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帖最后由 糟老头 于 2020-7-22 10:27 编辑
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
这一节与巜论语·述而》篇的第16节,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构成了儒家思想史上著名的"孔颜之乐"的话题,两节都语言平易,很好懂,孔子和颜回在平穷状态下都表现了一种快乐。他们为什么能呢?宋朝时,程颢、程颐兄弟二人去向哲学家周敦颐同学,周敦颐就让其二人去寻找"孔颜乐处,乐在何处"。哲学史上因对人的认识不全面,对此的解决也有很大不同,显得有些神秘。如果按照今天人体科学包括生理学、心理学、精神学、脑科学等对于人的认识,每个个体都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存在,这一系统存在包括物质与精神两面,包括生理层面、心理层面、精神层面三层结构,可以称为一元两面三层的人的系统存在本体,对于这一本体性的存在我们称为元在,从元在的观点来看,元在之乐可表现在生理上,也可表现在心理上,还可表现在精神上,也可表现在心理上,还可表现在生理上,也可表现在精神上。"孔颜之乐"实际上是一种精神之乐,是元在的精神层面的内涵、境界有了极大丰富和提高以后的结果,因为这一层面的力量足够大,身心上的不适己不足以动摇之,所以才在任何情况下都表现出不同于身心之乐的快乐。因此,获得"孔颜之乐"并不神秘,每个人精神修养达到一定的境界,自然即可产生。(摘自7月8日《农村大众报》 赵宗符 文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