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门球网

 找回密码
 注册会员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版主专区我要改网名
查看: 1646|回复: 12

学习转载王鲁西 的文章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2-12-17 08:50:4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丽标 于 2012-12-17 09:20 编辑

                      焦兰贵何许人也(节选之一)
    2006
年全锦赛结束后,便来到石家庄正定焦兰贵的故乡。学习、充电。
   
朋友见面,半句的问候语都没有,直接切题赛况。这就是焦兰贵,直率、简单,以最直白的方式告诉你:朋友,到家了。
   
初次到正定是2005年底,参加完全国冠军杯总决赛,带领全队来体会什么是焦式打法。见面后焦老师让队员们打几杆。看过后说:这不叫打球。一点鼓励的话都没有,不但不给里儿(礼)连面儿(面子)都不给。不过从话里可以看出焦老师的真诚,从他诚心地传授和耐心地教学中,我们对焦老师这十来年对门球的执著、投入和研究所做的巨大付出有了初步的认识。
   
一、他每天1600—1800杆的高强度训练方式在场上重复着各种击球动作。他不是为练球而练,而是通过球的运行轨道,观察球在运行中由于场地的原因会出现哪些情况,球和球撞击后会出现那些异想不到的奇迹。而他在研究这些奇迹的形成原因,是在什么情况下,如何掌握杆、如何出杆、如何发力、在 击球时击自球的哪个部位、自球与它球什么部位撞击才会出现这种奇迹。通过摸索、研究、反复地操作,总结出一套规定的动作,使这些球场上偶然出现的奇特撞击效果变为可控、随时、随心便可打造出来的定型的技巧动作,奇迹变为常规。这就是他十几年来上百万杆次经验积累的焦式技术形成过程。
   
二、为能打出各种角度最佳效果的球,他研究出一种独特的锁定站位法。这种站位法解决了他平时观察到的击球员在做击球动作时,由于视觉产生的误差、由于过一门时放球角度的不同、由于握球杆的肢体部位不同,而产生的力度误差,对这些误差通过锤头后尾部45点和球杆上的6点给以适当的调整,以调整了的点和点形成的线,为运行轨道,双手发力带动球杆运动,槌头是受作用力在轨道的运行中以被动的形式撞击球而完成了撞击效果。
   
二十几年来,我国的门球一直是他球、自球、和槌头中心点为三点一线的击球法,同射击原理一个基点。无论是撞击还是分球都是在三点校正后,双手握杆,将槌头沿着他球和自球中心点的放射线回拉、凭手感直击,以槌头撞击球形成撞击效果。而焦兰贵研究的击球法不存在他球、自球、和槌头三点一线的问题。他的槌头的回拉运行轨道任何时候都是斜向的。这是一套全新的思维理念,是和以前完全不同的另类击球法则。
     
三、逆向思维瞄准法。焦兰贵总结了一套七点瞄法,其精华在于杆上的67点和槌头尾部45点相结合的三角后视瞄准法。他将槌尾的45点左右两侧分为若干点,根据分,擦球薄厚的不同角度,以64点确定方位,以75点进行微调,所达到的效果即轻松又精确。
自球在边线,被撞击的球离边线仅十几公分的情况下,焦兰贵能发力分球使自球延边线前行十几米,打出内旋香蕉球的效果。足球大师们能提踢出的香蕉球在门球场上也能再现。
   

门球秀才为门球

门球秀才为门球
发表于 2012-12-17 09:06:14 | 显示全部楼层
好帖,对练球,站位,门球思维都帮助很大,

点评

感谢关注。  发表于 2012-12-17 09:17
 楼主| 发表于 2012-12-17 09:20:50 | 显示全部楼层

转载王鲁西文章

本帖最后由 丽标 于 2012-12-17 09:22 编辑

                 焦兰贵何许人也(节选之二)

焦兰贵已把球杆练得看成为一根线。记得上学时书中写道,古时候练射箭者,为了练眼力,每天都看铜钱孔,最后将铜钱孔看成车轮一般大,在射靶心时百发百中。把球杆看成一根线可能是同理吧。他把杆上的
67点和槌尾的45点及45点左右两侧若干点连成若干条线,沿着这些线引发的撞击而产生的不同效果,也可说是新技术产品吧。刚才所说的门球上的香蕉球,还有左右两侧擦顶分球、远距离跟进球等,都是他多年来,将一些奇迹球,变为随时可控制、操作出来的定型动作。是门球发展史上的新创举。
   
