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会员 登录
中国门球网 返回首页

张口笑的个人空间 http://www.menqiu.com/?10221 [收藏] [复制] [分享] [RSS]

日志

2013年《家庭保健报》知识精选(二)

热度 1已有 1408 次阅读2013-8-28 10:34 |个人分类:健身养生| 保健, 知识

 
打太极拳在商界成了时髦事——
怎样打太极拳才最健身

背景新闻:商界大佬集体练太极
    打太极拳成了时髦事,但故事并未发生在体育界,而是商界。近些年,很多企业家走“身体路线”,比如王石登山、张朝阳练瑜伽等。如今,不仅马云,像郭广昌、牛根生等人也都成了太极拳的崇尚者。

    太极拳动静结合,阴阳协调,已流传几百年,深受人们喜爱。但是要提高练习太极拳的功效,还有一些注意事项:
选择适合自己的套路
    选择套路时应根据自己的年龄、体质、健康状况和喜好来选择。如年轻、体质好,可选择陈氏太极拳;自己年轻,但体质弱,并有些疾病,可以学杨氏、吴氏太极拳;如果是中老年人,体质差些,选学杨氏、吴氏太极拳合适些。但是如果一开始什么都不懂,就从24式简化拳开始入门,边学边了解更多的套路,再来定学什么套路。
学的套路宜精不宜杂
    许多拳友在公园晨练时,24式、40式、42式、48式、56式、83式、85式等套路各打一遍。按各种套路来说,24式、40式、42式、48式等套路属现代拳的国标套路,83式是陈氏传统套路,85式是杨氏传统套路,它们的风格有较大的区别。但许多拳友把各式风格的太极拳都打成了一种风格,一个模式,这就变了味,健身效果也远没有精学精练1~2种套路的好。
一定要有耐心和恒心
    学练太极拳一定要有恒心,只有持之以恒,克服困难,天天坚持才能慢慢受益。另外,学拳一定要有耐心,一招一式都要学明白,身法、手法、步法都要按规矩演练,不能拼学习进度,以免影响锻炼效果。
学习太极拳方面的书
    太极拳是文化拳、哲理拳,处处讲究阴阳相济,阴阳和谐。所以要认真看书学习,不但学太极拳方面的书,同时应学哲学、易经、医学方面的书,真正用太极理论指导练拳。
本报综合报道
原文见《家庭保健报》2013年4月18日第3版“健康焦点”
 
番茄+西兰花 抗癌好伙伴
本报特约营养专家:王宜 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食疗营养部主任
    最近我读了一份文献,介绍了番茄与西兰花联合食用,功效更佳。伊利诺伊大学一项研究发现番茄中的番茄红素能够预防前列腺癌,如果和西兰花一起吃,能够提供更强的防癌作用。并且该研究小组的组长约翰•艾得曼说:“如果单独食用这两种食物,都能表现出强大的抗癌潜力。如果一起食用,能使双方充分发挥功效,将抗癌效果最大化。”下面,教大家烹饪番茄西兰花营养菜,经常吃对健康好处颇多。
番茄蒜香西兰花
    原料:番茄1个,西兰花200克,蒜3粒,油、盐、鸡精少许。
    做法:西兰花掰成小朵,用盐水浸泡一会儿,再彻底洗净;番茄洗净,剥去外皮,切成块,蒜切成薄片,西兰花切成小块;烧一锅开水,将洗净的西兰花放入焯一分钟后,捞出过凉水,可使西兰花口感脆嫩,颜色碧绿;锅热后倒入油,同时下番茄和西兰花翻炒,炒熟后加入切好的蒜片,盐、鸡精即可出锅。
    提示:炒的时间不宜长,番茄和已经焯好的西兰花都不需长时间加工,所以入锅后翻炒2分钟左右即可出锅。
番茄西兰花猪肝汤
    原料:猪肝100克,西兰花150克,番茄150克,盐、料酒、淀粉、鸡精、葱、姜、油适量。
    做法:猪肝洗净沥水,加入料酒、盐和淀粉拌匀,锅中水开,将猪肝放入锅中焯一下马上捞出;锅中倒入少许油爆香姜片,下入番茄煸炒片刻,再放入西兰花煸炒片刻;加入适量水,大火烧开转小火,加少许盐、鸡精,再倒入猪肝煮2分钟即可食用。
    提示:急性肠炎、菌痢及溃疡活动期病人不宜食用番茄。
原文见《家庭保健报》2013年4月18日第9版“健康美食”
 
吃核桃预防糖尿病
  
    据英国《每日邮报》报道,每周吃两至三次核桃可以减少近三成的糖尿病患病风险。哈佛大学公共卫生学院的研究人员历时10年,共研究随访了137893名年龄跨度在35~77岁的女护士,在考虑了身体脂肪和体重等因素的差异后,研究者们发现一个月吃一至三次核桃的人患糖尿病的风险减少4%,每周至少一次风险减少13%,每周至少两次风险减少24%。研究结果提示人们,坚持吃一些坚果零食对健康是十分有益的,尽管该研究的调查对象只是女性,但研究人员坚信男性吃坚果也会对健康有益。
丽萍
原文见《家庭保健报》2013年4月23日第3版“健康焦点”
 
疏肝解郁、防治感冒—— 
春天用啥泡脚最合适
     
    泡脚是老百姓非常喜欢的保健方式。专家表示,春天泡脚可促进人体阳气生发、提高机体免疫力、解除疲劳。不过,如果能在洗脚水中加入一点合适的中药,泡脚效果会更上一层楼。那么,咱老百姓春天用啥泡脚最合适呢?
疏肝解郁—— 
月季花、益母草泡脚效果好
    全国著名中医养生专家郝近大在其著作《生活里的中药》中提醒,春天对应人的肝脏,所以疏肝解郁是许多人的养生要点。从这个角度来看,女性朋友用月季花、益母草泡脚是不错的选择。
  月季花具有活血调经、疏肝解郁、消肿解毒的功效,对于女性春季心情烦闷、肝血淤滞所致的月经不调、痛经、闭经等症有非常好的效果,这类女性可在每天晚上将50克月季花放入热水中泡脚(注意避免烫伤),既可解除疲劳,又能获得疗效。
  益母草具有活血散淤、调经利尿的功效,对于女性月经不调、淤血腹痛等症有一定效果。经期情绪不稳定的女性可尝试用益母草泡脚,泡脚的时候,取20克益母草即可。痛经患者如果症状严重,可以尝试用益母草和其他中药搭配来泡脚,具体方法是:取益母草、香附、乳香、没药、夏枯草各20克,水煎取汁,将此汁液与1500毫升开水同倒入洗脚盆中,待温度适宜时泡脚,每天2次,每次40分钟,于经前10天开始泡脚,15天为1个疗程。
防治感冒——
防风、羌活泡脚效果明显
  春天,人们容易患上风寒感冒。对此,人们可在泡脚的时候加一点具有防御风寒作用的中药,防风和羌活就是不错的选择。
  防风入膀胱、肝、脾三经,是祛风的“圣药”,能够治疗外感风寒所致的感冒、发热、恶寒、头痛、身痛等症。如果人们患上风热感冒,出现目赤、咽喉疼痛等症状,也可在医生指导下用防风来缓解。泡脚的时候,可取防风30克左右,水煎取汁,将此汁液加入装有热水的盆中泡半小时左右。如果症状严重,可用防风、柴胡、紫苏、薄荷各30克泡脚,方法同上。另外,取防风、羌活、独活、荆芥、紫苏叶各15克泡脚,也有类似的功效。如果买中药不方便,用葱白、姜丝等药食两用之品泡脚也可以。
  在防治风寒感冒方面,羌活也有类似的功效。羌活既能发汗解表,又能祛除风湿、通利关节。值得一提的是,羌活对于风寒感冒所致的头痛有特别的疗效,尤其是对于前额部、眉棱处发作的太阳经头痛效果明显。泡脚时,取羌活20克左右即可。
本报综合报道
原文见《家庭保健报》2013年4月23日第7版“中医保健”
 
长寿老人中有吃肉的,也有喝酒的,但心态乐观是他们的共同点——长寿老人要有“正能量”
    对于长寿,几乎所有人都向往,于是有了那么多对百岁长寿老人的研究。但是人们发现,长寿的秘诀似乎没有什么规律可循。一百个百岁老人有一百种活法,有人从来不吃肉,有人天天吃肥肉;有人从来不吃鸡蛋,也有的老人每天早上吃四个鸡蛋;有的老人滴酒不沾,有的老人从小喝酒,一日三餐都喝;有的老人早睡早起,有的老人晚睡晚起。    但是,无论他们有什么样的生活习惯,有一点是相同的——都有一个积极乐观的心态。所有的百岁老人都心胸开阔、心地善良、随遇而安。没有一个百岁老人多愁善感、脾气暴躁、小肚鸡肠、斤斤计较、寸步不让。他们的心态都很平和、很阳光。所以,乐观的心态是延年益寿的最佳良药。那么,老年人如何培养自己的“正能量”,从而达到健康长寿的目的呢?今天我们为您详细解析。老人健康的秘诀:有事干    沈阳市皇姑区曾评选出了十大健康幸福老人,他们有一个共同点:离退休后还在不同的岗位上继续发挥余热,目的是有事干,心情好,充实晚年生活。    冯华银老人离休后一直从事社区义务巡逻工作为居民服务。健康幸福的秘诀是不贪图安逸,不怕累,就怕闲着。    王淑英老人离休后常年义务从事中小学教育工作。健康幸福的秘诀是遇到困难不问“为什么”,而问“为的是什么”,不抱怨生活。    赵世钧老人退休后曾在多所高中、大学讲课,并自费骑自行车跨省旅游。健康幸福的秘诀是懂得放松,培养有益身心健康的兴趣爱好,多参加一些文体活动。不为生活中的琐事而烦恼    老年人心理调节能力下降,更容易受到生活琐事的影响。    比如,有的儿女带着父母出去旅游,可在旅途中有些老人总是对出行的费用、景点的管理制度、住宿的卫生条件等琐事斤斤计较,甚至大发脾气,从而破坏了出游的好心情。其实,旅游是一件有益身心健康的好事,而旅游更在于心情,心情好了,景色会更美。    还有的老人因为跟小贩争吵而引发抑郁症,也值得老年人注意。正确面对疾病,赢得健康    随着年龄的增长,老年人常常患有不同程度的慢性疾病。老年人对待疾病常表现出两种不正确的态度:一种是不服老,意识不到自己年龄已经大了,还像年轻时那样生活,不注意自己的身体,不重视防治疾病;另一种态度恰好相反,对自己的身体状况异常敏感,常疑心自己得了“不治之症”,整天担惊受怕,吃不好,睡不着,越想越担心,身体状况越发变得糟糕。    美国耶鲁大学的科学家研究发现,与那些终日担心自己健康状况会恶化的老年人相比,乐观对待老龄化进程的老人能多活六七年的时间。老年人应该采取积极乐观、顺其自然的心态对待晚年生活,注意劳逸结合,积极配合治疗,根据自己的健康状况采取积极的措施,就能在与衰老和疾病的斗争中赢得健康和长寿。老年人要善于自我培养情趣    在体力、经济等条件允许的前提下,老年人要学自己想学的知识,干自己想干的事,玩自己想玩的项目,看自己想看的书报。走出家庭,走向社会,走进大自然,只要觉得有情趣,能使心境、视野开阔,就积极去参与。心理上年轻、体力上服老    谁都明白衰老是自然规律,但未必都能做到从心理上更好地保持年轻。心理年龄和生理年龄完全可以不同步,要防止人未老心先老,50岁就认为自己老了,60多岁就觉得自己不中用了。应当有一种比自己实际年龄小几岁的心态,日常生活中用“加减法”的方式来计算年龄,如在着装、美容、社会活动、待人接物等方面,在实际年龄上减5~10岁。而在体力方面,则要服老,在活动量的掌握上应在实际年龄上增加5~10岁,量力而行。相关阅读:“正能量”益长寿的科学依据    医学研究表明:心理与生理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紧张、焦虑、愤怒等不良情绪会使老年人身体的防御功能、免疫功能下降,导致疾病的发生与发展,而这又会加重不良情绪,从而陷入一个恶性循环。实践证明,人若是心情好,头脑敏锐、精力充沛、处事妥善、效率也高,机体新陈代谢旺盛,免疫调节功能处于良好状态,因此防御功能较强。    祖国医学和现代医学一致认为,情绪因素对疾病的发生与发展影响很大。情绪激动时,交感神经兴奋,体内儿茶酚胺释放增多,肾上腺皮质和垂体前叶分泌增加,胰岛素分泌减少,内分泌紊乱,导致体内出现一系列的生理和病理变化。可见,心情好坏直接关系到老年人的健康与长寿。本报综合报道原文见《家庭保健报》2013年4月25日第1版 
独居老人的急救经
    一贯独居的铁娘子撒切尔夫人因中风走了。据民政部统计,我国部分大中城市老人独居率达到70%;中央文明办有关数据证实,我国独居高龄老人中50%常年患病,独居老人的健康问题逐渐凸显,因不能及时呼救或呼救不正确而错过最佳急救时机的情况时有发生。
明了基础疾病
    由于独居老人一般年龄都比较大,常伴有一些较严重的基础疾病,比如冠心病、糖尿病、颈动脉狭窄或者高血压病等,这些疾病都有急性发作的可能,会危及生命。因此,当出现严重胸痛、大汗、喘,或剧烈头疼、一侧肢体活动不好,或发现自己说话突然不是很清楚时,一定要第一时间求救。切不可轻视,以免错过最佳治疗时机。
打120有窍门
    电话接通之后,尽可能地把病情说清楚。如果说不清楚,一定要听从调度医生的引导,如哪儿不舒服、多大岁数、在哪儿住等。拨打120后不要挂电话,否则重拨后又要重新排队,以免急救车需要进一步确定地址,或者医护人员想进行急救指导时,无法取得联系。家中可安装呼叫器,或每个屋子都安装一部电话分机。
便条随身带
    随身准备一张便条,写清楚自己的家庭住址,周边有什么标志性建筑物,最好还有自己子女的姓名和联系方式,以及自己身体的主要疾病,病历存放位置。当感到不舒服的时候,拿起电话照着念就可以了。急救人员到现场后,也可以通过这张纸条及时联系到家属,获知老人的病史等。这对急救抢时间能提供很大的帮助。
优先开家门
    当突然发病时,在打通急救电话后,仅存的力气,要优先将家门打开。很多老人觉得上医院要把便盆、轮椅、医保卡等都准备好,但如果遇到心脑血管疾病突然发作,强忍不适活动一番后,再想去开门,可能就已经来不及了,导致急救人员无法及时进门施救。
组建互助团
    同一社区内的独居老人可以自发组建互助团。同为独居老人能够切身了解生活中的困难,互相帮忙,应对生活问题和心理问题。要培养兴趣,广交朋友,经常串门,克服“独居心理”。可实行每天早、中、晚电话签到报平安制度,对基础病变较严重和近期曾发病的老人实行重点监护等,彼此互相提醒随身携带急救药品,学习急救知识,定期举行急救演练等等。
本报综合报道


相关链接
给独居老人子女和社区的建议
    独居老人的子女应该付出更多。关爱老人不只是节假日的事,平日里多和老人保持联系,每年给老人多做几次全面体检,以了解健康状况。有心血管病、脑血管病等基础病变的老人,更需要定期体检;注意感冒、发烧等小病症;家人应留意老人的吃药情况,多咨询医护人员。
    社区可组建居家养老服务中心,社区医院和社区门诊应该对本社区独居老人有基本情况的掌握,可建立独居老人健康档案,统一安装急救电话。整合各种有效资源形成关爱独居老人的体制和网络,并保证信息畅通。也可以由社区内或者社会上的志愿者和独居老人结成对子,定期上门关心帮助老人。
原文见《家庭保健报》2013年4月25日第4版“家庭医生”
 
专家点评——   
民间治湿疹偏方 
本报特约专家:吕斌 广西医科大学教授
    时下正是湿疹的高发季节,有湿疹病史的人,复发率非常高,因为湿疹难以根治,所以民间治疗湿疹的偏方层出不穷。专家提醒,治疗湿疹需要在专业医师指导下进行,偏方治疗存在个体差异和偶然因素,因此患者不能轻易相信,部分刺激性大的偏方更不能轻易尝试。下面,皮肤科专家对一些偏方进行了点评。
偏方1:用热水烫洗患处。
真相:错误。
    点评:热水烫洗只能暂时缓解湿疹所致的瘙痒症状,湿疹喜欢温暖潮湿的环境,因此用热水烫洗不适合用于治疗湿疹,否则会加重症状。
偏方2:用酒精、碘酒擦洗浸泡患处。
真相 :错误。
    点评:对于湿疹,此类刺激性液体不具有消炎止痒的作用。民间认为有效,可能是因为酒精成分的挥发,能暂时缓解患处皮肤的痒感。
偏方3:新鲜土豆切片敷患处。
真相 :可行。
    点评:新鲜土豆含有一定的维生素和矿物质,水分充足,敷在患处有利于皮肤吸收水分,有一定的消炎止痒作用,但仅适用于部分婴幼儿症状较轻的早期湿疹。
偏方4:用冷毛巾、纱布包裹冰块敷患处。
真相 :可行。
    点评:冷湿敷适合急性或亚急性有局部红肿、渗出、发热的湿疹患者,可有效收缩血管、缓解症状。湿敷时,要保持4~6层纱布厚度,30~60分钟1次,每天8小时以上。
原文见《家庭保健报》2013年4月25日第5版“验方集锦”
 
