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薪水”本指打柴汲水。《南水·陶潜传》记载:陶潜送给他儿子一个仆人,并写信说:“你每日生活开支费用,自己难以供给自己,现在派一个仆人来帮助你打柴汲水,他也是人家的儿子,要好好待他。”后来人们便把工资叫作“薪水”。
古代官员俸禄的名称不止一种,如:“月给”“月薪”“月钱”等。而明代曽将俸禄称为“月费”,后又改称为“柴薪银”,意思是帮助官员解决柴米油盐这些日常开支的费用。而在魏晋六朝时,“薪水”一词除了指打柴汲水外,也逐渐发展为日常开支费用的意思,如《魏书·卢昶伟》中记裁:“如薪水少急,即可量计。”这里的“薪水”就是指日常费用。现代一般人按月支取的工资近乎古代的“月俸”“月费”,主要也是用来应付日常生活开支。因此,人们常把工资称为“薪水”。(摘自2017年第12期《作文点评报》)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