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为宣传门球而竭忠尽智
朱家托/文
导读:他年逾六旬,勉学不辍;他视野宽广,笔耕辛勤;他研习经典,热爱门球。他既是一个精力充沛的顽童,也是一位睿智达观的长者。朱家托老师以身示范,为我们演绎着青春的恢弘意气,为我们诠释着生命的不老真谛。青春不是年华,而是心境。生命在于运动,在于感知美好。
2011年已经接近尾声了,一年的日历如一树鲜花,即将飘尽。而花谢花飞之后,枝头就该结出果实了。回顾这即将过去的一年,是我全身心研读门球思考门球的一年。这一年我几乎放弃了教育题材、农村题材、市民题材的写作,在各级报刊上发表了门球题材的文章62篇,出版了一本主要写门球的书《风景》,该书130篇,29万字。在“打门球、写门球”的路上,我艰难跋涉了365天后,感受多多,有一种“不吐不快”的强烈欲望。于是我敲击键盘,“码”出了下面的一些文字。
身入门球 感知门球魅力
走进门球场,拿起球杆击球,这时才能知道什么叫做“门球”。首先成为门球人,然后才谈得上用文字反映门球,刻画门球。我每个星期至少有四个半天的时间活跃在门球场上。与球友们一块打球,在切磋球艺中使自己由必然王国走向自由王国,由外行变为内行,不打不相识,越打越喜爱,这样共同的语言就多了,所谓“内行相逢千句少,外行相遇半句多”。
我在工商银行门球场打门球,认识了丁老。没有人指派,没有人给报酬,丁老心甘情愿打扫场地,自己掏钱买开水,自己把用过的包装盒做成座垫,供球友使用……丁老十几年如一日精心维护门球场,能不令我肃然起敬?岂止一个丁老?石老住在门球协会门球场旁边,主动挑起维护门球场的担子,扫樟树叶子,清理排水沟,乐此不倦。正是有了丁老、石老等志愿者的无私奉献,才使得门球硬件设施常用常新。有感于此,我写了《志愿者是门球场的生动风景》(载《门球周刊》2011年第2期)《管理维护好门球场》(载《门球周刊》2011年29期)等文章。
心入门球 思考门球文化
身子进了门球场,这还只是“门球万里长征”走了第一步。只有“心”也走进门球场,才能说得上真正熟知了门球,理解了门球。古人说,心之官则思也。只有思考,才能品味出门球的真正韵味。
由经典名句“不想当元帅的士兵不是好士兵”,衍生出来的“不想当冠军的门球运动员不是好运动员”,曾是激励门球运动员奋勇夺冠的“理论武器”。无论多少支球队比赛,得冠军者只有一支队。逐鹿球场,力克群雄,门球场上夺得冠军,荣登榜首,当然是十分风光的事。然而,打开门球史,翻看近年来全国大赛记录,能连续几届稳坐冠军宝座的有吗?严峻的现实是“你方唱罢我登台”“风光轮流转”。这是坏事,还是好事?故此我写了《给冠军鼓掌后的思考》(载《门球周刊》2011年第1期)。
在门球场上,我注意到球打不到位,或打了失败球等等,并非完全是基本功差,不少击球员失棒误棒是由于情商差所致。为了引起球友们重视情商的修炼,我写了《不可忽视情商对门球人的影响》(载《门球周刊》2011年22期)。
努力学习 重新认识门球
门球,只有放到文化的氛围中去观照,才能显影出美丽。看似拳头大小的门球,放到文化知识中去,就显影出不同凡响的价值。文化知识是门球的灵魂。
2011年版《门球竞赛规则与裁判法》出版后,我立即逐字逐句认真学习。我还将2011年版与之前的1999年版、2004年版、2009年版比较着阅读,之后,我写出了《队长是门球队的“形象大使”》(载《门球周刊》2011年39期)、《修改门球竞赛规则是时势大战的需要》(载《门球周刊》2011年42期)。
通过重新学习《道德经》、《论语》、《庄子》等等国学经典,联想起门球运动,联想起人生修炼,我写了《让国学智慧导演“心灵体操”》(载《门球周刊》2011年28期)。
直面现状 真心爱护门球
门球场不是“世外桃源”,不是一尘不染的保险箱,一些不良陋习,一些歪风邪气,也会在门球场上表演。
针对门球场上一些球友有怨气、怒气,一些球友被人“说”了几句后,就赌气向后转,要与门球场“拜拜”了……我写就了《相遇门球场是福气》(载《门球周刊》2011年30期)。拙作刊发后,中国门球网论坛就有门球狂人网友发了《推荐两篇好文章》的主题帖(另一篇是戈壁梭梭的《也谈门球与辩证法》),并且转载了全文。中国门球协会官方网论坛上就有Xa76网友发了主题帖评论,并且转发了《相遇门球场是福气》全文。