13种床上不能说的秘密
    女人对性的渴望没有男人的快速,在和老公亲热的时候,如何能够增加彼此的默契度和性高潮?想要完美的性爱,现在就来看看13种床上不能说的秘密! 
1. 烛光、月光让女人变更美。 
    全球一项覆盖6000多名女性的调查显示,37%的女人在烛光或月光下做爱更愉悦,因为烛光和月光的特殊波长可以让女人的皮肤看起来更细嫩、红润。
2. 男人变换体位只是为了取悦女人。 
    不是每个男人都热衷在床上变换各种姿势,其实他们这么做更多是为了取悦女人。从生理结构上看,男人对体位的挑剔程度比女人低得多。 
3. “自我暗示”让女人更快高潮。 
    女人大多爱浪漫。英国性治疗专家说,女人在床上的“自我暗示”比男人强。专家对一组女性做了3个月追踪调查发现,34%都说在与男友亲热时,如果幻想沙滩、蓝天、白云等自然场景,高潮来得更快。 
4. 白天越忙,晚上越要释放。 
    英国性心理研究人员发现,女人白天表现得越精干,夜晚越需要释放压力。因太过疲倦省略与老公亲热的“女强人”,心理渴求会逐渐累积,导致心灵防线崩溃,这也是“女强人”的感情常常出现障碍的原因。所以工作再忙,也要抽出时间与老公共度良宵。 
5. 在车里做爱,女人更有安全感。 
    美国女性医学研究中心调查显示,19%的女人喜欢把汽车当做亲热场所。因为汽车有良好的密闭性,是一张流动的“床”,能带来比卧室更强烈的安全感。如果你们想换一点新花样,不妨把亲热地点从卧室移到车后座。 
6. 男人见红会性兴奋,女人见紫会性幻想。 
    西班牙医学专家说,男人看到红色会性兴奋,而女人由于月经的关系,看到红色反而会有生理恐惧感。在紫色氛围的卧室里亲热,女人的性兴奋度会比平常高一成半。因为紫色与人体黏膜颜色相近,可以让女人产生丰富的性幻想。 
7. 早晨和秋季,男人最渴望性生活。 
    芬兰医学专家说,男人的性渴望度与体内雄性激素成正比。每天清晨雄性激素分泌量是中午的一倍半,比晚上高16%;而每年秋季是男人一年中雄性激素分泌最旺盛的时候。 
8. 亲热后入睡快的男人身体好。 
    男人的大脑皮层和神经肌肉在高潮时处在高度、短暂兴奋状态,之后会随着兴奋感消散而迅速减退,神经元转入抑制期,急需入睡。神经元抑制期来得越快,男人的机体修复能力越强。因此亲热后男人入睡越快,身体条件反而越优秀。 
9. 亲热后喝冷饮刺激胃。 
    韩国医学专家说,亲热时你的胃肠道血管一直是扩张状态,胃肠黏膜充血,这时喝冷饮会刺激胃壁,引起胃痉挛或胃绞痛。 
10. 优质性生活时间是13分钟。
    美国宾州大学研究显示,人们对于长时间亲热的期待其实有误,良好的性生活时间是13分钟,超过20分钟会让人产生倦怠感,少于5分钟又太草率。  
11. 最好的性爱环境温度是27℃。 
    天气渐热,也许你喜欢把室内空调开得大大的,但研究显示,最好的性爱环境温度是27℃。在低温下做爱,会降低血流循环速度,让神经变紧张。长此以往,身体还容易有过激反应,比如天热时生理性打寒战。 
12. 男人不开心时更渴望性生活。 
    德国心理学家说,男人不开心时对性的渴望比平时高20%,但大部分男人却对这个要求羞于启齿。如果你的老公正经历人生低谷,不妨主动要求一回,给他一个大大惊喜。 
13. 性生活帮女人减轻病痛。 
    性生活可以提高人体后叶催产素水平,促使身体分泌大量多肽。如果你感到偏头痛或关节痛,先别忙着吃止痛药,和老公亲热亲热,足量的多肽可以让你的疼痛感减半。 本报综合报道
原文见《家庭保健报》2013年4月25日第10版“两性空间”
 
更年期失眠 你“闹”哪样
    睡不着还烦躁,这是更年期女性的真实写照。女性到了45岁左右,因为体内激素分泌的减少,会出现烦躁、失眠、抑郁、潮热等一系列症状。尤其是失眠,困扰着很多更年期女性。那么该如何改善这种状况呢?
    ●心情烦躁、胡思乱想时,试着躺在床上,把脚抬起来,靠在墙壁上5~10分钟,帮自己冷却一下过热的头脑。
    ●因血液循环不好、怕冷而睡不着的人,可以在家里腾出一些空间,练习倒着走路。每天倒走20分钟,以训练脑部的平衡能力,调整新陈代谢。走完后,你会发现手脚变得比较暖和了。
    ●有时间的时候,多用手摩擦手肘、手腕、髋部、膝、脚踝等处,使关节生热。这些部位附近有许多重要穴位,多摩擦能带动气血循环。尤其是靠近手腕的“神门穴”(仰掌、握拳,手掌缘靠近小指侧,腕横纹上的凹陷即是穴位),及“内关穴”(仰掌,手腕第一横纹正中点直上2寸,大约三横指的距离)与睡眠相关,平时多按压,有催眠效果。
    ●规律运动,找出适合自己的减压方法。如:静坐、从事自己有兴趣的活动、维持愉快的人际交往等,都能避免掉进更年期的忧郁风暴中,不让精神障碍剥夺了睡眠。
    ●盐和糖会加重女性更年期潮热的症状,因此要吃得清淡一些。同时少喝咖啡、茶、碳酸饮料,尤其是中午之后不能喝,否则会影响睡眠。
    ●每天至少喝6杯水,足够的水分能舒缓潮热,避免因燥热而睡不好。但睡前两小时不要大量喝水,免得半夜一直跑厕所,打断睡眠。
    ●吃高钙食物,如低脂乳制品、小鱼干、深绿色叶菜,或适量补充钙片。一方面能减缓骨质流失,另一方面钙能镇静安神,让人更容易入睡。
    ●睡觉时要穿透气、吸汗的棉质睡衣,可减少因衣服闷湿而醒来的情形。
主妇

相关链接
怒气冲冲 或因睡不好
    近日,美国杜克大学的科学家们发现:女人一旦睡不好,醒来后就更容易发脾气。而且女性如果在较长一段时间内睡眠质量都不好,那么她们患心脏病、抑郁症或其他心理疾病的可能性就会比男性高很多。这是因为女性和男性在激素分泌上存在很大差异,女性比男性需要更多的睡眠时间。
    研究人员对210名女性受测者的睡眠习惯进行了分析,结果发现和与女受测者睡眠时间相同的男受测者相比,没有获得充足睡眠的女受测者,更容易在早上出现怒气冲冲的情况。
    研究人员称,从生理学角度看,睡眠不足会让女性在精神上和身体功能上受损,她们比男性需要更多的睡眠时间让激素分泌状况恢复平衡。睡眠质量差对女性身体健康状况造成的不利影响,包括敌意增强、出现抑郁情绪和发怒生气等,但这些感觉却较少见于睡眠受到扰乱的男性。
三九
原文见《家庭保健报》2013年4月25日第16版“美丽女人”
 
据统计,全球约有3亿哮喘患者,哮喘对老年人伤害更大——
老年人防治哮喘应多方入手

健康提醒:哮喘容易在春季发作
    中医认为,春天万物复苏,阳气渐升,阴气渐消,哮喘病人多具备宿痰伏肺的体质特点,由于冬季外在气候寒冷,人体阳气内聚,加之饮食厚味,聚湿生痰,随着外界气温的逐渐回暖,人体阳气亦随之复苏,阳气引动伏痰,从而诱发哮喘,此为春季易哮喘发作的内在原因。春天空气中的花粉颗粒浓度显著升高,这些漂浮于空气中的花粉可以诱发或加重哮喘。另外,春天风沙、扬尘天气较多,可吸入颗粒物的浓度增加,同样会使哮喘发作。

    哮喘是常见的慢性呼吸道疾病,据不完全统计,全球有3亿哮喘患者,我国大约有3000万哮喘患者。哮喘严重影响患者的健康和生活质量,正因为如此,世界卫生组织对哮喘高度重视,把每年5月份的第一个周二定为世界哮喘日。
    近几年,支气管哮喘已发展成为严重威胁老年人健康的一种疾病,我国老年哮喘发病率在持续上升。老年人往往同时患有其他慢性疾病,而哮喘会使机体呼吸功能减弱,加重身体缺氧,使原有疾病加重。临床证明:老年人哮喘的死亡率是年轻人的6~12倍。
老年人哮喘的主要症状
    典型的老年人支气管哮喘,发作前常有先兆症状,如打喷嚏、流涕、咳嗽、胸闷等,如不及时处理,可因支气管阻塞加重而出现哮喘,严重者可被迫采取坐位或呈端坐呼吸,干咳或咯大量白色泡沫痰,甚至出现发绀等,但一般可自行缓解或在用平喘药物等治疗后缓解。某些患者在缓解数小时后可再次发作,甚至出现哮喘持续状态。
引发老年哮喘的多种因素
    哮喘的治疗原则是去除病因,控制发作,预防复发。儿童和年轻人的哮喘多由过敏引起,而老年人的哮喘往往由多种因素诱发,病情更为复杂。以下因素老年人应格外注意:
    长期吸烟:长期吸烟可引起支气管反应性增高,是老年性哮喘发病的重要原因之一。
    反复呼吸道感染:反复的呼吸道感染可损伤气道上皮细胞而引起哮喘。
    冷空气:老年人对温度变化比较敏感,适应能力明显下降,当遇到冷空气刺激时极易诱发哮喘。
    某些治疗心脏病的药物:如β受体阻滞剂(如普萘洛尔等)会使支气管平滑肌痉挛,诱发哮喘。
    止痛类药物:老年人为了预防脑血栓等经常服用阿司匹林,患有关节炎等疾病的老年人经常使用布洛芬等药物,这类药物可导致哮喘发作。
    胃食管反流:老年人易出现胃食管反流,而胃食管反流是引起支气管哮喘的一个重要因素。
改善居住环境消除诱因
    经常清扫保持室内清洁,经常开窗通风换气,但在花粉较多、大雾及扬尘天气、空气污染严重等情况下,最好不要开窗。不要在居室内吸烟、烧香,不使用喷雾灭蚊剂、香水等,以免引起病情加重。忌用各种含有大量化学物质的装饰材料,不养宠物,因为动物的皮毛中寄生的细菌、霉菌、螨虫等可能成为哮喘发作的祸根。另外,积极消灭蟑螂等害虫,它们也是引起哮喘发作的过敏原。
健康饮食避免哮喘发作
    春季人体阳气升发,饮食应以清淡为主,避免过多进食肥甘厚味及咸辣海腥类食物,避免高糖、高盐、高脂饮食,以免聚湿生痰,诱发哮喘。要适当补充富含维生素的食物,萝卜、冬瓜、丝瓜、南瓜等蔬菜具有下气、化痰、清肺的作用,春季适当多食,对哮喘病人十分有益,水果可以多吃梨、香蕉、柚子,中医认为,梨有化痰止咳,清心润肺的作用,香蕉富含多种维生素,能增强黏膜保护作用,柚子富含维生素,能够降压舒心,祛痰润肺,平喘止咳。
    另外,哮喘病人应该在日常生活中不断总结可能导致自己病情加重的食物,从而避免进食这些食物。
两则治疗哮喘验方
    杏仁熏治哮喘:取杏仁10克,捣碎,放入杯中,加开水300毫升,加盖焖10分钟,然后用口鼻吸热气(水凉后可加热),深吸一口气后憋气,能憋多久就憋多久,然后将气吐出,如此反复12次,每日早晚各1次。
    芦荟鸡蛋治咳喘:取芦荟20克切碎,放入一个容器中,打入一个鸡蛋,搅匀后,放锅内加香油炒熟,每天早晨饭前服用,连吃3天即可。如果效果不错,可在以后每周吃一次巩固疗效。
体育锻炼能减少哮喘发作
    适当的体育锻炼不但能增强患者的体质,而且还能减少哮喘发作,如广播操、太极拳和步行等。另外,腹式呼吸对缓解哮喘症状很有帮助。练习时身体坐稳,腰部自然挺直,两手放在大腿上,肩部和胸部充分放松。从呼气开始,呼时轻轻收缩腹部,经口呼气,呼气宜轻缓,但要深些,时间较吸气长。吸气时要闭口,空气经鼻孔进入,腹部自然鼓起,保持肩和胸部放松。整个呼吸过程节奏自然轻松,不要屏气。每次练习3~6分钟。练习合理会觉得胸部舒畅,呼吸逐渐趋向平稳缓慢。如果练习中感到胸闷、气促或头昏脑涨,大都是因为用力太大,动作不协调或屏气的缘故,要暂停,休息一会再练。哮喘发作时,气急较显著时仍可进行腹式呼吸。
本报综合报道
原文见《家庭保健报》2013年5月2日第1版
 
经常吃菠菜有助预防老年痴呆症
    近日,德国的一项新研究发现:吃菠菜有助于预防老年痴呆症,而胡萝卜和杏也有同样的功效。
    研究人员对74名轻度老年痴呆症患者和158名健康参试者进行了对比研究。结果发现,维生素A和β-胡萝卜素水平偏低与老年痴呆症之间存在关联性。因此,研究人员认为菠菜、胡萝卜和杏等富含抗氧化剂的蔬菜水果有助于缓解老年痴呆症症状。
韩春平
原文见《家庭保健报》2013年5月2日第3版“健康焦点”
 
身体异味背后的秘密
    最近,赵女士正在为一件事发愁。因为女儿身上总是散发着一种异味,女儿感觉周围的人都在远离她,总能听到别人在背后议论她身上的异味。那么,人身上为什么会有异味呢?这究竟是不是一种病?到底应该怎么办呢?
身体异味原因多
    导致身体出现异味的原因很多,现代医学研究证实,当人患上某种疾病时,身上就可能散发出某种特殊的气味。
    第一,口腔、鼻腔、咽喉疾病。如慢性咽炎、鼻炎、龋齿、牙周炎等都可导致口气较重。第二,腋窝部不洁或病变,如狐臭,是腋下大汗腺的分泌物引起的。第三,阴部不洁或病变。由于女性外阴生理结构特殊,极易产生炎症,导致身体出现异味。第四,消化系统疾病,如便秘、胃食管反流等。第五,汗液也会导致身体出现异味,尤其是运动之后。第六,中医辨证为痰湿体质的人,也易出现身体异味,这些人一般体态较为丰盈。另外,饮食偏嗜也会导致身体出现异味,如长期大量进食牛羊肉、葱、姜、蒜等。
气味不同病不同
    身体异味还可以帮助辨别疾病。中医学四诊中的闻诊就包括了闻人体的气味。不同的疾病产生不同的气味,通过辨别人体气味可以判断疾病。
    长期接触一些有毒的重金属,发生重金属中毒时,口腔内有一股金属味。糖尿病患者病情恶化时,由于产生大量酮体,口中便会散发出一种烂苹果样的气味。消化不良,因胃有积食,嗳出的气常有酸腐味。口中常有霉臭味提示肝脏有病,严重肝病患者连呼出的气体中也有此味,称为“肝臭”。肺脓肿、支气管扩张合并感染时,患者除咳出大量的脓臭痰外,呼出的气体也常有臭味。牙龈出血、上消化道出血以及支气管扩张的病人可有血腥味。肾炎患者有可能会有氨气味(即小便味)。口中有脓臭味,常见于化脓性鼻炎、副鼻窦炎或肺脓疡等,这些疾病的病灶处形成溃疡、糜烂、化脓,就引起脓性口臭。
除异味有对策
    口腔、鼻腔、咽喉部疾病引起的异味,可以到正规医院的口腔科或耳鼻喉科就诊,治疗龋齿、牙周炎、咽炎等疾病,并注意口腔卫生。狐臭者可以到正规医院的外科,采用冷冻疗法等方法治疗。有阴部病变的患者要积极治疗阴部疾病,并注意保持阴部清洁卫生。消化系统疾病患者,可以通过改善饮食、中医药调理等方法改善胃肠道功能以减轻异味。有饮食偏嗜习惯者要改善饮食结构,多吃清淡食物,经过一段时间的代谢后,身体异味会自然消除。汗液气味较重者应适当减少运动,勤洗澡,或用香水、花露水等遮味。痰湿体质者应少吃肥甘厚味等易生痰湿的食物。此外,当出现特殊体味,并伴有身体不适时,应及时到医院就诊。
本报综合报道
原文见《家庭保健报》2013年5月7日第4版“家庭医生”

血脂异常者宜多吃冻豆腐
    研究表明:鲜豆腐含有丰富的水分,其中的水溶性营养素,比如矿物质、维生素等很容易随着汁液的渗出而有所流失,反而不如冻豆腐好保存营养。鲜豆腐含有大量的类黄酮、卵磷脂,这些成分都不会因冷冻而减少。
    冻豆腐的脂肪中约60%是亚油酸和多不饱和脂肪酸,不饱和脂肪酸具有降低人体内总胆固醇水平的作用。此外,不饱和脂肪酸中所含的卵磷脂在人体内可形成胆碱,具有预防动脉粥样硬化的作用。同时,冻豆腐与鲜豆腐相比,膳食纤维含量更丰富,可促进胃肠蠕动,具有促进脂肪排泄的作用。另外,冻豆腐上有很多空隙,这些空隙可吸附油脂,也能在一定程度上起到减脂排油的作用。因此,血脂高的人不妨多吃些冻豆腐。
主任医师 李长明
原文见《家庭保健报》2013年5月14日第3版“健康焦点”
 