这两天实地观摩了焦兰贵练球,一个人场上100个球全是他的天下。
1
        一百个球全部在四角,先做24米击球到位、找感觉、熟球性。最后,球全部堆积在一角。
2
        练习轻过一门,每个球都好似醉鬼般晃进一门。百杆过后,我发现门后堆积的球呈心状,
真是功夫不负有心人。
    3
、一门后5米撞击一角的球,从被击球的运行轨道观察地面平整情况,从中调整瞄准误差,百球又返回一角。
4
、利用一角边线外的围墙为栏做擦球练习,薄擦、中擦、厚擦,令我惊叹的是七米以上远距离擦球。一般队员练习擦球是1—2米,远的3—4米难度就够大了,但焦兰贵给我演示了78米以上的擦球,还真是第一次见到有队员把这项例为一项训练科目。
5
、过一门后停13.5米处,百杆过后,在二线靠边处又是一堆球。有几个球 因撞柱改变了方向,焦兰贵将它们一一闪送轻靠在球堆的边球,作闪球密贴的训练。在全部训练过程中,他从来没有因某个球在单处而用脚踢过来或使用槌头拉过来,一律以击球、闪击的方式将球归位。
6
在两米的扇形半径内将球从二线闪回一角,每一杆球的瞄准动作都是全蹲形(这是他规定的标准动作)。起身拿球,在全蹲瞄准一百次,强度之大,不用描述各位心中自会有数。空手做一百个站立、下蹲、腰腿也会有感觉,更不用说除了拿球、放球、瞄准外,还要用双手持棒仔细闪球。
一小时二十分钟六百多杆的第一练习结束,抽只烟,喝口水,说几句话,休息十分钟便又进入第二阶段。
7
、练习擦球,从一角到二角。没有长时间的站位、瞄准、调整,而是快速,轻松出杆。就像国家乒乓球训练基地发球机的出球频率。不是现场实眼看到,真让人难以相信擦球有这样流畅的动作。
8
、十五米撞击球,百球又从二角又返回一角。
   
八百杆的训练指标上午任务完成。
下午三点到球场,练到五点三十分,又进行了六百杆的单项训练。
七点吃完晚饭后,因有灯光又进行了一小时训练。练习进场压线,十个球为一组,最后每个球都像杂技演员般立在边线上。最为精彩的是快速跳球,正面跳、左侧跳、右侧跳,如行云流水,令人眼花缭乱,让我大饱眼福。上、下午一千六百多杆的训练,我看个满眼。晨练还没有包括在内。
   
目睹了焦兰贵过人的训练方式。我觉得焦老师对门球执著地投入、付出和对门球潜心探讨、钻研、摸索,创出了门球的新理论、新理念。焦老师是想把中国门球打造成美国NBA式的,让人们感到是一种享受的运动。他希望将自己对门球所研究的收获和感受与全国球友共享。门球人本就是一家人,焦老师发自内心地说:如果我们的技术水平都提高了,到国际赛场跟外国选手一决高低,为国争光,那才叫真本事呢!”

发表于 2012-12-17 09:42:14 | 显示全部楼层
今年中冠赛场上见识过焦老师的门球水平了

点评

感谢关注支持。  发表于 2012-12-17 10:08
发表于 2012-12-17 09:55:55 | 显示全部楼层
谢谢提供,学习了。

点评

感谢关注支持。  发表于 2012-12-17 10:08
发表于 2012-12-17 09:58:09 | 显示全部楼层
看了很受启发,如果有视频看就更好了。

点评

感谢关注支持。  发表于 2012-12-17 10:09
发表于 2012-12-17 10:38:00 | 显示全部楼层
谢谢丽标老兄转载王鲁西老师《焦兰贵—何许人也》的文章,好!!!虽看过焦老师授课教材,但全面报导焦老师自练情况还是第一次,正如潇湘居士所言,如有视频就更好了。

点评

感谢关注。  发表于 2012-12-17 10:44
发表于 2012-12-17 10:43:58 | 显示全部楼层
开开心心1 发表于 2012-12-17 09:06
好帖,对练球,站位,门球思维都帮助很大,

焦兰贵老师的门球技战术及经典战例解析里,讲了“后视瞄准法”的技术很清楚。
在高校多威杯大赛中焦老师参加双打比赛
多威杯4 002.jpg

点评

感谢。关注。  发表于 2012-12-17 11:17
发表于 2012-12-17 11:03:09 | 显示全部楼层
王鲁西老师的焦兰贵—何许人也的文章写的好!使我们学习了焦老师门球技术知识和他的训练法刻苦钻研的精神境界。谢谢转载。老网站上有焦老师的视频-----“魅力门球”。可参考、欣赏焦老师的讲解技术知识内容。
发表于 2012-12-17 11:14:45 | 显示全部楼层
谢谢罗珊老师提供的信息。难得!
发表于 2012-12-17 11:25:52 | 显示全部楼层
学文习武 发表于 2012-12-17 11:14
谢谢罗珊老师提供的信息。难得!

不客气,{:soso_e189:}我有时还翻看看焦老师的讲课视频,有启发。
发表于 2012-12-17 11:36:25 | 显示全部楼层
感同身受,学就有收获,受益匪浅。谢谢您!

点评

感谢关注支持。  发表于 2012-12-17 16:14
发表于 2012-12-17 18:52:32 | 显示全部楼层
                  谢谢你的报道,学习了。焦兰贵老师是我们门球人学习的榜样。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会员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中国门球网|www.menqiu.com ( 京ICP备11011816号 )

GMT+8, 2025-7-9 07:07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