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赵玉书 于 2014-10-1 16:12 编辑
试论“自助意识” “自助意识”是门球战术意识的重要内容之一,它更加强调击球员的思维敏捷和灵活应变能力。我个人习惯把它称为“门球自助餐”。 所谓“门球自助餐”就是在赛场上利用身边的两至三个随机球,由击球员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自调、自找、自造、自打,续击形成攻势,并取得预想效果。其理论依据是:群球蕴势,势在人为,理势成攻,惟攻制胜。。“门球自助餐”基于门球队员坚实的战术意识和强烈的求胜欲望。靠的是触景生情的巧妙构思,打破常规的大胆设想,娴熟老练的细腻操作和得心应手的驾驭本领。成功的“门球自助餐”具有魔幻般的威力,既可用来进一步扩大巩固优势方的主控地位,又可用于扭转乾坤,改变劣势方的被动局面。我们应当深刻认识其战术价值,努力钻研其特点规律,刻苦练就其调控技能,熟练掌握其运用之道。 下面介绍一个实际战例,用以说明“门球自助餐”在赛场取胜中的至关重要作用,题目叫做《巧用“门球自助餐”,最后一杆定胜局》。 山西选手郭 博在一场比赛中,始终落后对方2、3分。当比赛即将结束前不足20秒时,对手出现了一次致命性的失误。场上态势见(附图):⑧号球在四角附近撞击三门前的⑩号球,不慎击空停在了三门后里侧约3米处。郭 博的⑨号球当时位于三角。裁判员呼叫:“9号!”后,郭 博没有立即起杆击球,而是首先观察了一下三门前后的落球部局,然后迅速择决自己的运作方案:第1杆、擦击⑦号球右侧奋力向三门方向挺进,用⑦号球闪带对方的⑩号球双飞出界;第2杆、撞击⑥号球,用⑥号球仔细瞄准侧闪⑧号球(两球距离约6米),使⑧号球向门后方向移动约1•5米;第3杆、自球过三门恰压在四线上;第4杆、擦击⑧号球左侧靠近中柱,又用⑧号球闪带⑥号球双飞出界;第5杆、自球撞柱。 由于他设计精密,操作细腻,杆起杆落,恰到好处,最终竟以1分之差险胜对手。从郭 博最后一杆球的运作过程看:用⑥号球侧闪⑧号球、促使⑧号球向三门后移位、为自己最终实现撞柱创造条件、埋下伏笔,才是可圈可点的精彩之处。如果没有⑧号球搭桥引路,就存在失掉比赛的可能性。恰恰是这一“门球自助餐”的巧妙运用,使比赛画上了完满的句号! “门球自助餐”就是要做到无中生有,平中出奇。在杂乱无章的群球中寻觅可资利用的蛛丝马迹,理出具有战术价值的攻势潜能,把场上每一个球的潜在战术价值发挥到极致。所有这些,在一般人看来纯属预料之外,但用门球人的战术思维去探究,一切又都在情理之中。 “门球自助餐”具有如下四种特性: 一是随机性。俗话说,球无定势。赛场上三个左右的群球大都是随机形成的。竟管我们一直是在有意、定向、定点聚球,实际落点很难精确控制。因此,实战中就只好有几个算几个,遇到什么情况就做什么条件下的自助餐。 二是可塑性。面对两、三个随机球,不同的人(指技术水平、战术意识、心理素质的差距)会立即产生不同的联想,理出不同的调控方案,这说明自助餐的可塑性很强。但有一点必须牢牢把握,那就是要因人、因时、因势、因地制宜,安全稳妥实用,发挥个人特长。数个方案,择其最佳,既要快出攻势,又要出战术价值高、攻击威摄力最大的攻势。 三是时限性。做自助餐不能一个人在那里鼓鼓捣捣没完没了。因为球数固定、规则有法、时间有限,必须快做快出。尤其是场上被动方,能有自助成势的好机会实属千载难逢,机不可失,时不再来。要在规则允许的时限内抓住时机,快出攻势。这样还可为尔后创造更多的自助机遇。 四是风险性。“门球自助餐”的前提条件是要有两、三个随机球。若队员反应不灵敏,操作不娴熟,理不出攻势便成为错位、堆球,为对方攻击提供了有利条件。另外,使用了对方的邻号球必须果断处置不留后患。自助餐本身带有较大的风险性,千万不可花拳绣腿、华而无实或勉强为之,弄巧成拙。 比赛中,掌控了场上绝对优势的一方往往可以最大限度地聚球,加上队员有强烈的自助意识和高超的调控技能,劣势一方只能任其摆布,甘当观众。 门球战术意识的培养和树立,绝非朝夕之功,乃是队员在长期训练、比赛过程中用心体悟、反复推敲、磨炼检验、逐步深化而成就的。特别是“门球自助餐”,只有经过长期琢磨、刻苦练习才能掌握。只有做到触景生情,大胆设想,巧妙构思,娴熟操作,无中生有,出人意料,才能在关键时刻起到一杆定乾坤的作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