睡觉流口水可能是疾病信号
    正常情况下,成年人睡觉时不会流口水。睡觉时流口水,有可能是姿势不当引起的,如趴在桌子上睡,还可能是一些疾病导致的。
    口腔炎症:口腔里的温度和湿度很适合细菌繁殖,口腔炎症会促使唾液分泌,导致口水增多,睡觉时不自觉流出口外。
    面神经炎:面神经炎患者会出现睡觉时流口水的情况,往往还同时伴有眼睛闭合不严、口角歪斜等症状。
    中风先兆:如果突然出现睡觉时流口水的现象,晨起后可自己对着镜子笑一笑,如果伴有口角歪斜或头痛等症状,中风的可能性非常大。
    动脉硬化:动脉硬化会导致大脑和肌肉缺血、缺氧,引起面部肌肉松弛,加上老年人吞咽能力减弱,从而导致睡觉时流口水。
    用脑过度:用脑过度、极度疲劳或服用某些药物后引起植物神经功能紊乱,睡觉时可能出现副交感神经异常兴奋的情况,使大脑发出错误信号,从而引起睡觉时流口水。
    发生睡觉时流口水的现象,首先要到正规医院检查,针对原发疾病进行治疗。其次,要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饭后不要立即就寝,晚饭不要吃得过多,尤其是不要过多食用油腻等不易消化的食物。另外,要养成饭后漱口、睡前刷牙的好习惯。睡前不要做剧烈运动或过度用脑。
苏新民
原文见《家庭保健报》2013年5月14日第4版“家庭医生” 
 
人体有6把止痛“钥匙”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会遇到一些疼痛,有的与疾病有关,有的与亚健康有关,除了吃药止痛外,我们还有别的办法吗?专家帮您找出藏在身体上的6把止痛“钥匙”。
解除头痛的“钥匙”——揪揉两眉间
    紧锁眉头时,不妨轻轻舒展,因为那把解除您头痛的“钥匙”就藏在两眉之间。头痛时,不妨用屈曲的拇指和食指轻轻揪揉这个部位的皮肤,以局部感觉微麻、发胀为宜,如果真有疾患,这个地方会出现一个红或深紫的印子,像被刮出的痧一样,一般揪揉2分钟即可,动作宜慢不宜快,但要稍微用点力。南京市中西医结合医院推拿科副主任中医师戴奇斌介绍,这儿有个穴位叫印堂穴,位于督脉之上,按摩印堂穴有助于推动督脉气血运行,可缓解头痛、鼻部不适等症状。
解除背痛的“钥匙”——搓捂后腰
    解除背痛的那把“钥匙”藏在哪里呢?很多人在公园散步时,喜欢双手叉腰锻炼,其实,后腰便是这把“钥匙”的所在之处。用钥匙自然离不开手,将两手对搓发热,紧贴后背脊柱两侧的腰眼处,稍停片刻,用力向下搓到长强穴(位于尾骨端与肛门之间),每次做50~100遍,每天早晚各做1次。腰部是中医所指带脉(环绕腰部的经脉)的所行之处,特别是脊椎两旁的后腰是肾脏所在位置。肾喜温恶寒,经常按摩能温煦肾阳、畅达气血,有助于缓解腰酸背痛。
解除牙痛的“钥匙”——按合谷穴或下关穴
    牙痛让人坐卧不安,这时不妨打开两把解除牙痛的“钥匙”,一把在百姓常说的虎口处,即合谷穴(以一手拇指指骨关节横纹,放在另一手拇指、食指之间的指蹼缘上,当拇指尖下即是)。揉压合谷穴时,应朝小指方向用力,而并非垂直手背的直上直下按压,这样才能更好地发挥此穴位的疗效。需要注意的是,体质较差者,不宜给予较强刺激;孕妇不要按摩合谷穴,以免耗损胎气。另一把在面部,耳朵前方,颧骨与下颌之间的凹陷处,即下关穴。牙痛时,可以用手指或指关节按压这个穴位。中医认为,手阳明经的脉络入下排牙齿,足阳明经的脉络入上排牙齿,合谷穴、下关穴都是阳明经穴,按摩这两个穴位有助于止牙痛。
解除肩痛的“钥匙”——拿捏肩井穴
    很多人经常帮父母揉肩,但却很少有人知道揉肩止痛的原因及标准动作是什么。戴奇斌说,揉肩除了能舒活肩部气血外,还能按压肩井穴,此穴位于肩上,大椎穴(第7颈椎棘突下凹陷处)与肩峰端连线的中点,即乳头正上方与肩线交接处。按摩肩井穴能直接或辅助治疗肩膀酸痛、头重脚轻、眼睛疲劳、耳鸣、高血压、落枕等症。具体方法是:被按摩者坐直,按摩者立于被按摩者身后,双手虎口张开,四指并拢,搭在被按摩者双肩井穴上,四指与拇指相对用力做有节律的拿捏动作。如果再用空心拳帮老人捶捶后背,效果会更好。需要注意的是,肩井穴的按摩力度不要过重、过久,尤其是血压过高或患有心脑血管疾病的人,更不可久按、重按。
解除心痛的“钥匙”——点按内关穴
    手腕横纹往上约3指宽处,有一把解除心痛的“钥匙”,是内关穴所在。内关穴是心包经的络穴,是中医用来治疗心脏疾病的常用穴位,几乎所有与心脏异常有关的病症均可使用。心脏不好者若突发心绞痛,除了含硝酸甘油外,还可以点按内关穴5分钟,具有活血通络、止痛的作用。需要提醒的是,此法仅作为辅助治疗以及急救使用。
解除痛经的“钥匙”——揉捻太冲穴
    解除痛经的“钥匙”在足背侧,第一、第二跖骨结合部之前的凹陷中,这是太冲穴的位置。按揉这个穴位,具有明显的疏肝止痛作用,有助于治疗痛经。具体方法是:用左手拇指指腹揉捻右太冲穴,以有酸胀感为宜,1分钟后,再换右手拇指指腹揉捻左太冲穴。
杨璞
原文见《家庭保健报》2013年5月14日第7版“中医保健”
 
橄榄油、西兰花、绿豆汤,给你穿上保护衣——
抗辐射“武器”餐桌上找
    辐射在我们生活中是无处不在的,计算机、电磁炉、微波炉给生活带来了无数便利,但因此而产生的辐射也让人们备受困扰。如何能远离辐射危害呢?食物可以助我们一臂之力。
抗辐射武器一:番茄红素
    番茄红素在很多红色水果中都有,以番茄中的含量最高。番茄红素是迄今为止所发现的抗氧化能力最强的类胡萝卜素,它的抗氧化能力是维生素E的100倍,具有极强的清除自由基的能力,有抗辐射、预防心脑血管疾病、提高免疫力、延缓衰老等功效,有植物黄金之称。
    推荐餐单:番茄炒鸡蛋。由于番茄红素属于脂溶性维生素,经过油烹饪后吸收更好,同时加热也可以促进番茄红素的释放。
抗辐射武器二:维生素E和维生素C
    各种豆类、橄榄油、葵花籽油和十字花科蔬菜富含维生素E,而鲜枣、橘子、猕猴桃等水果富含维生素C,维生素E和维生素C都属于抗氧化维生素,具有抗氧化活性,可以减轻电脑辐射导致的过氧化反应,就像给我们的皮肤穿上了一层“防辐射衣”,从而减轻皮肤损害。
    推荐餐单:橄榄油混合沙拉。维生素E和维生素C都不耐高温,因此,生吃能最大限度地发挥其威力。
抗辐射武器三:维生素A和β-胡萝卜素
    代表食物有鱼肝油、动物肝脏;鸡肉、蛋黄;西兰花、胡萝卜、菠菜等。此类食物富含维生素A和β-胡萝卜素,能很好地保护眼睛。长期食用胡萝卜,能使人体少受辐射和超量紫外线照射的损害。
    推荐餐单:胡萝卜炒西兰花。β-胡萝卜素属于脂溶性维生素,需要用油炒,才更有利吸收。
抗辐射武器四:硒
    微量元素硒具有抗氧化的作用,它是通过阻断身体过氧化反应而起到抗辐射、延缓衰老的作用。含硒丰富的食物首推芝麻、麦芽和黄芪。
    推荐餐单:黑芝麻糊。芝麻不仅富含硒,还富含具有抗氧化作用的维生素E,双管齐下,功效更强。
抗辐射武器五:脂多糖和维生素A原
    绿豆、绿茶中含脂多糖、维生素A原,能帮助排泄体内毒物、加速新陈代谢,可有效抵抗各种形式污染。
    推荐餐单:绿豆汤、绿茶。民间素有“绿豆汤解百毒”之说,每天喝点绿茶或绿豆汤,不但能摄入抗辐射的有效成分,还能补充水分,加强代谢。
抗辐射武器六:胶原弹性物质
    海带是放射性物质的克星,可减轻同位素、射线对机体免疫功能的损害,并抑制免疫细胞的凋亡而具有抗辐射作用。
    推荐餐单:海带紫菜汤。海带和紫菜是“近亲”,两者一起做汤,强强联合。
韩骊威
原文见《家庭保健报》2013年5月16日第8版“营养课堂”
 
脾胃为后天之本,一年四季都要养脾胃——
夏季困乏多是脾虚作怪

    夏季气温升高,人们易出现头晕、乏力等症状,有时甚至没有食欲,体重下降。很多人将这些症状称为“苦夏”。其实,这些症状并非是由于夏季炎热导致的,有时可能是因脾虚引起的。
  中医认为,夏季暑湿较重,湿属于阴邪,而脾为阴土,喜燥恶湿,因此在夏季脾容易生病。夏季还有一个特点,就是阳气最盛,非常炎热。而人体中的阳气此时最易发散,体内剩下阴寒。再加上夏季人们贪凉饮冷,也会对脾胃造成很大伤害。用西医的道理说,就是寒冷的东西会使胃黏膜快速收缩,导致胃肠痉挛,引发疼痛、腹胀、腹泻。
保养脾胃的重要性
    中医把脾胃称为后天之本,为什么呢?因为我们要健康地活着就要吃东西,而吃下去的东西要依靠脾胃的运化才能被人体消化吸收,如果脾胃的运化功能出了问题,就会直接影响到营养物质的吸收,从而对人体的健康产生影响。所以,养生之道应以调养脾胃为先。
    现代人脾胃普遍不好,还特别不重视养护脾胃。好多年轻人贪凉,爱吃冰激凌,爱喝冷饮,好多白领饮食不规律,常在外吃快餐或者大餐,各种肥腻食物不知道给脾胃增加了多少负担。脾胃一虚弱,身体便缺乏动力,各种大小毛病就找上门来了。有的人吃一点儿东西胃就饱胀得不行,有的人食欲很旺盛,却只长膘不长气血,有的人便秘,有的人拉稀,这些都是脾胃功能失调所致。
一年四季都要养脾
    在一年四季中,春季主阳气升发,内应于肝,春天阳气升发不起来或生发太过,都会对肝造成伤害,而肝病会损伤脾胃,造成脾胃病变。夏季暑热多雨,长夏应于脾,暑热容易与湿邪相合,侵犯脾胃,导致脾胃湿热,多发肠道疾患。人们在夏季发生腹泻的情况要远远多于别的季节,这其实就是脾胃受到伤害的表现。秋季主燥,内应于肺,肺与脾胃同主气,初秋时节,暑湿尚未散去,脾胃功能尚未恢复,也很容易受伤。冬季天气寒冷,内应于肾,寒冷伤肾而累及脾胃。所以,中医认为:四季皆可伤脾胃,一年四季都要养好脾胃,才能保证五脏功能的正常。
吃黄色食物可护脾
    按照中医理论,脾虚的人可以多吃一些黄色味甘的食物,比如玉米、南瓜、红薯、黄豆、小米等。
    另外,脾五乐为“嘘”,脾虚的人平时可以勤发“嘘”声,有健脾的作用。
本报综合报道
原文见《家庭保健报》2013年5月21日第7版“中医保健”
 
蛋黄精使普通鸡蛋华丽变身红心“土鸡蛋”,专家教您——
火眼金睛 辨识土鸡蛋
    一些养殖户为了让普通鸡蛋的蛋黄颜色卖相好,就在鸡饲料中添加一种学名叫加丽素黄的蛋黄精,把普通鸡蛋伪装成土鸡蛋,牟取暴利。那么,这种鸡蛋对人体是否有害?我们应如何辨识土鸡蛋呢?
  A.观念:蛋黄颜色深是土鸡蛋
  市场上,土鸡蛋一般装在小塑料盒或者精装的礼盒里打包出售。“普通鸡蛋五六元一斤,土鸡蛋近十元一斤,甚至更贵。土鸡蛋个头小,蛋黄颜色深,只有放养的鸡,才会下这样的蛋。”这是不少顾客挑选土鸡蛋的标准。
  B.网传:蛋黄颜色深可能是添加出来的
  一些市场上出售的土鸡蛋其实并不“土”。一些养殖户为了让饲料鸡生出的鸡蛋蛋黄颜色好看,在饲料中添加蛋黄精,其学名叫加丽素黄。
  C.调查:市面上有蛋黄精卖
    记者通过网上查询,发现南宁市饲料兽药禽苗市场内,确有蛋黄精出售。据他们说都是从国外进口,然后在国内分装的。在使用过程中,养殖户可根据需求适当添加,一周左右就可见效。
  D.声音:可添加但不可欺骗消费者
  南宁市水产畜牧兽医局畜牧与饲料科负责人表示,加丽素黄是着色剂,其所含的成分主要是胡萝卜素。根据我国农业部2008年颁发的《饲料添加剂品种目录》规定,它们是允许添加在鸡饲料之中的。
  广西大学动物科技学院梁明振教授说,着色剂在饲料业和养殖业中普遍使用。胡萝卜素是其中一种着色剂,它在人体中可以代谢,如果不是摄入过多,对身体无害。
梁教授说,养殖户使用这种被称为“蛋黄精”的着色剂,是为了迎合消费者的心理习惯,它对鸡蛋和鸡肉的营养没有任何提升作用。需要强调的是,商家以诚信为本,不可忽悠消费者,通过技术手段把普通鸡蛋变成“土鸡蛋”卖给消费者,是一种欺骗行为。
    土鸡蛋:个小、色浅、壳厚
  从外观上看,土鸡蛋的个头稍小、蛋壳色泽较浅,比较新鲜的还会有一层薄薄的白色膜。另外,因含钙量高,它的蛋壳也比较坚韧厚实,不像普通鸡蛋壳那么脆薄。此外,还可以通过以下方法进行辨别:
    1.普通鸡蛋的蛋壳较为粗糙,土鸡蛋蛋壳更为细腻、硬度更大。
  2.土鸡蛋虽然个头小,但是蛋黄并不比普通鸡蛋小。普通鸡蛋个头大,蛋清多,水分多,煎鸡蛋时下油锅后易发出响声。另外,土鸡蛋的蛋清清澈黏稠,略带青黄,蛋黄色泽金黄,浮在蛋青之上,不沉底,一根牙签插在蛋黄中间可以直立起来。此外,它的蛋壳坚韧厚实,含钙量高。煮熟的土鸡蛋即使被放在手中揉捏得扁扁的,蛋白也不会开裂。
本报综合报道
原文见《家庭保健报》2013年5月23日第3版“健康焦点”
 
三种花样走法 预防便秘就靠它
对预防疝气和脚部骨折也有益
    现在很多朋友饱受便秘的折磨,这是易发常见的问题,也许很多人都不是很了解宿便的恐怖之处,其实很多疾病都可以归根于宿便,下面给大家介绍几个有效防治便秘的运动。
    扭着走
    据健身专家赵之心介绍,有效地扭着走(有点像竞走),可以促进排便,防止便秘,特别是对于减少直肠癌的发生会起到一定的作用。专家解释说,人的内脏器官在胸腔、腹腔内由极细的网膜悬挂着。当我们坐或躺着的时候,内脏是极其拥挤地“堆”在一起的,当身体抖动起来时,内脏就会因获得活动的空间而倍感“舒适”。
    所以,大步走再加上一些适当的肢体动作,比如腰部的扭动等,会有效刺激内脏的活动,相当于“按摩”我们的内脏器官,可以有效地预防很多疾病的发生。
    弹力走
    专家认为,很多人长脚垫,跟缺乏脚部锻炼有一定的关系。如果不锻炼脚部,就容易使脚底的肌肉退化。其实,脚底肌肉不单单起到支撑脚弓的作用,脚部的血管必须依靠脚底健康的肌肉保持良好的状态。
    而现在很多人走路都是甩着脚走,脚不用力,这也是脚容易骨折的原因之一。如果学会弹力走,并且每天这样走,那么每走一步就会使脚下几十块对生命非常重要的肌肉保持健康的活力。赵之心老师信心十足地说:“凡是有脚垫的人,只要坚持弹力走,三个月以后基本可以使脚垫减轻或消失,而且可以降低脚踝骨骨折的几率”。
抬腿走
    抬腿走
     就像走正步一样,不仅可以防止跌倒,还可以防治疝气。专家解释说,在脊椎骨两侧的前面有两条肌肉叫卡腰肌,卡腰肌对人的作用非常重要,如果长期得不到锻炼,这种功能性退化就容易引起疝气,尤其是越瘦的老人越容易得。但是如果每天坚持定时定量的抬腿走,就可以达到预防老年人疝气的效果。
    以上的运动方法都是便秘的克星,如果您有便秘,那么用这些方法来解决相信会有不错的效果,这些方法简单易做,平时走路的时候就可以做到,动起来吧。
本报综合报道
原文见《家庭保健报》2013年5月23日第6版“健身养生”
 
