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帖最后由 丽标 于 2012-12-17 09:20 编辑
焦兰贵—何许人也(节选之一)
2006年全锦赛结束后,便来到石家庄正定—焦兰贵的故乡。学习、充电。
朋友见面,半句“好”的问候语都没有,直接切题赛况。这就是焦兰贵,直率、简单,以最直白的方式告诉你:朋友,到家了。
初次到正定是2005年底,参加完全国冠军杯总决赛,带领全队来体会什么是焦式打法。见面后焦老师让队员们打几杆。看过后说:“这不叫打球”。一点鼓励的话都没有,不但不给里儿(礼)连面儿(面子)都不给。不过从话里可以看出焦老师的真诚,从他诚心地传授和耐心地教学中,我们对焦老师这十来年对门球的执著、投入和研究所做的巨大付出有了初步的认识。
一、他每天1600—1800杆的高强度训练方式在场上重复着各种击球动作。他不是为练球而练,而是通过球的运行轨道,观察球在运行中由于场地的原因会出现哪些情况,球和球撞击后会出现那些异想不到的“奇迹”。而他在研究这些“奇迹”的形成原因,是在什么情况下,如何掌握杆、如何出杆、如何发力、在 击球时击自球的哪个部位、自球与它球什么部位撞击才会出现这种奇迹。通过摸索、研究、反复地操作,总结出一套规定的动作,使这些球场上偶然出现的奇特撞击效果变为可控、随时、随心便可打造出来的定型的技巧动作,奇迹变为常规。这就是他十几年来上百万杆次经验积累的焦式技术形成过程。
二、为能打出各种角度最佳效果的球,他研究出一种独特的“锁定站位法”。这种站位法解决了他平时观察到的击球员在做击球动作时,由于视觉产生的误差、由于过一门时放球角度的不同、由于握球杆的肢体部位不同,而产生的力度误差,对这些误差通过锤头后尾部4、5点和球杆上的6点给以适当的调整,以调整了的点和点形成的线,为运行轨道,双手发力带动球杆运动,槌头是受作用力在轨道的运行中以被动的形式撞击球而完成了撞击效果。
二十几年来,我国的门球一直是他球、自球、和槌头中心点为三点一线的击球法,同射击原理一个基点。无论是撞击还是分球都是在三点校正后,双手握杆,将槌头沿着他球和自球中心点的放射线回拉、凭手感直击,以槌头撞击球形成撞击效果。而焦兰贵研究的击球法不存在他球、自球、和槌头三点一线的问题。他的槌头的回拉运行轨道任何时候都是斜向的。这是一套全新的思维理念,是和以前完全不同的另类击球法则。
三、“逆向思维瞄准法”。焦兰贵总结了一套七点瞄法,其精华在于杆上的6、7点和槌头尾部4、5点相结合的三角后视瞄准法。他将槌尾的4、5点左右两侧分为若干点,根据分,擦球薄厚的不同角度,以6、4点确定方位,以7、5点进行微调,所达到的效果即轻松又精确。
自球在边线,被撞击的球离边线仅十几公分的情况下,焦兰贵能发力分球使自球延边线前行十几米,打出内旋香蕉球的效果。足球大师们能提踢出的香蕉球在门球场上也能再现。
|
-
门球秀才为门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