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当日本国为老年社会而苦恼和跋涉之时,中国也悄悄步入了老年社会。三年前即2006年初,中国60岁以上的老龄人口已达1.3亿,恰好为人口总数的十分之一,按照联合国标准,也正式步入了老龄化社会。
西方国家是国先富人后老,在人均GDP达3万元以后才步入老龄社会;中国国未富人先老,人均GDP只有3000元,就较早地步入了老龄社会。对此全国上下都始料不及,既无物质上的必要准备,更缺乏心理上的准备,突显了社会和家庭的养老压力。需要前瞻性做出一些战略思考与抉择。
一、中国提前步入老龄社会的两大原因
一是改革开放以后,随着经济快速发展,人们生活水平提高,医疗条件改善,普遍提高了人们的寿命。具2006年统计,我国人居寿命女性平均71岁,男性平均70岁,比改革开放前整整提高了十岁,我国60岁以上的人口比列迅速提高到十分之一,是意料之外、情理之中的现实。
二是中国实行计划生育政策40年,推行一对夫妻一个孩,使中国少生了3亿人口,减少了人口对资源、生态的压力,但是两个负面效应出来了,一是中青年劳动力开始短缺;二是人口提前老龄化,社会上60岁以上老龄人口占我国总人口的比重逐步上升。中国的老龄社会在人们漫不经意中悄然到来了。
二、我国人口老龄化带来的挑战和压力
中国提前进入老年社会的严酷现实,给中国带来了诸多新的变化和挑战。
一是老龄人口中的富贵一族,在中国倡导了生活生态化,催生了一批候鸟族。他们大批退休后夏天到北方渡假(如东北三省),冬天去南方过冬,每年春节海南三亚的海滩上有60%是东北人,候鸟生活为人口老龄化增添了一道新的风景线,也拉动了旅游和房地产等现代服务业的发展。
二是增大了社会养老保险的压力。我国社会养老保障事业起步晚,覆盖低,资金短缺,负债运营。人口老龄化的提前到来,无疑加了社会养老成本,突显了社会保障制度改革滞后的矛盾。现在不少老年人个人养老账户是零账户,中国财政为三代退休人员养老保险支出缺口在2万亿元以上。人口越加速老龄化,这个财政支出缺口的亏空就越大。对此我们必须有足够的心理准备和资金准备。
三是家庭养老成本也在增大。过去是几个儿女养两个老人,现在是一个儿女养两个老人,小两口要养四个老人。现在社会上已有两代独生子女,使不少家庭出现了“四、二、一”结构,即四个老人(爷爷奶奶、姥爷姥姥)、二个中年夫妇、一个子女(小皇帝),将来再过20年,这些小皇帝要组成家庭时,同时要面对2×6=12个老人,到那时小两口如何工作生活?如何服侍老人?将来要成为躲不去的现实!由此可见,两代独生子女政策的负效应需要我们这代人承担,人口老龄化的成本需要我们买单。这些问题需要我们认真的研究和破解了!
日本是我们的邻国,近些年来经济上由于通货紧缩影响,社会上为人口过度老龄化而困扰,呈现了低物价、高储蓄、零利率、慢增长之势,历时15年一直在低谷中徘徊难有大的起色,经济和社会发展为此付出了沉重的代价,日本的教训值得我们借鉴和思考!
三、中国应对人口老龄化的思路和应策
一是把人口老龄化作为一个基本国情层次来掌握和宣传,努力在全国上下建立并弘扬尊老、敬老、扶老的社会人文环境,营造“夕阳红”的文化氛围,来支撑老年社会的稳定和发展。
二是面对不同老龄人口的消费需求,建立不同层次的托老所和敬老院,健全保养健身、休闲娱乐场所,创立更多更好的老年大学,培育扩大老年人消费市场,打造“老人经济”新形态,拉动经济健康可持续发展。
三是加快社会养老保障制度改革,扩大养老保障的覆盖面,财政加大对养老事业的投入,尽快补齐养老支出缺口,提升社会的养老承担能力。
四是现在人口仍处在生长高峰期,社会就业压力大,独生子女政策不宜马上放开。为此连续两年的北京两会对此难以作出抉择。笔者认为现在虽是两难的选择,待将来一旦时机成熟、条件具备,则选择适当时机,区分不同地区逐步放开独生子女政策,以解决劳动力短缺和人口加速老龄化问题。这是一个严肃而又严峻的社会学课题,等待政府和专家来立项破题,尽早应对,以免步日本之后尘,对中国经济和社会发展带来不良的后果!建议各级管理层克服短期行为,尽快架构适应老年社会的政策和体制平台,真正为中国的后代负点社会责任,才能从根本上落实科学发展观!
转自经济学家陈永昌教授新观点:http://blog.sina.com.cn/s/blog_4cbc8ae40100diz4.html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