尿病患者不仅要控制血糖,还要控制血压、血脂等指标——
西医控糖:关键是“达标”
    据统计,全球每8秒钟就有一人因糖尿病丧生,每年有400万人因糖尿病死亡,100万人因糖尿病而截肢。有关调查显示,我国9000多万糖尿病患者中,只有不到三分之一的患者能达到血糖控制目标,而其余三分之二的糖尿病患者,因为在患病后6~24个月没有严格按照处方治疗,直接或间接造成血糖达不到控制目标。
    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主任委员、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内分泌科主任纪立农说:糖尿病治疗的首要目标是在不造成低血糖的情况下,持久、严格、精准地将血糖控制达标,否则会加快病程,导致心脑血管、眼、肾等多方面的并发症,影响生活质量。
控制“三高”远离并发症
    那么,糖尿病患者血糖达标了,就可以高枕无忧了吗?目前公认的引起糖尿病并发症的危险因素除了高血糖外,还包括患糖尿病时所伴有的胰岛素抵抗、高胰岛素血症、高血压、高脂血症、腹型肥胖、微量蛋白尿及高凝状态(称之为代谢综合征)等。单纯降糖不可能达到治疗目的,必须全面控制各种危险因素,才能真正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糖尿病患者该如何“达标”
    北京大学第一医院内分泌科主任、中国医师学会内分泌代谢科分会会长郭晓蕙教授强调:糖尿病患者在积极治疗糖尿病的同时更应科学地进行自我管理,持之以恒地进行血糖、血压、血脂、体重及并发症等情况的自我监测,提高生活质量。
    血糖:监测血糖一般分为四点法、五点法、七点法。四点法为三餐前+睡前,或空腹+三餐后2小时;五点法为空腹+三餐后2小时+睡前;七点法为三餐前+三餐后2小时+睡前;有条件的还需要加测夜间3点钟的血糖,以防止夜间低血糖发生。正常人的空腹血糖值为3.89~6.1毫摩尔/升,正常人餐后2小时血糖小于7.8毫摩尔/升。
    血压:大约34%~75%的2型糖尿病患者会合并高血压,所以糖尿病患者都应定期检测自己的血压,如每2~3个月测一天血压。简易的方法是可从起床到入睡每小时测一次。糖尿病患者的血压应控制在130/80毫米汞柱。
    血脂:每3~6个月监测血脂变化,主要包括甘油三酯、胆固醇、高密度脂蛋白、低密度脂蛋白。单纯的糖尿病或冠心病患者应控制在:总胆固醇小于4.6毫摩尔/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小于2.5毫摩尔/升,甘油三酯小于1.7毫摩尔/升。合并冠心病的糖尿病患者应控制在:总胆固醇小于3.11毫摩尔/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小于1.8毫摩尔/升。
    体重:肥胖与糖尿病互为因果关系。肥胖人群患2型糖尿病的风险是正常体重人群的3倍,肥胖人群中约50%的人会患上糖尿病;80%的2型糖尿病患者超重,所以要每天称体重防控糖尿病。
    并发症:糖尿病并发症可分为大血管病变和微血管病变,包括心血管病变、视网膜病变、肾脏病变、糖尿病足等。糖尿病患者应每3~6个月做1次24小时的尿微量蛋白尿定量检查;每6个月做1次心电图;每6~12个月进行1次眼底检查和心脏、下肢血管、颈动脉血管多普勒以及肾功能检查。
“五驾马车”能控制病情
    糖尿病人通过系统科学的方法控制好病情,可以有效地预防慢性并发症的发生,拥有与健康人一样的生活质量与寿命。要做到病情的良好控制,就需要在医生的指导下驾驭好糖尿病治疗的“五驾马车”。
    合理搭配饮食 饮食治疗是糖尿病治疗的基础,糖尿病患者应该学会如何科学合理地搭配营养,调控摄入食物的总热量,并避免所谓的“饥饿疗法”。
    掌握运动疗法 糖尿病人要根据个人爱好和运动习惯,每天坚持按时进行打拳、快走、慢跑、跳舞等体育锻炼,但要特别注意自己的身体是否存在不适合运动的情况,以免引发危险状况。
    接受正规治疗 一定要在医生的指导下合理用药,不要轻信虚假宣传。
    定期监测病情 除血糖外,还要注意监测体重、血脂、血压等指标,定期进行慢性并发症的筛查。
    主动接受教育 怎么才能知道如何饮食、如何运动、如何吃药、如何测血糖?这就要靠健康教育,从而掌握科学的自我管理技能,如有条件还可以到专门的糖尿病教育门诊建立健康档案,由专业的糖尿病教育者协助进行个性化管理。
本报综合报道
原文见《家庭保健报》2013年5月28日第1版
 
中医是如何认识糖尿病?减少西药副作用?对付并发症的呢?
中医如何治疗糖尿病
支持专家:
王智明 徐州市中医院内分泌科主任医师、教授 
崔云竹 山东省中医院内分泌科副主任医师 

    中医理论对糖尿病病因的解释与西医有很大不同,当然其治疗理念、用药的指导思想和处方也大相径庭,判断疗效的标准也不一样,如果单从药物降糖方面而言,西医降糖效果立竿见影,用药方便,自是有着极大的优势。但同时也要看到,长期服用西药降糖、控糖,会有毒副作用,而且随着病程进展,患者要不断增加药量。而糖尿病对患者的最大威胁来自于并发症,即使是血糖严格达标者也不能幸免。那么,中医是如何认识糖尿病的?有什么办法来帮助减少西药的副作用?又如何对付并发症呢?
中医能治糖尿病
    中医治疗糖尿病,已有上千年的历史。中医在两千年前就认识到尿中有糖是一种病症,指出此病与饮食过于甘肥有关,进而又明确知道病的部位与胰腺有关。早在两千多年前成书于春秋战国时期的《黄帝内经》中,就对糖尿病及其并发症的主要表现、病因病机、预后转归等进行了系统论述。只是那时没有糖尿病这个词,古人称做“消渴”罢了。
脏腑机能紊乱导致糖尿病
    中医认为,消渴病变机制主要是脏腑的老化,其机能紊乱所致,其中以肺、胃、肝、肾为主,肾和脾是关键。因为中医认为“肾为先天之本”,人的体质、生长发育和衰老都属于肾主管的范畴;脾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主管食物消化、体内养分吸收输送和血液运行变化。传统中医是没有“血糖”这个概念的,在中医看来,血糖高只是消渴病(糖尿病)的表象之一,称之为“标”,其原因是各个脏腑间机能紊乱,此谓之“本”。在疾病进展过程中,气滞、血淤、痰浊逐渐积累,筋脉淤滞周身脉络不通导致糖尿病足等并发症的出现。
中医辨证治疗糖尿病
    中医以脏腑学说、气血津液理论、阴阳等来解释糖尿病的生理病理,其精髓在于辨证论治,用整体观念即通过调整五脏六腑功能、气血阴阳平衡来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中医药治疗糖尿病,着眼于正气与病邪双方的强弱、进退,机体的气血、阴阳及脏腑功能状态,强调平衡阴阳,进行整体调节。补五脏,益精气,祛淤血,标本同治,使体内的阴阳失调、气血紊乱、脏腑功能虚弱恢复正常。
中西医结合用药效果更好
    尽管中药在降糖方面没有西药那么明显和快速的效果,但中医药可以作为西药降糖控糖的辅助药物,辅助稳定血糖,让西药加量或换药的时间延长,让并发症来得更迟或者减轻,甚至在血糖不算太高的时候单用中药就可以控制血糖。临床经验证明,长期或间断服用中药的糖尿病患者,血糖稳定、抵抗力较强、出现慢性并发症的时间较迟、应用胰岛素的时机延后。另外,药物治疗与食疗、针灸、推拿、气功等非药物疗法相结合,也是中医治疗糖尿病的有效手段。但是,假如空腹血糖已经很高了,出现糖尿病酮症了,还坚决用降糖效果缓慢的中药“慢慢”降糖,那就是不明智的选择了。
活血化淤有助防治并发症
    俗话说“糖尿病不可怕,并发症麻烦大。”目前,常见的致死、致残糖尿病并发症以慢性血管并发症为主。祖国医学认为,在消渴病发病初期,在益气养阴的同时,给予活血化淤的药物,可以延缓并发症的发生发展。
    对糖尿病前期的患者,中医已经开始应用活血化淤中药,以预防慢性血管并发症;对已确诊糖尿病的患者,无论有无并发症,都适当应用丹参、当归、川芎、桃仁、红花等活血化淤的中药。对于糖尿病血管病变部位广泛,多脏器同时发病,一般的活血化淤药难以到达病变部位的,还可以在常规应用以上活血化淤药的同时,酌加1~2味虫类活血化淤药物以增强疗效。常用的虫类药有全蝎、蜈蚣、水蛭、地龙、穿山甲等。或结合辨证论治,将具有补气、行气、温阳等作用的药物与活血化淤药并用,如生黄芪、元胡、川楝子、枳壳、桂枝、附子等,以增强活血化淤效果。
    总之,中西医相结合,标本兼治,才是治疗糖尿病的最佳方法。
原文见《家庭保健报》2013年5月28日第7版“中医保健”
 
不要口臭 清新口气爽一“夏”
口臭分为三大类 
    口臭原因众多,分为生理性口臭、病理性口臭以及假性口臭。
    因饥饿或食用了洋葱、大蒜等刺激性食物、吸烟而出现的短暂口臭为生理性口臭。
病理性口臭又分为口源性和非口源性两种。其中80%~90%为口源性,龋齿和牙周疾病是最常见的相关疾病,如牙髓坏死或化脓性牙髓炎、牙龈炎、牙周炎及口腔黏膜病、牙周脓肿和牙周袋溢脓等。唾液的减少、蛋白质等有机成分的增多也会引起口臭。非口源性口臭主要由口腔邻近组织疾病引起,如化脓性扁桃体炎、慢性上颌窦炎、萎缩性鼻炎等;其他如急慢性胃炎、消化性溃疡、幽门梗阻等消化系统疾病,维生素缺乏,重金属中毒,白血病,糖尿病酮症酸中毒,尿毒症等疾病均可引起口臭。
    假性口臭是指自我感觉口臭而事实上没有,主要为心理性问题。
对因治疗效果好
    对于生理性口臭,主要通过调整生活习惯和饮食习惯来改善,如尽量减少食用葱、姜、蒜、胡椒,以及牛羊肉、腐乳等,少吸烟、少饮酒,规律进食,勤漱口、勤饮水。
对于病理性口臭,首先要区分是口源性的还是非口源性的。有口腔疾病的患者,应积极到正规医院口腔科治疗口腔疾病,尤其是有龋齿和牙周疾病的患者,可通过修复填充、含漱药物、切开引流等方法治疗。
    在口腔科医师明确没有口腔疾病的情况下,应积极排查其他非口腔性原因,其中以耳鼻喉疾病和消化系统疾病最为多见。患者可根据自身具体情况,如是否伴有扁桃体感染、是否有咽炎鼻炎,以及是否存在反酸、腹胀、便秘等症状,选择耳鼻喉科或消化科就诊。
    如口腔疾病经过系统治疗后,口臭仍未明显改善,应考虑口源性和非口源性原因合并,除治疗口腔疾病外,还应明确诊断并积极治疗非口腔性原因。
简便方法巧预防 
    夏季,家中常备金银花露等漱口液。坚持早晚刷牙、饭后漱口。日常饮食中可多吃些有助于消化的食物,比如山楂干、柠檬、香蕉等。饭后最好使用牙线或者其他清理工具清理一下牙齿。规律作息,调节心情,避免不良情绪。 
    儿童应防止消化不良,不挑食,不偏食,不暴饮暴食,少吃甜食,特别是睡前不吃甜食。老年人应注意保持大便通畅,可适当服用一些助消化药和胃肠动力药。提高胃肠道中双歧杆菌的数量有助于改善胃肠功能,可多喝酸奶。青中年人要避免因家庭和工作上火,日常可用栀子、麦冬等泡水代茶饮。
本报综合报道
原文见《家庭保健报》2013年5月28日第4版“家庭医生”
 
夏季吃姜 切记三个不
   俗话说:“冬吃萝卜夏吃姜,不用医生开药方”。因为姜中含有姜醇、姜烯、水芹烯、柠檬醛和芳香等油性的挥发油,还有姜辣素、树脂、淀粉和纤维等。所以,姜在炎热时节有兴奋、排汗降温、提神等作用。可缓解疲劳、乏力、厌食、失眠、腹胀、腹痛等症状。夏令气候炎热,唾液、胃液的分泌会减少,因而影响人的食欲,如果在吃饭时食用几片生姜,会增进食欲。生姜对胃痛亦有缓解或止痛作用,胃炎及胃十二指肠溃疡所发生的疼痛、呕吐、泛酸、饥饿感等用生姜50克煎水喝,可使症状迅速消除。生姜还能起到某些抗菌素的作用,尤其对沙门氏菌效果明显。生姜还有杀灭口腔致病菌和肠道致病菌的作用,用生姜水含漱治疗口臭和牙周炎,疗效显著。不过,姜既然有药理作用,就应该注意它的一些用法和禁忌,以下三“不”是应该注意的:
胃和肾有病不宜吃姜
    凡属阴虚火旺、目赤内热者,或患有痈肿疮疖、肺炎、肺脓肿、肺结核、胃溃疡、胆囊炎、肾盂肾炎、糖尿病、痔疮者,都不宜长期食用生姜。
姜不能用来治疗中暑
    生姜红糖水只适用于风寒感冒或淋雨后有胃寒、发热的患者,不能用于暑热感冒或风热感冒患者,更不能用它来治疗中暑。服用鲜姜汁可治因受寒引起的呕吐,对其他类型的呕吐则不宜使用。
不要吃烂了的生姜
    腐烂的生姜会产生一种毒性很强的物质,它可使肝细胞变性、坏死,从而诱发肝癌、食道癌等。不宜多吃:夏季天气炎热,人们容易口干、烦渴、咽痛、汗多,生姜性辛温,属热性食物,根据“热者寒之”原则,不宜多吃。
赵阳
原文见《家庭保健报》2013年5月28日第8版“营养课堂”
 
一步一步解读血液报告单

血常规检查
    一般来说,血常规检查是用来衡量血液变化的化验项目,它能反映出身体是否受到了感染,而且还能够简单判断感染的是病毒还是细菌。另外,它还可以反映人体的营养状况,如有没有贫血等。下面就介绍血常规化验单中关键的几项。

白细胞
参考范围:(4~10)×10`9/L
    白细胞增高常见于各种细菌感染、炎症、急性失血、急慢性传染病。明显增高时应去医院排除白血病。
    白细胞减少可见于病毒感染如流行性感冒、麻疹、病毒性肺炎等;某些细菌性感染如伤寒;放射性物质及化学疗法的影响;营养不良,机体失去防御能力时;血液病变,如营养性巨幼红细胞性贫血、再生障碍性贫血、脾功能亢进、白细胞减少症等。
红细胞
参考范围:(3.50~5.50)×10`12/L
    红细胞增高见于真性红细胞增多症、继发性红细胞增多症(如脱水、烧伤、肺心病、高原气候)。
    红细胞减少见于各种贫血。
血红蛋白
参考范围:110~160g/L
    血红蛋白生理性升高常见于高原居民、剧烈运动、大量出汗、恐惧等情况;病理性升高常见于大面积烧伤、严重腹泻、慢性肾上腺皮质功能减退、甲状腺功能亢进、心肺疾病、血管畸形等疾病。
    一般成年男性血红蛋白<120g/L,成年女性血红蛋白<110g/L为贫血。生理性减少包括3个月的婴儿至15岁以前的儿童,因生长发育迅速而致造血原料相对不足,红细胞和血红蛋白可较正常人低10%~20%。妊娠中、后期由于孕妇血容量增加使血液稀释,老年人由于骨髓造血功能逐渐减低,均可导致红细胞和血红蛋白含量减少。
红细胞压积
参考范围:0.350~0.500L/L
    红细胞压积的测定有助于了解红细胞的增多与减少,当各种原因导致红细胞绝对值增高时,红细胞压积也会有相应的增加。临床上常用于了解脱水病人的血液浓缩程度,作为计算补液量的参考。
平均红细胞体积
参考范围:80.0~100.0fL
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含量
参考范围:27.0~34.0pg
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浓度
参考范围:320~360g/L
    平均红细胞体积与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含量、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浓度一起可用于对贫血的形态学分类诊断中。
淋巴细胞百分比
参考范围:20.0~40.0%
淋巴细胞数目
参考范围:(0.80~4.00)×10`9/L
    淋巴细胞增加主要见于感染性疾病,且主要为病毒感染,如麻疹、水痘、流行性腮腺炎、病毒性肝炎,也可见于百日咳、结核等。此外,肿瘤性疾病(白血病、淋巴瘤)、急性传染病恢复期、器官移植后也可出现淋巴细胞增多。
    淋巴细胞减少主要见于应用肾上腺皮质激素、烷化剂、抗淋巴细胞球蛋白等治疗,以及放射线损伤、免疫缺陷病、丙种球蛋白缺乏症等。
单核细胞百分比
参考范围:3.0~8.0%
单核细胞数目
参考范围:(0.12~0.80)×10`9/L
    单核细胞增多见于某些细菌感染、单核细胞白血病、淋巴瘤、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及急性传染病恢复期等。 
    单核细胞减少无重要临床意义。
中性粒细胞百分比
参考范围:50.0~70.0%
中性粒细胞数目
参考范围:(2.00~7.00)×10`9/L
    中性粒细胞增高可能有细菌感染或炎症。 
    中性粒细胞降低则见于伤寒、病毒性感染、疟疾、粒细胞缺乏症、自身免疫性疾病和脾功能亢进等。
嗜碱性粒细胞百分比
参考范围:0.0~1.0%
嗜碱性粒细胞数目
参考范围:(0.00~0.10)×10`9/L
    临床上嗜碱性粒细胞百分比,常用于慢性粒细胞白血病与类白血病反应的鉴别和观察变态反应。嗜碱性粒细胞增高提示嗜碱性粒细胞白血病(罕见),慢性粒细胞性白血病常伴有嗜碱性粒细胞增高,骨髓纤维化症、慢性溶血及脾切除后也可见嗜碱性粒细胞增高。
    嗜碱性粒细胞减少见于荨麻疹、过敏性休克等;促肾上腺皮质激素及糖皮质激素过量;甲亢等;应激反应,如心梗、严重感染、出血等。
嗜酸性粒细胞百分比
参考范围:0.5~5.0%
嗜酸性粒细胞数目
参考范围:(0.02~0.50)×10`9/L
    嗜酸性粒细胞增多提示过敏性疾病、寄生虫病、皮肤病、血液病、某些传染病等。
嗜酸性粒细胞减少常见于伤寒、副伤寒初期,大手术、烧伤等应激状态,或长期应用肾上腺皮质激素后,其临床意义甚小。
血小板
参考范围:(100~300)×10`9/L
    血小板增多可见于骨髓性增生,如慢性粒细胞性白血病、真性红细胞增多症、原发性出血性血小板增多症等。急性感染、出血,严重创伤后及尿毒症等,偶可见血小板增多。
    血小板减少可见于原发性(免疫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血栓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严重肝病、再生障碍性贫血、白血病、化疗后、化学物质中毒及受放射线照射等。
原文见《家庭保健报》2013年5月30日第2版“特别策划”
 
