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楼主 |
发表于 2016-1-3 21:50:27
|
显示全部楼层
11、21页(七)说明闪击过程中捡球时造成自球或他球的移动。说明: ●撞击后,被撞击的球与自球或他球接触时,因捡拾被撞击的球,使与之接触的球产生的移动。●撞击后,自球与数个他球接触,在临时移开其中一个他球时,使自球和另一个他球产生的移动。
问题与争议:说明中只列举了两条无效移动的例子,我觉得:闪击过程中,自球在击球员脚下的移动,其性质亦属无效,应列入闪击过程中无效移动说明中去。这非常必要,由于自球在击球员的脚下移动没有列入无效移动的内容,由此而引发相关问题的争议不断出现。比如:撞击后,自球与另一个未被撞击的他球距离很近,在闪击被撞击的他球时,由于闪击的作用力,自球在脚下有稍许的移动,触及了附近静止的他球,若按无效移动来推理,应该不算犯规,若不按无效移动推理,应判触球犯规。为了统一认识,减少争议,建议将自球在击球员的脚下移动,增写在无效移动的内容里。
修改为:(七)闪击过程中造成自球或他球的移动。说明: ●撞击后,被撞击的球与自球或他球接触时,因捡拾被撞击的球,使与之接触的球产生的移动。●撞击后,自球与数个他球接触,在临时移开其中一个他球时,使自球和另一个他球产生的移动。●自球在击球员脚下的移动。
12、21页(八)其他由裁判员认定的无效移动.说明:⊙由于天气、比赛线、开球区地形及其它无效移动球的碰撞等原因,使静止球产生的移动。
问题与争议:由于地形原因造成静止球产生的无效移动,不应只限制在开球区内,场地内由于地形原因造成了静止球移动时,也属于无效移动;所以在表述时,“由于开球区地形的原因,使静止球产生的移动” 为无效移动的限制性、地域限制性太强,不利于裁判员的临场执裁,建议增加(场区)两个字,使表述宽泛化,更加符合实际情况。
修改为:⊙由于天气、比赛线、开球区、场区地形及其它无效移动球的碰撞等原因,使静止球产生的移动。
13、22页二开球(一)开球时,击球员必须用手将自球放置于开球区内。
问题与争议:开球时,自球压在了边线的外沿还是内沿?击球员击打后现场即刻消失,经常为此发生争议,为了减少争议,便于观察和理解,不如规定:进一门放置在开球内的自球,四周都不允许沾任何边线;这样大家都看的清楚,容易掌握和操作。
修改为:图例说明:无论开球区区域线和边线是带状的还是线状的,放置的自球都不允许与其接触。
14、23页 三、续击权(四)每场比赛只限双方各打成不超过两次双杆球(以闪击完成为判定标准)
问题与争议:以闪击完成为双杆球的判定标准,时机似乎稍早了点,应以击球员获得续击权后,作为打成双杆球的判定标准更趋合理。另外,每场比赛每队使用双杆球的数量以1次为宜,两个多了。 每场比赛只限双方各打成不超过一次双杆球(以获得续击权为判定标准)
15、24页 击球犯规(二)3、属于本款(一)中的8、9,将自球放到界外,他球放回原位。 8、“球槌碰到正在移动的自球或他球”。
问题与争议:在这里,球槌碰到正在移动的他球时,按原文的处理规定是将他球放回原位;存在的问题是:移动中的他球,其原位在哪里?这种表述不准确,应予修改。
修改为:属于本款(一)中的8、9,将自球放到界外,他球放在触球位置。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