及到赛事设计,研究探讨具有中国门球特色的科学理论体系。这是一项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系统工程,任务繁重而艰巨。可采取自选课题、下达任务、协作攻关等办法有组织、有计划地分期分步进行。要想方设法把那些喜欢理论研究的“散兵游勇”、“个体户”组织起来、统合起来,拧成绳、形成拳,变自由随意的多点出击为有的放矢的重点突破,集中力量打歼灭战。门球理论研究工作迫在眉睫,应当立即着手,全面起动。 各省(市)、部级单位门协,每年应召开1—2次专题理论研讨会。中国门协每3—4年召开一次全国性的门球理论研讨会。在《门球之苑》上开辟理论研究专栏,加大有关理论文章的采、编、刊载量,提倡不同观点的争鸣、交流。 《门球之苑》自改型、增期以来,档次质量有了明显提升。做为门球运动的窗口,我个人总感到还是有些缺乏新意。大多数的门球文章,就球说球、就事论事有余,而沿着门球自身独特规律、特点这条主线深挖内涵、细探究竟不足。读后总给人一种似曾相识,“我们好象见过面”(注:这是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前苏联一部喜剧电影的名字)的感觉。当前,“门球文章越来越不好写”,在相当一部分门球人中有着同感。我想,主要原因恐怕还是体制、机制、赛制等多种因素的制约所致。 二、技术基础 中国门球的一大特点是技术动作的个性化和随意性,八仙过海,各显神通,“各村有各村的高招儿”。但由于缺乏坚实而科学严谨的理论基础,加之认真精细不足,粗糙草率有余,使得许多基本技法不科学、不合理、不规范。更为严重的是,二十多年的时间我们没能拿出一套系统、正规的门球技术培训教材和基本技术训练、考核的标准,实在是一大憾事。 应当由中国门协牵头,立即着手编写正规、系统的《门球技术培训教材》,制定、颁发《门球技术训练、考核标准》。要对现有的技术动作、各种技法从力学、数学、碰撞、滚动、摩擦理论、分角运动等方面进行科学的分析、比较,集各种技法之优长,最终确认、推荐2—3种基本姿势。今后凡参与门球运动的人员,尤其是中、青、少年均应进行正规培训,使其入正规门,走正规路,成“正规军”。 三、战术基础 门球运动发展到今天,我们已摸索总结出许多适合中国门球特点的战术方案。这些战术基本上做到了理论有阐述,运作有章法,技艺能保障。通过一些大型比赛还可看出各地区在门球战术的应用上表现出不同的特色。遗憾的是,当前我们还没有一套完整系统的门球战术教材。当务之急是要对现有门球战术进行深层挖掘、认真剖析、提炼总结。从战略战术思想、预案设计、运作套路、应对措施等诸多方面进行归纳梳理,使之正规化、理论化、系统化,成为独具中国门球特色的宝贵财富。 四、球风基础 “神州大地走遍,到处都在鏖战;打得一塌糊涂,少见有人苦练”。这是我个人对当前各地门球日常活动可能有些夸张的形容。无论你走到哪里,几乎所有门球场地上都在打、打、打!而且是随心所欲无裁判,共同违规成习惯,分歧争吵频发生,技术战术无从练。二十多年来,中国门球运动、广大门球爱好者没有养成练的习惯,难以形成练的风气。大家都知道,要想打好门球,惟有苦练!如此不顾球德、球风、球纪地打下去,实在令人担忧。 各种违规陋习是与门球运动高雅文明的本质背道而驰的。它极大地削弱、损害了门球运动的趣味性、观赏性和吸引力,直接影响到门球运动的普及与提高。中国门协和各地门协应当立即在广大门球爱好者中掀起一股除陋习,树正风,让门球场地成为一片净土的强大舆论攻势。号召大家从点滴做起,从自我做起,从每一杆球做起,遵规守纪,摒弃陋习,堂堂正正做人,规规矩矩打球。竟管当前共同违规的陋习已积重难返,但为中国门球长远健康发展考虑,必须坚定信心和决心,经过长期不懈的努力,彻底革除歪风陋习。否则,门球运动就有可能沦为一种平庸低俗,可以任意“瞎打”的玩儿乐而已。 另外,裁判员的培训、使用要坚持高标准、严要求,不能图形式、走过场、凑数量、顾面子。这也是使门球场地纯净无邪,赛风赛纪良好的重要保障。 第二、开拓创新 当前,门球运动由于受到体制、机制、赛制等诸多因素的制约,出现了四难: 器材难改进——式样、规格等受《规则》的限制,难以再有突破、改进。 