选对时间吃水果
早上吃苹果葡萄 饭后吃橘子山楂
    水果大家都爱吃,不过吃水果的时间也是很有讲究的,那么,应该如何分时间段吃水果呢?
早上最宜:苹果、梨、葡萄
    早上吃水果,不仅可帮助消化吸收,有利通便,而且水果的酸甜滋味,可让人一天都感觉神清气爽。人的胃肠经过一夜的休息之后,功能尚在激活中,消化功能不强。因此酸性不太强、涩味不太浓的水果,比如苹果、梨、葡萄等就非常适合。
餐前别吃:圣女果、橘子、山楂、香蕉、柿子
    适合餐前吃的水果最好选择酸性不太强、涩味不太浓的,如苹果、梨、香蕉、葡萄等。胃肠功能不好的人,不宜在这个时段吃水果。有些水果是不可以在饭前空腹吃的,如圣女果、橘子、山楂、香蕉等。圣女果中含可溶性收敛剂,空腹吃会与胃酸相结合而使胃内压力升高引起胀痛。橘子中含大量有机酸,空腹食之则易产生胃胀。山楂味酸,空腹食之会胃痛。香蕉中的钾、 镁含量较高,空腹吃香蕉,会使血中镁含量升高而对心血管产生抑制作用。柿子有收敛的作用,遇到胃酸就会形成柿石,既不能被消化,又不能排出。
饭后应选:菠萝、木瓜、猕猴桃、橘子、山楂
    菠萝中含有的菠萝蛋白酶能帮助消化蛋白质,补充人体内消化酶的不足,增强消化功能。餐后吃些菠萝,能开胃顺气,解油腻,助消化。木瓜中的木瓜酵素可帮助人体分解肉类蛋白质,饭后吃对预防胃溃疡、肠胃炎、消化不良等都有一定的功效。猕猴桃、橘子、山楂等,富含大量有机酸,能增加消化酶活性,促进脂肪分解,帮助消化。
夜宵安神:吃桂圆
    夜宵吃水果既不利于消化,又因为水果含糖过多,容易造成热量过剩,导致肥胖。但是如果睡眠不好,可以吃几颗桂圆,它有安神助眠的作用,能让你睡得更香。
林小宇
原文见《家庭保健报》2013年6月4日第8版“营养课堂”
 
夏天应适当多吃面食,以补心气——
多吃菜、少吃饭,不好!

生活实例:
看看你有没有这些饮食误区
    只吃菜不吃饭 这在爱美人士中是最常见的,目的是为了减肥瘦身。很多美女经常为了减肥做出一些疯狂的举动,比如一个星期强忍着不吃主食,每天就靠水果充饥,或者清汤寡水煮点蔬菜,放点盐,填饱肚子,最后饿到无法忍受,一顿饭把饿掉的能量全补回来了。
    酒桌饭局不吃饭 不管是饭局,还是聚餐,人们凑到一起,除了酒,就是各种辛辣刺激油腻的食物,不然吃起来都觉得口淡,这种饮食习惯几乎称得上是大鱼大肉且大油,吃到最后,主食自然也就无关紧要了。长期这么吃下去必然会导致高血脂,还会出现啤酒肚。

    在餐桌上经常听到许多人这样说:“少吃饭,多吃菜,饭没有营养,营养都在菜里。”更有一些过分关注自己身材的女性,把这一条奉为减肥的“至理名言”。从表面上看这似乎很有道理,然而,从营养学的角度来看,如果长期这样下去,对身体健康极其不利。
主食是主要的能量来源
    我们知道,碳水化合物是我们身体所需的“基础原料”。从营养学的角度说,在合理的饮食中,人体每天所需要的总热量的50%至60%来自碳水化合物。米饭同菜中的大鱼大肉相比,要容易消化得多,有着其他食物不可替代的作用。
    主食一般都有味淡的特征,除此之外就是米饭本身清淡的香气。为什么我们一辈子吃米饭都吃不厌,而大鱼大肉连续吃上三天就要倒胃口呢?这是因为大鱼大肉味重、色重,并且油重,吃多了,就会给胃肠造成极大的负担。
主食吃得少会气血不足
    《黄帝内经》中说:“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畜为益,五菜为充,气味合而服之,以补精益气。”五谷指的是稷(小米)、小麦(面)、稻(大米)、黍(黏黄米)和菽(豆类),都是种子。种子都有生发之力,用以滋养人的生命力。同时,夏天我们经常出汗,汗为心液,过汗则心气伤,所以这时我们应该适当吃一些面食,以补心气。
许多女性以不吃五谷杂粮为减肥手段,这其实是养生的大忌。因为不吃主食直接伤害的就是人体的后天之本——脾胃。食物入于胃,化出来的精华为气和血,供人体所有器官使用,而没有五谷的供养,气血何来?五谷是最佳的补气补血食物,绝对不能不吃。
菜吃得太多会油脂超标
    长期吃高蛋白、高脂肪、低纤维的菜,对身体健康极其不利。有些人认为,多吃蔬菜不是坏事,但是蔬菜是“吃”油的,许多蔬菜是用过多的烹调油炒成的,有的菜就像泡在油里一样。这样的菜吃下去,就容易得高血脂、高血压、心血管病和肥胖病。可见,“少吃饭,多吃菜”并不科学。科学健康的饮食原则是主副食合理搭配。
究竟哪些食物属于主食
    主食的任务是供应碳水化合物,所以富含淀粉和糖的食物都可以列入主食的候选;同时,主食也能给膳食提供三分之一到二分之一的蛋白质,所以蛋白质含量过低的水果蔬菜都被排除在外。这样算来,各种粗粮、淀粉类、豆类、薯类,还有少数富含淀粉的蔬菜都可以替代大米、白面做主食。
    比如说,燕麦片、早餐谷物,都是货真价实的主食。绿豆糕、红豆沙也算,它们只是加了点糖,其实主要成分是淀粉和蛋白质。月饼是粮食做的,碳水化合物为最主要成分,当然要归在主食类别中。还有芡实、薏仁、莲子之类,和粮食的主要成分一致,也都算主食。
主食吃多少才算适量
    营养学家也不赞成绝对的“多吃饭,少吃菜”的观点,提倡主食与副食科学合理搭配,米饭、蔬菜、肉类和水果都要吃,当然主食要占绝对的比重。在国家新版《中国居民膳食指南》的“平衡膳食宝塔”上,主食被设为最重要的基座,建议每人每天应摄入250克至400克,即半斤到八两左右,以保证人体的营养需求。
让您意想不到的“另类主食”
    土豆是相当优质的主食,法国人用它替代面包是绝对明智的,因为按干重来算,它的蛋白质含量和大米相当,氨基酸平衡更好,而且富含维生素C和钾。山药、芋头、红薯也和土豆类似,也可以用来代替主食。
    还有藕、葛根粉、豆薯、荸荠、菱角,它们都含有淀粉,也含有一部分蛋白质,和薯类相近,所以也都可以算主食。藕和土豆的成分比较相近,蛋白质的含量和质量都不逊色于大米。
    所以,对于需要控制碳水化合物总量的糖尿病人和减肥者来说,吃这些“另类”主食时一定要注意,需要扣减“传统”的白米白面主食。无论你吃排骨炖藕也好,清煮荸荠也好,都别忘记,这是在吃主食呢,一日的碳水化合物总量是不能额外增加的。
本报综合报道
原文见《家庭保健报》2013年6月6日第1版
 
艾蒿、香囊、雄黄酒被称为“端午三友”——
老习俗中的养生奥秘
    端午节,在古代有“卫生节”之称。古人称农历五月为“毒月”,五月初五则被称为“毒日”,这是因为农历五月天气渐热,空气中的湿热之气郁蒸,易滋生蚊虫,各种病原微生物也大量繁殖。两千多年来,端午节一直是一个全民族避瘟驱毒、祈求健康的美好节日。
    艾蒿、香囊、雄黄酒被称为“端午三友”。按照传统习俗,在端午节,人们会在门口挂上菖蒲、蒿草、艾叶驱邪,喝雄黄酒、五加酒,吃粽子,挂香囊,以表达保持健康体魄的美好愿望。现在的端午节,一些古老习俗已经慢慢被摒弃,然而事实证明,我们的传统习俗蕴含着很多养生学问,下面就为您介绍端午习俗中的养生奥秘。
艾叶、菖蒲——驱毒除瘟
    民谚说:“清明插柳,端午插艾”。在端午节,家家户户都要将菖蒲、艾条插于门楣,悬于堂中,有的用艾叶、菖蒲烧水洗澡,并喷洒在房前屋后。
艾叶(也叫艾蒿)是一味芳香化浊的中药,有较强的驱毒除瘟作用。“家有三年艾,郎中不用来”。艾叶有温经止血、散寒止痛的功能,临床上常用来外用,如艾灸、煎水外洗等,五月艾的药效最佳。现代医学研究表明,艾叶含有的桉油精,具有很强的抑制微生物生长和杀灭细菌的作用,插艾草、菖蒲来消毒,可谓事半功倍。其中,熏艾草的消毒功效更大。
香囊——散风驱寒
    早在两千多年前,我国民间就有佩戴香囊以避除秽恶之气的民俗,也是一种预防传染病的方法。自制端午香囊用到的中药有苍术、藿香、吴茱萸、艾叶、肉桂、砂仁、白芷,每味各2克,另外再加1克丁香。将这几味中药研细,然后放在布袋中,缝合好。可以佩戴在胸前、腰际或肚脐处,也可以把香囊挂在门口、室内或车内。这几味中药,中医认为有散风驱寒、健脾和胃、理气止痛、通九窍的功能,从而起到防病的作用。
雄黄酒——杀虫解毒
    俗话说“饮了雄黄酒,百病都远走”。端午前后,我国南方很多地区都已步入梅雨季节,天气条件有利于蚊蝇、害虫的活动和繁殖。而雄黄是一味解毒、杀虫的中药,内含有毒的砷盐成分,害虫闻之食之即会中毒,人涂之可以避毒。也有很多人在端午节饮雄黄酒,但由于雄黄的主要成分是二硫化砷,遇热后可分解为毒性很强的砒霜,因此不建议内服。
    与其喝雄黄酒来解毒,还不如直接将其外涂在毒虫叮咬和长包长疖、生痱子的地方更有效。涂洒雄黄酒是端午节习俗之一。在端午节,将雄黄掺在酒里制成雄黄酒,甩洒在居室的墙角和床下,具有较强的灭蚊和杀虫作用。由于雄黄能从皮肤吸收,外用亦不宜大面积涂擦,以防中毒。
黑龙江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二医院治未病中心主治医师 李海涛
原文见《家庭保健报》2013年6月6日第7版“中医保健”
 
有了好偏方 痱子一扫光
  
    红痱:西医称红色粟粒疹,是夏季最为常见的皮肤病,任何年龄的人均可发病,好发于颈部、胸部、腋下、腿弯、女性乳房下及婴幼儿面部与臀部。是表皮在汗液较长时间浸渍下引起汗腺管口阻塞,导致汗液不能顺畅地排泄造成的。为圆而尖如针头大小的丘疹,周围有红晕,痒感重,常呈阵发性,遇热痒剧。天凉后消退时轻度脱屑。
    白痱:西医称晶形粟粒疹,较少见,好发于高热大量出汗的病人、体质虚弱的婴幼儿及老年人,常见于颈部和躯干,为聚集、表浅、晶莹透亮的小疱,周围无红晕,疱壁薄,易破,无痛感,痒感很轻。病程短暂,一般一周左右可自行吸收,结痂脱屑而愈。
    脓痱:更为少见,好发于皮肤皱褶部位,如四肢屈侧、大腿根部及小儿头颈部,为浅表性的粟粒状小脓疱,此时已有轻度化脓性炎症现象,溃破后更易产生继发性细菌感染,常会引发毛囊炎、疖肿,形成人们常说的痱毒、热疖、暑疖。
    如已形成热疖并且数量较多,应及时去医院治疗,以免发生肾炎、败血症等并发症。还应注意,热疖(特别是面部的)不能用力挤压除脓,以免炎症扩散导致病菌侵入脑部或血液中,产生严重后果。
    生了痱子后,切忌搔抓,更不能用热水烫洗,也不宜用香皂等碱性品擦洗。轻者可每日数次用温水清洗,然后扑上痱子粉,痒感严重者,改搽炉甘石洗剂。内服银花露、绿豆汤等以清暑气、解热毒。此外,还可选用以下中药验方外洗治疗:
    1.鲜葎草100克,黄菊花100克,加水2000毫升,煮沸15分钟后,放入薄荷20~30克,再煎2~3分钟,冷却后取药汁洗浴。一般连用3~5天后痱子即可消退。
    2.痱子草(又名紫花草)30克,苦参、黄柏、苍术各20克,薄荷6克,藿香15克。每日1剂,水煎洗浴,每日2次。一般用药当天即可止痒,连洗5~7天可愈。
    3.苦参、黄芩、白芷、薄荷、防风各30克,红花20克。用纱布包好,多加些水煮沸,待温度适宜时洗浴。每剂药可用1~2天,每天洗浴2~3次,直至痊愈。 
    预防:平时容易生痱子的人,应注意皮肤卫生,勤擦汗,多冲温水澡。衣服要宽松、柔软,透气性好,吸汗性强,以丝、麻、棉制品为宜。多喝水,以保持大小便通畅,利于排泄体内暑湿。另外,不要长时间呆在空调房内或长时间吹电风扇。
山东省莱州市慢性病防治院 郭旭光
原文见《家庭保健报》2013年6月13日第5版“验方集锦”
 
夏季吃中药并不会上火——
中医帮您健健康康过夏天
    一到炎炎夏季,苦夏一族就会犯愁,殊不知炎炎盛夏也是治病的良机,尤其是治疗寒冷性疾病。并且,夏季吃中药并不会上火,所以这个夏天好好利用中医调理身体吧。
中药帮忙度苦夏
    苦夏是指在进入夏季后由于气温升高,出现胃口不佳,不思饮食,进食量较其他季节明显减少并伴有低热(37℃~37.4℃)、身体乏力、工作效率低和体重减轻的现象。
苦夏并不是病,可以分为三类:一是湿热重型,主要表现为身热、口干欲饮、口中黏腻、大便黏滞不爽、舌苔黄,可用清热祛暑化湿法,常用药物有荷叶、藿香、薏苡仁、滑石、茯苓、半夏等;二是气虚型,主要表现为容易疲倦、四肢无力、气短、不思饮食,可用和胃化湿、益气健脾法,常用药物有党参、黄芪、白术、莲子、甘草等;三是气阴两虚型,除有气虚表现外,还会出现阴虚内热症状,如手脚心发热、潮热、盗汗、消瘦、口干、舌质红等,可用益气养阴法,常用药物有西洋参、麦冬、知母、玄参、黄芪、石斛等。症状严重者可在医生指导下服用维生素C和B族维生素,以调节植物神经功能。
冬病夏治正当时
    夏季阳气旺盛,人体阳气也达到高峰,尤其是三伏天,肌肤腠理开泄,选取穴位敷贴,药物最容易由皮肤渗入穴位经络,能通过经络气血直达病处,往往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果在缓解期服药治疗,能够鼓舞正气,增强抗病能力,从而达到防病、治病的目的。冬病夏治的方法很多,如针刺、艾灸、理疗、按摩、穴位贴敷以及内服温养阳气的中药和食物等。
    冬病夏治效果最为理想的是呼吸系统疾病,其适应症主要有慢性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肺气肿、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过敏性鼻炎、变异性咳嗽等中医辨证属阳虚为主,或寒热错杂以寒为主的患者;也适用于怕冷、怕风、平素易感冒或冬季反复感冒的虚寒体质患者,以及关节疼痛及肢体麻木,如风湿性、类风湿性、外伤性之类的关节疼痛及感受风寒、肩周炎、冻疮等患者。 
    但支气管扩张及活动性肺结核咳血患者、孕妇禁用;糖尿病患者血糖控制不佳者、瘢痕体质者、皮肤过敏者要慎用。
夏季也可以吃中药
    有些人认为夏季吃中药会上火,夏季不适合喝汤药。实际上夏季吃中药会上火的看法是有失偏颇的,中药也有寒、热、温、凉之分,如有些中药具有温热性,有些中药具有清热性,有些中药能平调阴阳等,而中医师也会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选择中药组成方剂。
    但夏季服中药也有一些注意事项:在潮湿闷热的环境里,药材容易受潮、生虫,小包药材放置在通风阴凉处即可,而新鲜植物类药材和动物类药材要单独包好放入冰箱冷藏;蛤士蟆油在夏季室温环境中可能变质,需放入冰冻室保存;人参等药材可用宣纸包好后放米缸内保存。总的来说,夏季保存药材别超过一个月。冷藏中药要热透,加热时应把药液放入蒸锅、电饭煲隔水蒸,而不是用微波炉加热。袋装中药从冰箱里拿出来后,可放在一个稍大些的容器里加500毫升左右的开水浸泡5分钟,再换一次水,使药液热透
本报综合报道
原文见《家庭保健报》2013年6月18日第4版“家庭医生”
 
