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攻型战术“昙花一现”的思考
回顾几年前,以“得分不封顶”为亮点的2011规则面世后,全国门球人,受到极大鼓舞,因为它不仅是被写进规则正文的首个“中国元素”,还预测它能解决比赛中留球过多、比分过低、很少有远攻,观赏性差等问题。于是,随着2011规则的执行,以远攻为主要手段的新的战术设计、实施,遍地开花。开局一改过去1号二门占位,2号留球的老套路,为1号直接攻打二门,成功后抢占三门,为夺取高分奠定基础。2号则有的占二门,有的竟也攻二门,成功后去四线中或四角,待进三门。3号一般也不留球了。总之,一时间球场上显得活跃了许多,反复留球、躲躲闪闪的少了,敢于进攻的多了,三门取代二门成了双方争夺的制高点,这是早就该有的好现象。
然而,好景不长,经过实战的检验,这种开局就大胆进攻的战术,弊大于利,原因是攻二门的成功率,多数球队达不到50%,有的甚至只有20—30%。而一旦攻二门失败,停在二门后,被对方后续球打掉,就会很被动。于是,积极攻打二门,争夺高分的热情逐渐凉下来。从近期几次全国性大赛看,战术基本倒退到2011年前的保守模式,只求胜,不争高分,多数队回到了1号二门站位,2、3号一门留球的开局老路。当然,也有少数还坚持的,我县代表队,就曾利用一名过二门成率高的队员打3号,进一门冲二门,成功抢占三门的战术,在唐山、北戴河多场高分战胜强队。
战术回归老路,得分也就降到低水平,而且是技术越高,得分越低。以不久前举行的一次名牌比赛为例, 小组循环赛中,共有147场(队次)得分在9分一下,占小组循环阶段总场数264场的55.6%。第二阶段淘汰赛,球队的技术水平,应该说比小组循环赛,要高得多。而得分却明显低于小组循环赛,共29场比赛,得9分以下的场(队次)高达19场(队次),占到65.5%,比小组循环赛高出10%。高分,小组循环赛25分以上8队次,最高39分;淘汰赛,25分以上,只有一个28分。淘汰赛阶段,也是轮次越高,得分越少。第一轮15场,场队均得11.9分,第二轮8场,场队均得11.6 ,第三轮,共4场,场队均得9.6分。比赛时间、场地等条件相同,这种情况是极不正常的。篮球,美国的水平,总体高于中国,NBA总体得分高于CBA,这是符合规律的。门球却相反,究其原因,是技术越高,留球越多,界外球越多,“轮次空转”越多,有效击球次数越少。这种机制,是落后的,而形成这种机制的根源,在于允许将对方球打出界外。它决定了,战术的设计必须以“消灭”对方和不被对方“消灭”的“控势”为主,得分是第二位的。
得分“不封顶”后,战术变化的反复,值得认真思考。思考一,为什么多数队不敢追高分?因为远距离进攻风险大,怕欲速不达,弄不好会输球,这是有道理的,“死亡之剑”(被打出界外)就高悬在远攻的头顶上,而一旦“缺号”,整个防御链条就断裂,出现缺口,全局陷于被动。
思考二,现有技术为什么和得分不封顶的规定“不匹配”,远攻技术水平为什么难以提高?这其实和第一个问题是相辅相成互为因果的。长期以来,门球比赛,就是靠近距离技术与战术的结合加幸运来取胜的,远技术在正式比赛中很少用,当然,平时也就很少练,偶尔用成功率也不高。不练——不高——不用,恶性循环,必然就是这样的结果。
我的结论是,得分不封顶的规定,本该推动战术的创新,技术的提高,使门球比赛更有观赏性。然而,它所催生的战术改革,被“打出界外”这支高悬的“死亡之剑”釜底抽薪,昙花一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