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正确看待“多头指挥”问题-- “多头指挥”现象的原因
在门球场上,“多头指挥”是普遍存在的现象,在如何正确看待“多头指挥”问题上,场上场下、网上网下众说纷纭。在此,我把自己近几年对这个问题的思考写出来,与广大门球爱好者交流。
“多头指挥”现象的原因分析:任何一种现象的出现必然有其内在的原因和规律,综合门球场上“多头指挥”现象的成因,我认为有以下三点:一是门球正确指挥的不确定性。影响比赛胜负的因素很多,从大的方面讲包括队员、场地和对手,而这三个方面从比赛开始到比赛结束都是在变化的。队员:存在技术特点特长的差异、心理状态的波动和战术理解的不同等,所有这些复杂的因素,一般教练员会在综合考虑的基础上按大概率事件的可能进行指挥.比赛胜利了,功劳是大家的,某某队员那棒球多么关键、打得多么漂亮......比赛输了,问题是教练的,如果指挥奔袭对方“错位”球就好了(该选手平时具备这方面的能力吗?),该送门得分的几号球应先得分不该派去接力(送门不过怎么办?下一选手完成有难度的过门有把握吗?),该让几号正打不该让其擦打(平时练球具备一定的擦打水平而场上形势又需要擦打会产生更好的战果怎么办?)......由于队员场上场下水平发挥差异和大量小概率事件决定胜负案例的存在,事后“诸葛”赛后“假设”就多了起来,再到正式比赛“多头”指挥就不可避免了。此外,场地的平整粗糙度影响到队员水平的发挥,对手的反制与应对又促使场上指挥的随机应变,特别是比赛场上双方是按常规打还是出奇打?双方都没有绝对的把握。在三个要素都在变化的情况下,要求指挥员每个指令都是科学的正确的,实际是做不到的。是否正确与科学只能在“复盘”时以“假设”进行评论。可以断言:再典型的取胜案例都存在不科学不正确的选择。二是队员组成的复杂性。多数门球爱好者都是出于“看着好玩或听取别人建议”、抱着“丰富业余生活、娱乐健体”的心态上手的,其中原工作背景、文化程度、身体条件、打球时长、年龄、性别、性格等都存在很大的差异,所有这些差异或多或少都会影响到对场上局势的判断和对每一杆球技战术的看法。永况且,多数球队教练指挥员都是临赛前确定的,或者平时练球就是各说各打,或者有的队员压根就没把比赛看成是一件严肃认真的集体项目。因此,正式比赛要求“禁声”能做到吗?三是赢取比赛目标的一致性。凡比赛就有输赢,凡有输赢就会激发人们取胜的欲望,比赛目标一致指向胜利而不是为失败而战。失败失误的教训是深刻的,即使过后静下来想想“不输宅基不输地”没必要激动好胜,但是一到赛场谁也不会不再乎不认真----这就是竞技项目的特殊功效。几年几十年集体劳动工作的经历,在骨子里早就养成了“关心集体、关爱集体、与集体共荣辱”的观念,在取胜欲望被激发出来以后,从目标取胜的愿望出发,把飞转的脑子想到的东西急切地说出来是再正常不过的了。nba/cba级别的比赛,暂停时教练部署战术都时不时看到队员也指手画脚,更何况社区、地区性门球赛场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