一个好的习惯坚持几十年就是增寿,一个坏的习惯坚持几十年就是折寿——
中医专家都是怎么养生的

我的原则:不忘脾胃是首
    人的一生,饮食决定体质,体质决定健康和幸福。我认为要想健康养生,首先要不忘脾胃。有益脾胃的食物,首推红枣、山药和薏苡仁,堪称“脾胃三宝”。大枣有补脾胃、益气血的作用。李时珍称“枣为脾之果,脾病宜食之。”大枣是脾胃虚弱、气血不足、倦怠无力、失眠等患者的健康饮食佳品。脾虚便溏、胃弱食少、气血不足之人,最宜服用大枣。山药具有补脾养胃、补肺益肾的功效,是脾胃虚弱者的良方。薏苡仁具有健脾、补肺、清热、利湿的作用,而且特别容易消化吸收,是很好的食疗佳品。现代医学研究表明,经常吃山药、大枣和薏苡仁,可以提高人体免疫力。如果将其一起煮粥,不仅可以预防胃炎、胃溃疡的复发,还可以降低患流感等传染病的概率,因此非常适合脾胃虚弱之人食用。
张艳(辽宁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心血管科主任医师,辽宁省名中医)

我的方法:“混搭、轮换”才平衡
    中医讲究辨证施治、辨证施食,重视个体差异,就是要针对不同的季节、不同的体质和不同的病情,食用不同的食物和中药。中医将药性、食性分为寒、热、温、凉、平五大类,温性、热性的食物可以温阳,怕冷的人可以多食;寒性、凉性的食物可以清火,怕热的人可以多食;平性的食物,一般人都可以食用。
    实际生活中,我是几类食物混着吃的。混着吃,寒、热、温、凉才能互补平衡;混着吃,才能包罗六大类营养素。除了混着吃,还需要轮换着吃。不偏食,才能营养多样化,不会造成体内营养失衡,才能维持人体的健康长寿。
沈丕安(上海市中医医院主任医师,上海市食疗协作中心主任,上海药膳协会副会长)

我的态度:“不伤害”就是养生
    一个好的习惯坚持几十年就是增寿,一个坏的习惯坚持几十年就是折寿。传统医学是在中国传统文化背景下的生命救助思维,顺天而为,道法自然,不违背规律,选择有利有益的行为,避免伤害,则自然会得道多助,延年益寿。晋代医家葛洪总结为“养生以不伤为本”,所以,“不伤害”就是养生的原则。吃什么、干什么都以“不受伤害”为前提的生活态度,就是养生。
    为了做到不受伤害,中国人依据“天人合一”的世界观,制定出“天时、地利、人和”的行为准则,以及治病时因时(季节不同)、因地(地理条件不同)、因人(男女老幼体质不同)的“三因制宜”原则。
    譬如春天万物生发,人体的调养就应该顺应春季生发之性,到户外踏青,去庭院中散步,让情绪生机勃发;反之,于家中闭户,心情抑郁,是反其道而行之。冬季万物闭藏,人体的调养就应该顺应冬季闭藏之性,避寒保暖,谨防阳气耗散;反之,过多户外运动、耗散阳气,就不是天人合一的养生之行。
洪蕾(重庆医科大学中医药学院教授,重庆市中医药学会养生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
本报综合报道
原文见《家庭保健报》2013年6月18日第7版“中医保健”
 
肚子饿时吃这些更伤身——
为您盘点再饿也不能吃的食物
    1.牛奶、豆浆
    这两种食物中含有大量的蛋白质,空腹饮用,蛋白质将“被迫”转化为热能消耗掉,起不到营养滋补作用。正确的饮用方法是与点心、面饼等含面粉的食物同食。
    2.山楂、橘子
    它们含有大量的有机酸,空腹食用,会使胃酸猛增,对胃黏膜造成不良刺激。
    3.酸奶
    空腹饮用酸奶,会使酸奶的保健作用减弱,而饭后两小时饮用,或睡前喝,既有滋补保健、促进消化的作用,又有排气通便的作用。
    4.茶
    空腹饮茶能稀释胃液,降低消化功能,还会引起“茶醉”,表现为心慌、头晕、头痛、乏力、站立不稳等。
    5.白薯
    白薯中含有单宁和胶质,会刺激胃壁分泌更多胃酸,引起烧心等不适感。
    6.糖
    糖是一种极易消化吸收的食物,空腹大量吃糖,人体短时间内不能分泌足够的胰岛素来 维持血糖的正常值,血糖骤然升高容易导致眼疾。而且糖属于酸性食物,空腹吃糖会破坏机体内的酸碱平衡和各种微生物的平衡,对健康不利。
    7.柿子、西红柿
    含有较多的果胶、单宁酸,上述物质与胃酸发生化学反应生成难以溶解的凝胶块,易形成胃结石。
    8.香蕉
    香蕉中有较多的镁元素,空腹吃香蕉会使人体中的镁骤然升高而破坏人体血液中的镁钙平衡,对心血管产生抑制作用,不利于身体健康。
王美莹
原文见《家庭保健报》2013年6月20日第6版“健身养生”
 
前列腺癌死亡率每年递增2%,专家提醒——
好吃懒动是前列腺癌主因

背景新闻:
前列腺癌成男性第二大癌
    前列腺癌,在欧美被称为男性健康第一杀手,近年来在中国发病率也呈直线上升趋势,已成为我国中老年男性健康的一大困扰。
    根据世界卫生组织最近公布的抽样调查统计结果,全球男性每年因前列腺癌被夺去生命约有70万人,占同年全球男性死亡人数的28%,成为男性癌症死因的第二位;且前列腺癌死亡率正以每年2%的速度递增,并有可能在2015年超越肺癌,成为夺取男性生命与健康的头号杀手。
    究竟是什么原因,使前列腺癌的发病率在近年来明显上升?复旦大学前列腺肿瘤诊治研究中心主任叶定伟教授认为,人口老龄化,以及日渐西化的生活方式,在一定程度上助长了前列腺癌的发生。



我国发病人数快速增长
    在我国,十年前前列腺癌的发病率还很低。据一份2002年度的统计资料显示,在16个被调查的国家中,美国前列腺癌发病率最高,中国则位居最后。短短十多年时间过去,我国男性患前列腺癌的数字已经急速增长。以上海为例,2005年前列腺癌发病率已经突增至每十万男性中有21人得病。目前,前列腺癌已是上海男性泌尿生殖系统肿瘤中排名第一位、所有肿瘤疾病中排名第五位的恶性肿瘤。
“好吃懒动”是发病主因
    究竟是什么原因,使前列腺癌的发病率在近年来明显上升?归结起来主要有以下两方面因素。
    其一,寿命增加、人口老龄化。去年,上海男性的平均寿命已接近78岁,老年人口比例超过20%,老龄化程度基本达到西方发达国家水平。由于前列腺癌是老年男性常见的恶性肿瘤,老年人口增加,发病率势必也会“水涨船高”。
    根据美国国家癌症研究所的数据,80岁以上的男性中有80%患有前列腺癌,但是绝大多数的人都不知道自己患有癌症。像“股神”巴菲特那样的早期前列腺癌,比较温和,肿瘤很小,几乎难以察觉。如果病人本身没有其他疾病,即使患有这种癌症,预期 寿命也在10年以上。
    其二,日渐西化的生活方式,在一定程度上助长了前列腺癌的发生。近几年,前列腺癌的发病年龄呈现明显的年轻化趋势,50岁以下人群并不少见。这与人们高脂肪、高热量、低纤维的饮食习惯,缺乏运动的生活方式有很大的关系。
发现越早,治疗效果越好
    前列腺癌的早期症状并不明显,有时表现为类似前列腺增生症的排尿梗阻症状,如进行性排尿困难、尿流变细、尿流分叉、尿程延长、尿频、尿急、夜尿增多、尿意不尽感等。有的患者会出现疼痛、消瘦、乏力、食欲减退,这些通常已经是晚期肿瘤的信号了。前列腺癌只要能早期发现、早期诊断,其治愈率相当高。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对泌尿外科病人的统计发现,接受前列腺癌根治术的病人,其五年生存率接近100%。因此,前列腺癌是一种完全可以治愈的肿瘤。台湾文学家李敖69岁时进行了前列腺癌手术,之后依然活跃于文坛和媒体。
50岁以上男性应每年检测
    上世纪90年代开始,欧美国家已广泛开展血清前列腺特异抗原(PSA)检测,使早期前列腺癌患者的检出率大大提高。作为前列腺癌最敏感、应用最广泛的肿瘤标志物,国内很多医院也开展了PSA检测,男同胞们只需献出几毫升血,便可方便排除患病可能。一般整个普查过程只需要5分钟左右的时间,也没有什么痛苦。为此,建议50岁以上的男性每年应至少检测一次PSA,有家族史的朋友,检测年龄须提前到45岁。
少吃红肉多吃谷类和豆类
    早在上世纪80年代,世界卫生组织就提出了三分之一的癌症可以预防的理念。与其他癌症的预防基本类似,远离前列腺癌,最重要的是提倡健康的生活方式。具体地说,平日饮食中,应有意识地减少红肉的摄入,如牛肉、猪肉等;少吃富含脂肪的食物,如油炸食物等;多食用新鲜瓜果蔬菜。中国人爱吃的豆类食物、谷类食物中富含植物性雌激素,对依赖雄激素生长的前列腺癌细胞有一定的抑制作用。此外,含有抗氧化剂的绿茶,含有维生素E、硒等成分的水果,富含番茄红素、β–胡萝卜素的葡萄、西柚、西瓜、番茄等也是不错的选择。
每周至少3次体育运动
    经常性的适度体育锻炼,对预防癌症很重要。适当运动有助于调节心理平衡、有效消除压力,缓解抑郁和焦虑症状,改善睡眠。要养成经常运动的习惯,建议成年人选择适合自己的运动方式、强度和运动量,每周至少进行3次运动,每次半小时以上,有助于保持健康的体重,从而有利于降低男性患前列腺癌的几率。
不能头痛医头,脚痛医脚
    对于前列腺癌的治疗,应该视为一种全身性疾病,不能头痛医头,脚痛医脚,应有全局观。现在肿瘤治疗的理念是多学科综合治疗,就是以手术治疗为主,辅助内分泌治疗、化疗、放疗、核素等综合治疗,可以大大提高前列腺癌病人的治愈率和生存率,这在临床实践当中已经得到了验证。
杨昆
原文见《家庭保健报》2013年7月2日第1版
 
起床小症状 折射健康大问题
    早上起床时是人们身体自查的最佳时机,通过一些现象可以了解身体的健康状况。有的是某种疾病的典型症状,有的暗示着某种疾病到来的先兆,有的则提醒你需要改变自己的不良生活习惯等。哈医大四院内科专家提醒,当起床时有以下现象时,需要提高警惕。
    下床时头晕或心慌:如果是高血压患者,应该立刻平卧,并测量一下血压。如果伴有恶心等症状,则提示颈椎可能有问题。心脏病变,如心律失常也可以有头晕、心慌的症状,有心脏病史的人要考虑是否病情发作,并及时到医院就诊。此外,一些缺血性病变也会引起头晕。但如果是坐着或蹲着猛然起立时出现头晕、心慌,则可能是低血糖或低血压引起的,多数为一过性的。
    口干、咽干:可能是室内空气过于干燥造成的,如开空调时间过长,排湿过度,导致室内空气湿度降低,此时卧室内应及时加湿,并缩短开空调的时间,睡前最好关闭空调;如果口干的同时,还伴有明显的苦味,并有两胁胀痛,小便短黄,中医上则考虑为肝胆湿热,可以辨证服用车前草、金钱草、绵茵陈等清热利湿、疏肝利胆的中药,症状会很快改善。
    眼睛看不清:如果早晨起来觉得看不清东西,眼前像有一层雾,还有分泌物,很有可能是结膜炎症,需要根据感染程度用不同的滴眼药。平时要勤洗手,避免随意揉眼,流水洗脸,毛巾、手帕等物品要与他人分开用。如果是活动后出现眼睛看不清,则可能是视神经炎症。傍晚或光线暗时出现视力模糊,并伴有疼痛,则要考虑青光眼的可能。
    两眼浮肿:除高血压外,糖尿病、心脏病等也可引起两眼浮肿。建议睡觉前不要喝太多的水,适当改变睡姿,不宜熬夜、饮酒。观察一段时间后,如果浮肿依然存在,应及时到医院肾内科就诊,做尿液化验,查看红细胞、白细胞和蛋白的情况,排除肾盂肾炎等肾部病变。如检查没有异常,则可在中医师指导下对症用药,并在睡前适度按摩,加速眼周肌肤的血液循环,以减轻症状。
    四肢僵硬:上了年纪的人早晨起床后常会感觉四肢关节僵硬,活动时关节还会响,很可能是骨性关节炎所致。此类患者要多晒太阳,让关节多休息,不要盲目锻炼,尽量减少上下台阶、跑步等使膝关节负重的运动,避免、减少关节软骨的磨损。类风湿性关节炎也会导致晨起时四肢僵硬,但起床后经活动或温暖后症状减轻或消失,要及时到医院治疗,平时要注意关节的保暖,并在睡前揉揉关节,促进血液循环。
    手脚发麻:很多疾病都可导致晨起手脚发麻,如糖尿病、痛风和老年人一过性脑缺血等。如果年纪尚轻就出现这种情况,就要考虑下列可能。如长时间保持不正确的睡姿,建议选择7~9厘米高、软硬适中的枕头,并注意睡姿,多翻身,可避免颈椎局部血管和神经组织受压而导致的手麻。长期伏案工作导致颈椎病,建议到骨科、神经内科就诊,也可通过中医按摩、理疗、针灸、牵引等方法治疗。缺乏维生素B1导致的末梢神经炎也可引起手麻,要补充维生素B1,并及时纠正偏食等不良饮食习惯,多吃杂粮、豆类。
本报记者 郑文韬 见习记者 郭建 特约记者 岳金凤

防暑降温三偏方 美味可口过夏天
    炎炎盛夏,高温暑湿难耐时,不妨试试饮食偏方调理。而在使用食疗偏方时,一定要结合自身体质加以选择。
消暑四豆汤
    材料:赤小豆、绿豆、炒扁豆、黑豆各30克,甘草6克。
    做法:将上述材料洗净、浸泡后,放进锅内,加入清水2000毫升,大火煮沸后,改用小火熬煮2小时,收锅即可。可根据个人口味直接温热食用或是加糖晾凉食用。
    作用:健脾胃,祛暑湿。
    适宜人群:此汤较适合痰湿体质和湿热体质的人食用。一般来说,痰湿体质的人多有肥胖、胸闷、四肢倦重等问题,湿热体质的人常常性情急躁、面垢油光,多有痤疮和粉刺,食用此汤可祛除体内湿气。
    注意事项:绿豆较为寒凉,气短无力、手脚发凉、脾胃虚寒等阳虚或气虚体质的人可将绿豆去掉,用其余的材料熬汤。
香薷粥
    材料:香薷10克、大米100克、白糖(或红糖、冰糖)适量。
    做法:将香薷择净,加清水煎成汁,再加入大米煮粥,快要煮熟时加糖调味即可。每天可吃1~2次,连吃3~5天。
    作用:发汗解表,祛暑化湿,利水消肿。
    适宜人群:适用于夏季外感于寒,内伤暑湿所导致的感冒、水肿、小便不利等情况。
    注意事项:香薷有耗气伤阴的弊端,容易出汗的气虚、阴虚体质者不宜多吃。如果口味偏淡或是血糖偏高,可将糖换成薄荷叶。
莲子百合银耳羹
    材料:莲子l5克,鲜百合30克(或干百合20克),银耳2朵,冰糖适量。
    做法:先将莲子和银耳放在温水中泡发半小时(干百合也需泡发),再将银耳撕成片状、莲子去芯,加入冰糖、百合、清水一起炖煮两小时左右即可。
    作用:清心火,润肺阴,益脾胃。
    适宜人群:此羹尤其适合口干咽痛、皮肤干燥、大便干结等阴虚、气虚体质者食用。
    注意事项:百合虽然可以清热,但会加重湿邪;莲子则有收敛的性质,不利于祛湿。因此,湿热体质的人不宜多吃这种羹。
广西医科大学 吕斌
原文见《家庭保健报》2013年7月4日第5版“验方集锦”
 
