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说门球”栏目稿件 (2P) 小球星的启蒙老师 北京 解璀林 本期故事的主人公是吴汉明。 我说吴汉明您不了解,但说中山明您肯定清楚,其实,吴汉明就是中山明,后者是他的网名。吴汉明是广东省中山市人,估计是他想做个明白人,所以他给自己起了个网名“中山明”。 吴汉明确实是个明白人。 首先,他是一个明白球员。 说他是明白球员,不只是说他会打球,而是说他作为门球人明白自己的职责。 门球人有什么样的职责呢?往小了说就是“爱岗敬业”,做一个技艺高、球德好的球员;往大了说,就是心里装着门球,为门球事业的发展不断地“摇旗呐喊”、增光添彩。 2005年,吴汉明当选中山市门球协会副会长,有一个问题一直困扰着他,为什么打门球的都是老年人?怎样才能让门球后继有人?为了解决这一的问题,他为自己制定了一个“三必讲”的“大政方针”: 1、在球场打球时,一旦有人围观看球,必定上前介绍门球; 2、与亲朋好友会面,必定介绍门球; 3、接打他人电话时,必定主动推荐门球。 2006年2月,吴汉明的“三必讲”政策奏效,一位围观者被他“锁定”,这是一个小学生,吴汉明利用小孩子好奇的心理,先让他试着打,再手把手教他打,期间还不断地夸奖他,说他聪明有天分,这个小孩是谁呢?他就是大家现在知道的小球星卢泽辉。 “勾引”上一个卢泽辉,吴汉明并不甘心,他想让更多的孩子学打门球,于是他去卢泽辉所在学校——中山市郑二小学,找到时任校长麦羡如,声情并茂地向她介绍小学生打门球的好处,并毛遂自荐、请缨为孩子们当教练。 麦校长被感动,同意在学校组建门球队。 校长答应组队后,吴汉明面临的第一个难题是,学校没有场地。 怎么办?吴汉明没有退缩,也不能退缩,在张溪村的协助下,他找来一帮下属(市门协裁判员),就地取材、自己动手,硬是将校园内一块空地,修整成两块门球场。解决第一个难题后,对于学生打球缺少“武器装备”的困难,吴汉明又通过募捐回收方式,为小球员募集到了球和球槌。 解决了上述问题,吴汉明走马上任。 其次,他是一个明白教练。 说他是个明白教练,是因为他知道怎样才能带好徒弟。 吴汉明带徒弟的办法之一就是解除家长的后顾之忧。 门球不是必修课,在学校开展门球活动,单有校方支持远远不够,还需要打消家长和学生的顾虑。为此,吴汉明和学校商定,球员经过他的初选后,校方向学生家长发放“录取通知书”,征求家长同意并签名,最终确定门球队员,这是其一。 其二,为了不耽误学业,吴汉明可利于的时间只有课余,于是,每天下午放学之时,就是他正式“上班”的开始,一个小时的教学结束,还要协助老师送孩子安全离校。 对家长说,既没有耽误小孩学习,又让孩子掌握了一门强身健体、快乐益智的运动技能,而且还是免费的,能不高兴吗? 吴汉明的办法之二是,采取多种教学方式。 吴汉明没有当过老师,却还能悟出教学的门道。每带一批小选手,开班前他都先讲三句话。 第一句话:“我喜欢小孩”。这种套近乎的做法,实际上这是认同教学法,学生只有接受了你这位老师,你的教学才会有效果。 第二句话:“能打好门球的学生一定是聪明的孩子”。你聪明,肯定能打门球,这是鼓励教学法。 第三句话:“打好门球便能代表学校到北京、上海甚至国外参赛,火车不用说,飞机都有得坐”。让学生畅想未来,给他们勾画出一个美好的前景,这是目标教学法。后来的事实证明,这种说法并没有落空,很多经过郑二小学熏陶出来的小选手,不仅在北京、上海等大中城市打过球,而且还在澳门、日本参加过国际门球大赛。 在教学过程中,吴汉明把需要学生掌握的击球技能编成顺口溜,让学生一边拍手一边念唱。比如 “打撞击,要镇定,控力度,找角度;练闪带,莫嫌烦,眼瞄准,脚踩实……”好记外加好玩,这是吴汉明的快乐教学法。 还有很多,限于篇幅,不在一一列举。 最后,说说吴汉明弟子们。 自打2006年开始,吴汉明在中山市郑二小学带出了许许多多的小徒弟,时至今日,这些小徒弟已经长大成人,有的上了大学,有的参加了工作,其中诸如黄家辉、卢泽辉、黄景成、李润钦、吴智聪等选手,不仅依然活跃在门球舞台上,而且成为令人仰慕的小球星,在国内和国际的不同赛场,常有争金夺银的不俗表现,这些成就的取得,除现任教练邓南海的辛苦付出外,吴汉明作为引路人和启蒙教练,功不可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