针对一些球友喜欢唱“主角”,不愿当“配角”;喜欢打“英雄球”,不愿打“配合球”,我写了《当好门球二传手》(载《门球周刊》2011年21期)。这篇文章被中国门球网转帖后,皖城门球爱好者网友2011年6月19日跟帖说:“朱老师把门球的接送球等与排球的二传手联系起来,提倡门球运动员要当好‘二传手’,老师说得多好呀,门球运动是团体行动,队员需要团结协作精神才能取得胜利,不能耍个人英雄主义。”
勤奋为文 讴歌门球风景
爱好写作,是我多年养成的癖好,弃之不忍。有时门球场上的一个细节,引爆起灵感的火花;有时梦中的境况,变成了写作素材;有时刚刚睡在床上,忽然想到一个门球写作角度,就连忙起身,找张纸记录下来,以防记忆遗失;有时为构思一篇文章寝食难安,布局谋篇后,哪怕子夜已过,也要在键盘上敲击不停……
康乐队是我县在门球历史上战功赫赫的球队,教练与队长勤奋敬业默契配合是取胜的重要原因,我为此连续几夜,从选取材料,到布局谋篇,到多次修改,才得以完成《球场盛开姐妹花》(载《门球周刊》2011年25期)。
我县政协的历届主席、副主席都关心、支持门球运动,都先后担任过县门球协会名誉主席、主席、副主席,这种届届相传的浓浓门球情结的确感人。我白天走访有关县政协领导,核对事实,夜晚查阅《太湖县志》、《太湖门球史》,做笔记,几经修改,终于写成了《县政协门球情结的引领作用》(载《门球周刊》2011年43期)。
挑战自我 接受门球洗礼
把门球作为自己的主攻“写作选题”,无疑是“自己给自己出难题,自己将自己的军”。英国唯美主义诗人王尔德说过:“第一个把女人比作花的人是天才,第二个把女人比作花的人是庸才,第三个把女人比作花的人是蠢才。”从门球场上,从自身的体验观察中,提炼出不同的角度,不同的切入点,表达自己新的感受,这是对自我的一种挑战。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这也逼着自己不断学习,提升自己的知识视野。
在新的形势下,门球队伍在一些地方出现了萎缩现象。中国门球协会“黄山论坛”上,已有专家与球友敲了警钟。我从宏观的层面上写出了《让门球场每天都响彻击球声》(载《门球周刊》14期),之后,我又从微观的角度写出了《为门球场的“新面孔”热烈鼓掌》(载《门球周刊》2011年20期)。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挑选好写作角度,至关重要。而这“好角度”又来自打门球的实践,来自细心观察,来自用心思考。譬如,《王濛给我们敲了警钟》(载《门球周刊》2011年33期),我是从赛场获胜者的角度切入,不能骄傲,不能触及道德底线。《人贵有自责之心》(载《门球周刊》2011年40期)是从每一个门球人的角度说“对自己应该要求严格”。《警惕“目的颤抖”》(载《门球周刊》32期),则是从欲速不达不能太急功近利的角度说的。
作者的成长,离不开编辑的培养鼓励。我在致力于门球题材的写作中,深深感念报刊编辑的栽培之恩。以《门球周刊》为例,今年刊发的《认真做好赛事宣传工作》、《《校园门球也是阳光体育运动》、《当好门球二传手》、《孙晋芳给门球人的启示》、《〈风景〉自序》等文章,编辑都加了编者按或编后记。读着编辑热情的鼓励:“朱家托老师从涉足门球开始,在‘情商’‘二传手’‘球场新面孔’‘校园门球’‘赛事宣传’等方面都提出了自己的独特见解,他对门球的贡献是有目共睹的,他向我们传递的不仅仅是门球知识,更是一种不断探索的精神。”的确心潮难平!作者遇上好编辑,真是三生有幸!我有自知之明!我的稚嫩的小文兴许是过眼烟云,转瞬即逝。但是编辑、读者的深情却天长地久。
打打门球,写写门球,如同一部机器不断运转,是不会生锈的;如同一把柴刀,在磨刀石上不断地磨砺,只会变得更加锋利。打打门球,写写门球,能健身健心,能延缓青春,能收获更多快乐,何乐而不为?基于这一点,我将继续黄昏走笔,为门球而歌唱。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