中医解读:多梦源自内脏失调
    庄子说过:“真人无梦。”对于一个健康人来讲,应该是一闭眼就是一觉,不会觉得那么累。所以,当我们出现失眠或者多梦的时候,一定要注意到自己已经处于亚健康状态,应该自我调理或者去找医生来调理。
    中医学认为,多梦的根本原因在于机体内在的变化。古书中记载,气血不足、情志损伤、阴血亏虚、痰热内扰肝胆、劳累过度、饮食失节等原因都会导致多梦。不同类型的多梦,往往和相应的脏器失调有关。
梦见寻常事——多是脾胃失调
    比较常见的梦境就是梦到白天发生的事,故事情节也没什么离奇,很正常,就是那些琐事。这说明这些人没有处于深度睡眠状态,意识层面还在活动。中医讲“脾主意”,做这种梦的人多是脾胃功能不好。大家都知道,我们睡着了以后,大脑的某些区域是休息的,也就是中医讲的魂休息了,但是魄还在工作。这时候你的胃肠还在蠕动,还在消化、吸收。很多人这方面的功能比较差,也就是说光靠魄的工作不足以完成这个任务,所以还要调动本应该休息的魂帮助它工作,这样就让自己产生了一系列的梦境。梦里的事历历在目,全能回忆起来,这种人睡觉时还有一个表现,就是会流口水,这也是脾胃功能不好的一个表现。
    应对方法:针对这种消化不良导致的多梦,我们应该帮助他提高自己的消化和吸收功能,脾胃功能好了,多梦的症状自然会逐渐消失。例如平时可以多吃一些健脾的食物,如大枣、山药等,还可多按摩足三里穴。
总做怪梦——和肝脏功能有关
    老做梦,而且老做一些离奇的梦,这种梦跟自己的生活没有关系,梦到的事情连自己都觉得莫名其妙,这种梦我们管它叫做“神游物外,魂不附体”,跟肝脏的功能有关系。人睡着了应该是“肝藏血,血摄魂”,魂在里面好好休息,而这些人是收不住血,也藏不住魂。
    应对方法:这种情况我们一般用一些滋补肝血的方法,帮助他收摄魂魄,安心睡。中医有一个比较著名的方子,叫“酸枣仁汤”,现在药店也有一些此类的中成药。另外,还有一味药,就是我们经常用的茯苓,茯苓有安神的作用。
做噩梦——往往和肾有关
    经常做噩梦,梦见自己从高楼上摔下来,或者被人追杀,或者梦到一些血腥的场面,或者是被狗咬、被蛇咬,还有老梦见一些死去的人,或者梦到自己掉到一个肮脏的地方。这种情况中医认为是肾的问题,肾是人体主惊、恐的,如果人的肾气或是肾精受到伤害的话,往往会做一些比较惊恐的梦。一般做这些梦的人都有过受惊吓的经历,或者是家庭、亲人产生了一些变故。
    应对方法:对于这些人,要帮助他们祛除体内刺激自己的阴寒,比如说淤血和寒痰,有这些物质基础在,就会产生邪气,导致人在睡着的时候做噩梦。一般用热性的药物祛除这些寒痰和淤血,这需要医生辨证治疗。
本报综合报道
原文见《家庭保健报》2013年7月11日第7版“中医保健”
 
拍打5部位 可防夏季高温病

    酷暑盛夏,高温难耐,热量蓄积在体内,易引起全身发热、头晕、口渴、恶心等中暑症状,严重的还会出现晕厥。闲暇时间,不妨多拍打自己的腘窝以及肘窝等5个部位,及时预防高温病。
    腘窝 
    方法:取坐位或俯卧位,自己或请家人用两手虚掌着力,连续不断地拍打两侧腘窝处。如用于一般保健可反复拍打100~200次;用于预防中暑,次数宜多;用于缓解腘窝痉挛疼痛以及消除身心疲劳等,可反复拍打数百次。
    作用:腘窝内充满脂肪,有重要的血管、神经通过,经常拍打腘窝有行气活血、散淤祛毒、舒筋通络、缓解痉挛的功效。
    肘窝 
    方法:取坐位或仰卧位,一侧上肢伸直,肘窝向上,用另外一只手虚掌着力,两侧交替拍打各100~200次。如果是家人帮助拍打,可两侧同时进行。如用于预防中暑,必须多拍。
    作用:肘窝深部充满疏松结缔组织,并有血管、神经干通过,拍打肘窝有行气活血、散淤祛毒的功效。
     腋窝 
    方法:左手上举,手掌向上,用右手手掌拍打左腋下;再上举右手,用左手手掌拍打右腋下,每次拍打30~50次,反复操作5遍。
    作用:腋窝是腋窝动脉、静脉、臂丛神经、腋淋巴结群组织的集合处,拍打腋窝有宽胸宁神、清热解暑等功效。
    肚脐窝 
    方法:取坐位或仰卧位,用左右手虚掌着力,以前臂发力,连续不断地拍打肚脐窝100~200次。操作时,腕关节固定或微动,以肘关节的屈伸活动为中心,操作者可在腹式深吸气后进行,拍打之力由轻而重,身体健康者还可适当增加拍打次数和力量。
    作用:经常拍打肚脐窝具有安神宁心、调和气血、疏肝利胆、益肺固肾、通利三焦、调畅经络的功效。
    腰骶窝 
    方法:取屈膝坐位,上身略前俯,用左右手虚掌着力,纵向或横向连续拍打腰骶部100~200次,反复3~5遍。尤其是骶骨两侧,用力可稍重。
    作用:此法具有通调气血、促进循环、疏松筋肉、清热消暑、消除疲劳等功效。
值得注意的是,孕妇以及月经期女性禁用此法,儿童慎用。
饶先华
原文见《家庭保健报》2013年7月18日第5版“验方集锦”
 
中医为您解析寒性体质

    中医讲究辨证施治,无论是治病还是保健,都要先弄清病人的体质。中医大夫在遣方用药的时候常常会考虑患者的体质因素,也有很多人常常会问医生:我是属于什么体质呢?今天,我们就为您详细介绍一下什么是寒性体质。
如何判断寒性体质
    只要有“形寒、肢冷、背凉”的情况,那么肯定是一个寒性体质的人。
    形寒:从外表看过去,寒性体质的人总是比别人穿得厚一些,才到深秋季节,就已经是里三层外三层的穿着。已经春暖花开即将入夏了,还穿着长裤。这些都是“形寒”的表现。
    肢冷:就是四肢发凉。寒性体质的人冬天和朋友一握手,准会把对方吓一跳。不仅仅是手,这个人的脚也好似永远捂不热,睡了一晚上,到早上起来时脚还是冰凉冰凉的,这就是“肢冷”。
    背凉:就是总感觉后背直冒凉气,在空调冷气徐徐放送的房间,寒性体质的人总是第一个喊冷的人,这就是“背凉”的表现。
容易罹患的病症
    消化病:因为寒性体质的人特别怕冷,所以容易患上消化系统疾病,如慢性胃炎、慢性肠炎、慢性胆囊炎、慢性胆结石等。
    关节病:如慢性关节炎、颈椎骨质增生、腰椎骨质增生、类风湿性关节炎等。
    免疫功能下降:寒性体质的人容易有免疫功能下降的情况,如果寒风袭来,温度骤降,他(她)肯定是第一个打喷嚏的人,容易感冒。
夏季驱寒正当时
    在四季中阳气最旺的夏季,进行温阳祛寒的治疗,能明显增强人体的抗病能力,调节人体的阴阳平衡,达到降低发病率和减缓症状的目的。
    冬病夏治不仅仅适用于一些归于阳虚证、寒证之类的呼吸系统疾病,比如慢性支气管炎、鼻炎、支气管哮喘、反复感冒、空调病、小儿反复呼吸道感染等,一些关节疾病,比如颈椎病、腰椎间盘突出症、肩周炎、风湿性关节炎、类风湿性关节炎等,以及胃肠道疾病,如慢性胃炎、慢性结肠炎、慢性腹痛腹泻等也都适用。
    而冬病夏治的方法有很多,如针刺、艾灸、理疗、按摩、穴位敷贴以及内服温养阳气的中药和食物等。
四个中医妙招助驱寒
    红糖姜汤:红糖具有养血、活血的作用,加到姜汤里,可改善体表循环,治疗伤风感冒。需要注意的是,生姜红糖水只适用于风寒感冒或淋雨后胃寒,不能用于暑热感冒或风热感冒。
    运动:本就体质虚寒,夏天又总喜欢呆在空调房里,这样会让陈寒难去,又增新寒。正确的做法是让自己的身体适应外界的变化。最好在春末就锻炼自己的耐热性,适度进行桑拿、高温瑜伽、户外骑自行车、打羽毛球等都不错。
    艾灸:三伏贴是冬病夏治的好方法。最好在入伏的第一天开始用三伏贴治疗,因为三伏天人体阳气最盛,毛孔张开,有利于药物吸收。如错过第一天也没关系,在伏天贴效果都会比较好。用艾灸来代替三伏贴,每次灸30分钟,也可以达到类似的效果。
    盐包:食盐、生姜、葱白、艾叶都有辛温驱寒、防止邪气深入身体的作用,合在一起炒热后药性更容易发挥。用加热后的盐包按摩身体,可起到使身体发汗、驱除体内寒气、提高机体抵抗力的作用。重点按摩背部,效果会更好。
本报综合报道
原文见《家庭保健报》2013年7月18日第7版“中医保健”
 
桂圆配菊花茶巧治便秘

  桂圆属热性食物,不宜多吃,如大量食用,容易引起上火。而吃桂圆时来杯菊花茶,就不用担心上火了。
桂圆适合年老体弱、产后体虚、气血不足、体虚怕冷以及各种贫血患者用于滋养进补。对于气血虚弱者,有治疗贫血的作用;对于心慌、失眠者,有宁心安神的功效。
  另外,习惯性便秘患者,可将桂圆与当归、核桃仁、芝麻等一起煮食,既可补气益肾,又可润燥健脑,眼屎多的人,还可加入枸杞子、白菊花一起煮食,补肾生精,养肝明目。
原文见《家庭保健报》2013年7月25日第3版“健康焦点”
 
您会正确使用小区里的健身器材吗?专家提醒:当防健身不成反伤身——
盘点小区健身器材操作禁忌

支持专家:
李艳鸣 广西南宁市人民医院主任医师
本报记者 边嘉铭

    近年来,小区健身器开始普及,并迅速得到大家的喜爱,健身器材种类很多,很多人都不知道该怎么练,广西体育局前不久曾做了一个调查,发现竟有80%的人是靠模仿别人的架势去锻炼的,有些人就直接按照自己的想法去练习。健身器材都有各自的功能,如果使用不恰当,不但器材的锻炼价值无法体现,还很有可能健身不成反伤身。
为此,本报记者走访了当地多个小区的健身场所,了解中老年人在使用健身器材时的一些疑惑与误区,并请相关专家给出了针对性的建议。
1.扭腰器
    功能:可让腰部、背部肌肉放松。
    禁忌:旋转幅度莫超过180°。
    中老年人在练习扭腰器时,要注意控制扭动的幅度,速度要慢,动作要轻柔,否则有拉伤腰肌的危险。医生建议扭动的幅度不要超过180°,频率以控制在3~4秒完成一次为宜。
2.漫步机
    功能:主要用于锻炼腿、腰、腹部肌肉及心肺功能。
    禁忌:切忌摆动幅度过大。 
    漫步机是最受欢迎的健身器材之一,因为很多人认为它容易玩、不怎么费力、甩来甩去很过瘾。但是,老年人肌肉老化,柔韧性差,活动幅度会受到限制,一旦双腿摆动的幅度过大、速度过快,就容易拉伤脊柱附近的肌肉,或导致关节磨损加重。有的老人喜欢双腿一起晃悠,这是很危险的,容易重心不稳,一旦失手摔下,首先受伤的就是后脑。老年人操作漫步机时,最适宜的摆动幅度为45°左右,最佳频率为3~4秒/次。
3.上肢牵引器
    功能:主要用于锻炼上肢和肩背部肌肉,缓解肩周炎和腰椎间盘突出。
    禁忌:上肢力量不足者不能做。
    有些老年人身体没有那么柔软,不适合玩扭动幅度太大的健身器械,而上肢牵引器的缓慢牵拉动作能让肩周肌肉得到放松,作为一种辅助治疗手段,对中老年人常见的肩周炎很有帮助,还可以起到预防椎间盘突出的作用。但建议那些手力不够的老年人最好不要进行这项运动。要测试自己的手力如何,可以把能否做引体向上作为标准,如果连一个引体向上都无法完成,最好还是选择别的拉伸运动。
4.蹬腿器
    功能:主要用来锻炼腰部和下肢的力量。
    禁忌:有关节疾病者不宜使用蹬腿器。
    有的老人平时常有膝关节痛、上下楼梯觉得腿脚无力等症状,以为用蹬腿器锻炼一下,就能增强腿部力量。然而,有以上症状的老人很可能患有髋骨软化症,本来髋关节的负重功能就不好,再用运动强度较大的蹬腿器,很容易损伤伸膝肌群,反而加重原有症状。
5.健骑机
    功能:增强心肺功能,提高上肢、腰部、腹部、腿部、背部肌肉力量和四肢协调能力,对四肢及腰背酸痛等有康复作用。
    禁忌:腰椎间盘突出者别碰健骑机。
    这项运动很适合那些经常伏案、颈肌和腰肌都有劳损的人。但如果病情已发展到椎间盘突出的话,千万不要使用这类器械,因为脊柱绝对经不起健骑机一拉一扯的“折腾”。
6.划船器
    功能:主要用来锻炼手臂力量、背阔肌和动作协调能力,缓解腰背酸痛。
    禁忌:动作间不要出现停顿。
    划船器能让脊背在体前屈和体后伸的过程中最大范围地活动,同时有效增强脊柱各个关节的弹性和韧性,缓解腰背酸痛。但在练习时要注意动作的连贯性,每一个蹬伸动作间不要出现停顿,而且动作一定要到位,否则相关的肌肉无法得到充分锻炼。

指导:
操作健身器材时的原则
    老年人在操作健身器械时,要牢记一个“度”字,不管什么项目的锻炼,只要自己觉得有些气喘吁吁,或是面红耳赤,就要赶紧停下来,不能过分强求。凡事要循序渐进,锻炼也是如此,不管是漫步机、蹬腿器,还是牵引器、扭腰器,一开始都要慢慢上手,逐步加大运动量,不能贪多求快。老年人健身最好选在下午4时~5时,这段时间内机体的状态最佳,灵敏度较高,而且锻炼后精神振奋,能促进胃肠功能,有利于晚餐的消化和吸收。健身前要热身5~l0分钟,先活动一下关节,或者慢跑,并且注意检查一下器械有没有损坏,以免发生意外。年纪较大的老年人锻炼时最好有家人陪伴,或和其他锻炼者结伴运动,互相照应。
提示:
健身器材存在的不足与隐患
    在肯定健身器材有利于身体锻炼的好处的同时,也有一些老年朋友指出了不足之处。
    无人检修与维护 67岁的丁老伯指出:“小区内的健身器材,为什么没有标明安装日期和使用年限、保修期?如果发生事故,该由谁负责?户外健身器的使用年限一般在4~6年之间,如果自己所在小区的健身乐园建成时间较久,有关部门是否应该定期检查一下各个器材能否正常运转?”
    运动安全性不足 于大婶则表示:“目前很多小区的健身器材大多安装在水泥地面上,材质以金属为主,老年人骨质较为疏松,健身时如果摔倒或撞到器械上,后果将不堪设想。”
原文见《家庭保健报》2013年7月30日第1版
 
特别策划:如何度“苦夏”·饮食

每天饭后喝杯奶,菜中加些老豆腐,多喝橙汁吃水果
把酷暑中丢失的营养“吃回来”

     时下虽已是节气上的立秋,但各地还处于一如既往的“烧烤模式”。每天大量的出汗,随汗液流失的不只是水分,还会随之流失钙、钾等元素。因为天气炎热,中医认为此季节还应补肾阳。本期,我们将为您的暑天饮食保健做以下指导,让您把从酷暑中丢失的营养“吃回来”。


补点西洋参助生阳气
    天气炎热,人的气血由内向外走,外面的气血越来越旺盛,而里面的阳气就相对不足了,这时候要用点西洋参可补充你的阳气。
    天热,出汗特别多的时候会觉得心慌气短,因为汗液出去的同时,阳气扩散了。中医会建议你吃点生脉饮(人参、麦冬、五味子),这是唐代中医大家孙思邈创造的方剂,是治疗暑热非常有益的方子。人参补中气,五味子收心气,麦冬清肺气,起到了清肺气、收敛心气的作用。