技术难创新——《规则》规定了可以怎么打,不可以怎么打,限制了新技法的尝试与创新。 战术难突破——器材的功能,技术的规定,使门球战术无法突破现有框架再拓新路。 理论难深化——门球运动普遍重“动”轻“思”,康乐健身有余,科学规范不足,竞技味道不浓,必然使理论研究滞后、浮浅。 一、体制、机制创新 中国门球与国际接轨是不容质疑的。但我个人认为,能够参与国际交流,进行赛事活动的必竟是少数人。正如健身操是大众化的、普及型的,健美操多是专业化的、竞技型的一样,中国门球当前和今后一段相当长时间的主要任务是扩大门球人口,把普及发展的中心转向农村,面向广大农民。另外,门球运动的主体人群不能脱离中老年人。鉴于此,不妨实行双轨制。针对国内政治、经济条件,门球人口的特殊情况,制订一套具有中国特色的门球竞赛(活动)规则和裁判法,可以更灵活、更宽松一些,使之更加适应我国中老年人群追求和谐、康乐、健身、长寿的要求。 当前,半康乐半竞技型的队伍为数不少。针对这种情况,我认为应当进一步强化教练员的职权,在组队、参赛问题上少些、再少些行政干预,首长意志和关系情面因素,真正做到竞争上岗,择优选材,自由、自愿、自治、自理,充分体现门球以人为本、为先的特点。总之,要搞好门球,我们都应当把心思多用在球上,而少用在人上。 二、赛制创新 当前在门球赛制的改进创新上,我们已进行了有益的尝试,且初步品到甜头。为使门球运动更火更活,要针对中国门球人口众多,年令段跨越大,技术水平相差明显等实际情况,创造一种人人重在参与,淡化锦标意识的氛围,用不同形式、不同规模的赛事活动让绝大多数门球人都能介入其中。防止形成“赛的总是出去赛,玩的总是在家玩“的局面。不妨把思路再拓宽一些,在自愿参加、量力而行的前提下举办多种形式的比赛。如:单项技能擂台赛,夫妻携手对抗赛,自由组团旅游赛,重阳最老队员赛,友好城市邀请赛,区域协作定期赛,叫板点将争霸赛……等。 三、看点创新 任何一项体育活动,没有亮点,没有看点,不能吸引和抓住人们的眼球就难以生存。门球运动有其独特的哲理性、趣味性、观赏性、刺激性,本应具有很强的感召力、影响力和吸引力。只是我们还没有把它充分地开发出来、展现出来。 当前,由于球场风气不正,陋习积重难返,不少已退休、完全有条件参与这项活动的人,由于耳濡目染,认为——“门球就是几个老头老太婆拿着根棍子拔拉来拔拉去,唏唏哈哈,叽叽喳喳,整天在那争争吵吵,赌气打架”。没什么意思。这是造成许多地区队伍老化、后继乏人、青黄不接的重要原因。毫无疑问,各种违规陋习是彰显门球看点的大敌,要予以高度重视。我们应当从革除陋习、树立正风抓起,加上体制、机制、赛制的改革创新,让门球成为可观赏、耐玩味、有刺激、愉身心、促健康、文明高雅、大众化的体育活动,变成一块更活泼、更新颖、更出彩的磁铁,吸引社会各阶层、各年令段的人们,使他们一听就觉新,一看就想试,一试就上瘾,欲静心动、欲罢不能、废寝忘食,乐此不疲。 四、观念创新 “花钱买健康”——在当今社会已不是什么新鲜观念。但不可否认的是:这一观念在门球人当中远没有深入人心和牢固树立。有些人听说不发纪念品就不愿参加比赛;更有些人花几千上万元购买那些乌七八糟的所谓保健品,屡屡上当受骗,仍旧执迷不悟。确为每年交10元、20元的会员费(实际上通过参与门球活动,都要超额返还给个人)竟然骂骂咧咧,到处告状。实践证明:门球是中老年人延年益寿的最佳保健品之一。 健康是离不开投入的。它需要你的热情、爱好、意志和一定数量的金钱。门球本身就是一项投入少、易普及、健身心的群众性体育活动,特别是在没有国家财政支持、市场化运作不成熟,基本依靠赞助、化缘等手段解决活动经费的困难情况下,更应大力提倡门球人花钱买健康。 通过一系列、全方位的夯实基础,开拓创新,门球运动最终应呈现如下大好形势: 技术技艺——八仙过海,各显神通; 战术应用——变幻莫测,妙趣横生; 理论研究——深细严新,自成体系; 器材保障——推陈出新,应运而生。
以上一家之言,一孔之见,难免偏激谬误。只想供中国门协参考,更愿与各位球友共讨。
(注:原文写于2006年5月20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