及时补钾不瞌睡
    暑天饮茶不仅能解渴而且能消除疲乏。因为人体容易缺钾,缺钾会使人感到倦怠疲乏,而茶叶中刚好含有丰富的钾。人体缺钾原因有三:一是人体大量出汗,汗液中除了水分和钠以外,还含有一定量的钾离子;二是天热人们食欲减退,从食物中摄取的钾离子相应减少,这样会造成钾的摄入不足;其三,天气炎热,人体消耗能量增多,而能量代谢需要钾的参与。
    钾在人体内的主要作用是维持酸碱平衡,参与能量代谢以及维持神经肌肉的正常功能。当体内缺钾时,会造成全身无力、疲乏、心跳减弱、头昏眼花,严重缺钾还会导致呼吸肌麻痹死亡。此外,低钾会使胃肠蠕动减慢,导致肠麻痹,加重厌食,出现恶心、呕吐、腹胀等症状。临床医学资料还证明,中暑者均有血钾降低现象。
    防治低钾的关键是补钾,最安全且有效的方法是多吃富含钾的食物。含钾丰富的水果有香蕉、草莓、柑橘、葡萄、柚子、西瓜等,菠菜、山药、毛豆、大葱等蔬菜中含钾也比较丰富,黄豆、绿豆、蚕豆、海带、紫菜、黄鱼、鸡肉、牛奶、玉米面等也含有一定量的钾。主食中加点荞麦、玉米和红薯,这些是含钾较高的,像荞麦面、玉米粥、蒸红薯、豆浆等也是不错的补钾选择。
    各种果汁,特别是橙汁,也含有丰富的钾,而且能补充水分和能量。茶叶,据测定含有1.1%~2.3%的钾,所以茶水是夏季最好的消暑饮品。


天热正确补水3原则
    清晨慎补凉开水
    消瘦、肤白、体质寒凉的人,早晨不适合饮用低于体温的凉开水,可以换做温热的汤、粥。鲜榨果汁不适合早晨空空的肠胃,要配合早餐一起饮用。早晨补水忌盐,煲的浓浓的肉汤、咸咸的馄饨汤都不适合早晨,这只会加重早晨身体的饥渴。
    餐前补水最养胃
    吃饭前还要补水吗?那不是会冲淡胃液影响消化吗?西餐有餐前开胃的步骤,是为进餐做好准备。那么,饭前补水也就有着同样的意义。进固体食物前,先小饮半杯(约100毫升),可以是室温的果汁、酸奶,也可以是温热的冰糖菊花水或淡淡的茶水,或者是一小碗浓浓的开胃汤,都是很好的养胃之法。
    多喝看不见的水
    有的人看上去一天到晚都不喝水,那是因为由食物中摄取的水分已经足够应付所需。食物也含水,比如米饭,其中含水量达到60%,而粥呢,就更是含水丰富了。翻开食物成分表不难看出,蔬菜水果的含水量一般超过70%,即便一天只吃500克果蔬,也能获得300~400毫升水分。加之日常饮食讲究的就是干稀搭配,所以从三餐食物中获得1500~2000毫升的水分并不困难。不如充分利用三餐进食的机会来补水吧,多选果蔬和不咸的汤粥,补水效果都不错。


暑天是补钙黄金季节
    99%的钙存在于人体的骨骼和牙齿中,如果缺钙,尤其是儿童,就会直接影响骨骼与牙齿的健康。夏季,随汗液流失的钙,我们应该从饮食中补回来。人们常吃的豆制品、虾皮、海带、肝脏、芝麻酱等食物中含有丰富的钙,可以经常食用。
饭后一杯奶能补钙
    很多营养专家推荐喝牛奶补钙,牛奶本身钙含量很高,保证每天喝两杯奶,可以帮助补钙。喝奶的时间有讲究,饭后补钙比睡前一杯奶更易吸收。传统概念中,睡前一杯奶既有利于睡眠又可补钙。但营养专家表示,睡前一杯奶并不是最好的补充钙的方式,因为它容易增加患尿道结石的危险。相比较而言,饭后补钙更利于吸收。因为吃完饭菜后,吸收消化了很多酸性的物质,比如氨基酸,这些酸性物质有促进钙吸收的功能。所以我们可以在饭后喝杯牛奶来帮助钙的吸收。
老豆腐钙含量高
    豆制品补钙的作用总是被人们津津乐道,豆腐里有相当大一部分钙是在加工过程中添加进来的。做豆腐时点卤用的卤水或石膏叫做凝固剂,里面含有许多钙离子。豆腐、豆腐皮、豆腐干等豆制品的最终钙含量还与凝固剂的使用量有关,所以“老”豆腐(添加凝固剂较多)的钙含量要多于“嫩”豆腐(添加凝固剂较少)。
    豆腐、豆腐丝、豆腐干等豆制品用含钙凝固剂加工,是钙的良好来源。而豆浆、豆汁、内酯豆腐等含钙量比较低。建议吃豆腐、豆腐干等豆制品补钙,而不是直接吃大豆或喝豆浆。
    需要提醒的是,膳食中食盐量较高或吃高蛋白会增加钙从尿液中的丢失;高脂肪饮食,大量的含磷酸、镁、咖啡因的食物也会影响钙的吸收与排泄;食物中的草酸、植酸也会影响钙的吸收。因此在吃菠菜、茭白、竹笋等含草酸过多的食物时,可以用热水烫过后再吃比较好。
原文见《家庭保健报》2013年8月8日第5版“特别策划”
 
专家提醒:舌苔根本不用刮

  许多超市里出现了一种“舌苔刮除器”,并自称是口臭的克星,引来许多消费者驻足。
  在一家超市里,记者看到:它的外形就像削土豆皮的刮子一样,但前面不是刀片,而是硬塑料。许多品牌牙刷的背面也设有小网格,据称也有刮舌苔的功能。
  北京协和医院口腔科副主任医师袁丁未说,舌苔是舌头正常新陈代谢的产物,不断形成,又不断脱落,所以根本不必刮除。舌体的前2/3遍布舌乳头,其上皮经过与外界摩擦会角化,脱落后与细菌、食物残渣和唾液混杂在一起,形成舌苔。正常情况下,舌苔均匀、薄白而湿润。当身体生病时,舌头会发生相应的变化,特别是舌苔。所以,观察舌苔的变化很重要,一旦刮掉,会影响对疾病的诊断。而且,舌乳头中存在味蕾,若用力不当,会伤及味蕾,造成味觉障碍。
  胡可
原文见《家庭保健报》2013年8月15日第3版“健康焦点”
 
民谚讲:“秋瓜坏肚子”——
脾胃虚寒者立秋后少吃瓜果

    民谚“秋瓜坏肚”,是指立秋以后继续生食大量瓜类水果容易引发胃肠道疾患。夏令大量食瓜虽不至于造成脾胃疾患,却已使肠胃抗病力有所下降,立秋后再大量生食瓜果,势必更助湿邪,损伤脾阳,脾阳不振不能运化水湿,腹泻、下痢、便溏等急慢性胃肠道疾病就随之发生。因此,立秋之后应慎食瓜类水果,脾胃虚寒者尤应禁忌。
少吃凉性瓜果免伤脾胃
    上海华东医院主任医师潘永福特别提醒:立秋过后要谨记“秋瓜坏肚”。秋季以“收”为原则,不论西瓜、香瓜或菜瓜,都不能任意多吃。立秋后如果还大量地生吃瓜果,可能加重湿邪,伤及脾胃。
    立秋后,有时秋老虎来袭,天气可能依旧炎热,人们可通过多吃蔬菜、水果来降暑祛热,还可及时补充维生素和矿物质,起到清火解毒的作用。蔬菜可选择新鲜多汁的,比如黄瓜、冬瓜、西红柿、芹菜等,水果应食用养阴生津之品,比如葡萄、梨、香蕉等。
    立秋后也是适宜人体进补的季节,可选用“防燥不腻”的平补之品,比如南瓜、莲子、桂圆、黑芝麻、红枣、核桃等,少吃葱、姜、蒜、韭、椒等辛味之品。
饮食清淡多酸少辛早喝粥
    立秋过后,昼夜温差加大,人的脾胃容易在冷热刺激中发生不适,祛暑滋阴是关键。中医提倡立秋开始每天早晨喝粥,粥有滋阴健脾的功效。初秋的饮食除了要以清淡为主外,还应多食酸味食物,少食辛辣食物,比如可以选用一些平肝润肺的食物,如百合、藕、土豆、萝卜、木耳、山药、扁豆、枸杞、银耳等。调养脾胃饮食习惯也很重要,吃饭时切忌暴饮暴食,最科学的是每顿饭只吃七分饱,且少吃多餐。尽可能避免不良的饮食习惯,如晚上吃烧烤、喝冰啤等。

相关链接:
看看自己是否脾胃虚寒
   脾胃虚寒是因饮食失调、过食生冷、劳倦过度、久病或忧思伤脾等所致。常因天气变冷、感寒、食冷品而引发疼痛,疼痛时伴有胃部寒凉感,得温症状减轻。常见症状有腹胀、腹痛而喜温喜按,口淡不渴,四肢不温,大便稀溏,或四肢浮肿,小便清长或不利,女性白带清稀而多,舌淡胖嫩,舌苔白润,脉沉迟等。
本报综合报道
原文见《家庭保健报》2013年8月15日第7版“中医保健”
 
致癌食物真的一点都不能吃吗?如何科学认识致癌食物?
鲜有致癌食物 多有致癌吃法


背景新闻:槟榔致癌
    近日,有媒体报道,槟榔属于一级致癌物。而在湖南各地,槟榔是一种非常流行的休闲食品,经常会看到大幅的槟榔广告,小小的槟榔,在当地支撑着一个庞大的产业。世界卫生组织癌症研究中心曾发布的一项调查结果显示,60%的口腔癌可能源于嚼槟榔,并把我国台湾和印度并列为因好吃槟榔引发口腔癌的流行地区。湖南、海南、广东这些槟榔高产地都有口腔癌高发的现象。
    那么,食物本身真的含有致癌物质吗,这些食物真的一点都不能吃吗?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防癌体检中心主任李槐认为:致癌食物中的致癌物质严格来说只是致癌的外部因素,更重要的是,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和饮食习惯,才能真正远离癌症。

食物致癌多是人为造成
    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防癌体检中心主任李槐认为:食物致癌多是人为因素造成的,出现致癌物多是通过以下几种途径:
    食物保存不当发生霉变。过了保质期的食物,容易发霉,产生一级致癌物黄曲霉毒素,它能导致肝癌,这在临床上已经得到证明。粮食储存不当,也会发生霉变。
烹饪食物方法不当。食物的熏制、烧烤、腌制不当,烤焦或者烤煳的食物,都会产生亚硝酸盐。
    农药残留。在农作物的种植过程中,过量使用农药和杀虫剂,如果不能有效降解,超过限量标准,长期食用的话,会增加致癌的风险。
    不适当地使用食品添加剂。法定的食品添加剂,按规定的剂量使用,安全性有保证。如果超剂量、越范围使用,也会有致癌的风险。
哪些食物有可能致癌
    霉变的食物,如米、麦、豆、玉米、花生等食物易受潮霉变,被霉菌污染后会产生强烈的致癌毒素——黄曲霉毒素;还有隔夜变质的剩菜中,会产生亚硝酸盐,在体内会转化为大量致癌的亚硝酸胺。除了这些食物我们一点都不能吃外,其他的像腌制食物:如咸蛋、咸菜等,烧烤食物:如烤牛肉、烤鸭、烤羊肉、烤鹅、烤乳猪、烤羊肉串等,熏制食物:如熏肉、熏肝、熏鱼、熏蛋、熏豆腐干等,油炸食物:如煎炸芋角、油条等,这些食物也都普遍被认定为致癌食物。
致癌食物一点都不能吃吗
    北京林业大学生物科学与技术学院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张柏林教授表示:有些致癌食物的危害并不是我们想象中的那么立竿见影,如果这些食物摄入量不多,在体内积累得少,人体的免疫系统有时间对其进行清除,危害程度一般都很低。
    实际上,腌制、熏烤、酱类食物对人体到底有多大危害,完全跟每个人的食用量及其自身体质相关。虽然没有明确的提法说一周吃几次烧烤食物或腌制食物会对身体有伤害,但是,偶尔吃一次,应该不至于就会引发癌症,但长期喜食就应该慎重考虑了。
哪些“致癌吃法”值得警惕
    如今,很多人喜欢在大排档吃烤串,喝冰镇啤酒,或者吃滚烫的麻辣火锅,喝冰饮,这种温差对食管的伤害非常大。偏硬、过热和过烫、刺激性的食物,都可能诱发食管癌。而且过量饮酒不仅会给肠胃、肝脏等造成代谢负担,还会引发急性胰腺炎,久而久之有患胰腺癌的风险。
    癌症是多种因素造成的,不能简单地归结为一种致癌物,或是期待通过食用某种或某几种食物预防癌症的发生。日常饮食应多样化,营养均衡,戒烟限酒,适当锻炼,保持良好的心态,才不会给癌症备好“铺路石”。
    比较稳妥的饮食方法是保持“中庸之道”:在种类上不要什么都不吃也不要只吃什么,在量上不要过于节制也不要过饱,在口味上不要过于清淡也不要过于油腻。


延伸阅读:
怎样吃烧烤才能减少致癌物
    很多人都听说过吃烧烤致癌,其实,烧烤是人类最为古老的烹调、饮食方式,人类文明的发端就是从烧烤食物开始的。河南工业大学食品质量与安全系主任谢岩黎博士认为:只要原料质量有保障,并且烧烤方法得当,自助烧烤对人体健康的损害并不像传说中的那么可怕。
    在食物原料的选择上,“新鲜”是烧烤所应坚持的最高法则。同时,在烧烤之前,可用专门的烤肉酱汁浸泡肉和鱼,这样,烤肉酱汁中含有的淀粉、糖等成分,在烧烤时首先吸收炭火的热量,可以保护中间的肉块不会骤然受到高温而致焦煳产生致癌物。
    烧烤时火不要太猛,要慢火烤制,或者在肉食外面用锡纸包裹。由于肉类会在高温下直接燃烧,被分解的脂肪滴于炭火上,生成烟雾是不可避免的,脂肪、蛋白质直接燃烧,会产生苯并芘等致癌物,黏附在食物上,食用后对人体造成危害。所以,小火慢烤,脂肪分解得慢,不至于过多地滴到火上产生很大的烟雾。另外,将食物用锡纸包裹后再烧烤,脂肪滴不出来,产生致癌物的机会就会大大降低。
本报综合报道
原文见《家庭保健报》2013年8月22日第1版
 
防高血压高血脂 多吃些“镁”食
 
    有研究发现,冠心病、高血压、高血脂、心肌梗塞、糖尿病等疾病多在人到中年之后发病,与体内镁含量降低有关。研究者发现,因心肌梗塞而死亡的患者,心脏中镁的含量远低于正常人。镁作为人体必需的微量元素之一,对心脏血管具有重要的保护作用,有“心血管卫士”之称。人体如果缺镁,可导致心动过速、心律不齐及心肌坏死和钙化。
    营养学家推荐的富镁食物是:谷类有荞麦面、小米、玉米、高粱面等;豆类有黄豆、黑豆、蚕豆、豌豆、豇豆、豆腐等;蔬菜及水果有雪里蕻、冬菜、苋菜、芥菜、辣椒干、干蘑菇、冬菇、紫菜、杨桃、桂圆、花生、核桃仁、虾米、芝麻酱等。特别是紫菜含镁最高,每100克含镁460毫克,居诸品之首,被誉为“镁元素的宝库”。
主任医师 李奇
原文见《家庭保健报》2013年8月22日第3版“健康焦点”
 
胃酸过多炒点鸡蛋壳试试

    今年41岁的黄女士打来电话说,自己多年来有胃酸过多的毛病。一开始,她的主要症状是烧心,胃里面火辣辣的,仿佛有很多杂七杂八的东西胡乱摆放在里面。再后来,她开始反酸水,同时吃不下去饭,大便也不规律。她到医院寻求治疗,被告知需要进行胃镜检查。黄女士因此特别想寻求方便实用的解决办法。
    对此,专家表示,胃酸过多很多时候只是一个“症状”,引起它的原因可谓多种多样,因此有这种症状的人最好还是接受全面检查,以免造成误诊。如果排除了十分严重的器质性病变,患者可以通过以下方法来抑酸养胃,如将鸡蛋壳洗净打碎后放入铁锅中用文火炒黄,注意绝对不能炒焦,然后研末,研得越细越好,最后将其用白开水送服,每日2~3次,每次3~5克,见效后逐渐降低用量。
    专家解释,鸡蛋壳的主要成分是碳酸钙,有很明确的抑酸作用,进入人体胃部会覆盖在溃疡、炎症的表面,从而有效地保护胃黏膜。另外,蛋壳的内膜对溃疡性疾病有很好的治疗作用,曾经被从前的中医称为“凤凰衣”,专做治疗胃病药方里的药引,因此能起到辅助蛋壳保护胃黏膜的作用。
    专家提醒,这个食疗小方子如果在使用2周后不见效果,患者一定要到医院接受进一步的检查和治疗。毕竟,包括恶性肿瘤在内的重大疾病都能引起胃酸过多,人们必须警惕。
著名中医养生专家 田栓磊
原文见《家庭保健报》2013年8月27日第7版“中医保健”
 
 
 
 
 
 
 
 
 
 

路过

鸡蛋
1

鲜花

握手

雷人

刚表态过的朋友 (1 人)

发表评论 评论 (2 个评论)

回复 细柳营 2013-8-30 16:37
内容太丰富了,没法认真看。张口笑老师建议您不要将这些文章都连在一起,可以分开发,更便于朋友们各取所需的欣赏、学习。个见,请不要介意。
回复 张口笑 2013-8-30 16:46
细柳营: 内容太丰富了,没法认真看。张口笑老师建议您不要将这些文章都连在一起,可以分开发,更便于朋友们各取所需的欣赏、学习。个见,请不要介意。
建议很好!谢谢!

facelist doodle 涂鸦板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评论 登录 | 注册会员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中国门球网|www.menqiu.com ( 京ICP备11011816号 )

GMT+8, 2024-4-29 05:47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8-2015 Design: Comiis.Com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