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析“一门留球 后发制人”战术
在门球赛场上,“一门留球,保存实力,等待战机,突发进攻”几乎是每一场比赛、每一支球队都普遍采用的一种后发制人战术。
所谓“后发制人”,就是在双方斗争中,一方先让一步,待对方暴露出弱点,自己处于有利的主动地位时,再抓住战机发动进攻,一举战胜对方。毛泽东同志在《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中写到:“楚汉成皋之战、新汉昆阳之战、袁曹官渡之战、吴魏赤壁之战、吴蜀彝陵之战、秦晋肥水之战等等有名的大战,都是双方强弱不同,弱者先让一步,后发制人,因而战胜的”。
当然,门球比赛中双方一门留球的数量多与少、时间长与短,不一定能完全反应出两支球队实力的强与弱。更主要的是:双方都将其视为一种重要的战术手段,统观全局,逢时用兵,链动衔接,有机配合。或突发攻击,穷追猛打,巩固扩大战果;或紧急关头,力挽狂澜,扭转被动局面。实践也反复证明:一门留球、后发制人是一种集牵制、震撼、威慑、搅扰于一体的以静制动,以逸代劳,机动灵活,因势应变,突发性强,威力巨大的攻击型战术。
一、一门留球的战术意义、独特作用
一是保存实力,养精蓄锐,审时度势,计划用兵。门球比赛如同两军对垒,何时用兵、用于何处、用兵多少、用哪支兵,一线指挥员必须统观全局,审时度势,当机立断,做出抉择。而在尚未摸清对方战略意图、布防结构、用兵特点的情况下,一轰而上,倾巢出动,乃战场之大忌。比赛中,尤其是从开局逐渐向中局过度的阶段,一门留驻1—2个球,指挥员手中就能掌握己方百分之二十至百分之五十左右的机动兵力。或做预备队,或当突击队,都可以依据场上形势发展,随时投入使用。打仗,实质上是双方调兵遣将之技巧、逢时而动之决心的较量。手中握有的机动兵力、预备队越多,心里就越有底,周旋余地也就越大。
二是引而不发,主动在握,见机行事,后发制人。在300平米的门球赛场上,无安全地段可言。惟有未进场球才可高枕无忧,不会受到任何攻击。一门留球如同箭在弦上,引而不发,可以一门心思寻觅战机攻击对方,无需瞻前顾后,为自身安危担忧,进退自作主张,始终主动在握。这种居高临下、神兵天降的态势,既是己方一线队员的坚强心理后盾,又是对对手一种无形的威慑和震撼。
三是以静制动,预留战场,前沿广阔,纵深绵长。每一个未进场球的背后都意味着场内将有一相当广阔的区域在其直接间接威控之下。从一门后到二线的10余米跑道,处处可做攻击出发点,只有未进场球才有如此广阔的前沿阵地。而利用远射强攻、拔钉夺隘,特别是通过接应球的擦跳奔袭,能够做到左右逢缘,多向出击,长驱直入,纵深无限,矛头所指,覆盖全场。能瞬间变局部优势为全局优势,从而扭转乾坤,改天换地。对己方球来说,一门留球的威控区,正是暂避风险,保存实力,组织协同,酝酿攻势的相对安全之地。
四是以逸代劳,牵制干扰,枕戈待旦,心战施压。门球比赛中,临场指挥员对10个球的位置、作用、企图等要做到随时随地明察秋毫,心中有数。对方有几个球、几号球尚未进场,往往是牵扯指挥员精力、干扰其战术思维的最大问题。实战中不乏因一时疏忽将己方接应球误送虎口或为组织梯次进攻形成密集错位而引狼入室的惨痛教训。所以,一门留驻球枕戈待旦、以逸代劳所能起到的牵制干扰、心理施压作用不可小视。
二、定点接应的常用打法
从开球区右上角击球进场,球通过一门抵达二线边的直线距离为15.5米左右,从一门后算起到二线的距离是11米左右。这一条自球进场必经的路线俗称跑道。(见附图)比赛中,先手球到一门后跑道接应未进场球时,通常使用最多的有三个点(区、位)—— 一门后1米左右的近位接应点;一门后5米左右的中位接应点;一门后10米左右的远位接应点。接应球的具体落点一般应在跑道左侧0.5—1米处。这三个接应点的选择、锁定和使用,是门球人多年实践经验教训的总结,必须因时、因势、因人灵活运用。
下面用图示的方法,探讨在三个接应点上,当主攻球(即未进场球)落点不同时的可擦攻(大致)范围:
(图一)〈A〉 近位接应,主攻球落位居左的可擦攻(大致)范围
(图一)〈B〉 近位接应,主攻球落位居中的可擦攻(大致)范围
(图一)〈C〉 近位接应,主攻球落位居右的可擦攻(大致)范围
(图二)〈A〉 中位接应,主攻球落位居左的可擦攻(大致)范围
(图二)〈B〉 中位接应,主攻球落位居中的可擦攻(大致)范围
(图二)〈C〉 中位接应,主攻球落位居右的可擦攻(大致)范围
(图三)〈A〉 远位接应,主攻球落位居左的可擦攻(大致)范围
(图三)〈B〉 远位接应,主攻球落位居中的可擦攻(大致)范围
(图三)〈C〉 远位接应,主攻球落位居右的可擦攻(大致)范围
通过以上分析不难看出:除近位接应,主攻球落位居右(图一)〈C〉和远位接应,主攻球落位居左(图三)〈A〉,擦攻威慑面较窄外,其余各点几乎都可左右开弓,多方向大纵深出击,基本上能制控场内各重点地域和关键要隘。应当说,一门后的三个常用接应点,都具有非常明显的全方位性,擦攻距离可由几米、10几米到20多米。
从理论上讲,一门后跑道主线左右1米附近的任意位置,都可以做为接应点(实战中接应球落点不够理想的情况时有发生),待杆队员(即未进场球)应因势应变,适时调整在开球区的击入点,控好力度,掌握好自球落点。这是一项需要认真对待并给力苦练的基本功。遗憾的是大多数人对此掉以轻心,不予重视。
三、打好一门留球战术的要点
一门留球的实质是——蓄势待发留战机;稳定军心留希望;以逸代劳留地域;攻防兼备留后路,归根结底留的是“势”。运作全程重点是抓好两个字:留——留几个球,留哪号球;用——何时用,用何处,怎么用。
一是寻觅有利战机,锁定打击重点。临场指挥员要随时观察场上态势,寻觅有利战机。如:对方酝酿组织进攻,聚球造势待发时;为达成某战术目的,对方实施梯次接应,出现密集错位球时;对方有个别球不到位,形成易攻目标,可捕获、可利用时;对手偶有失误,暴露出薄弱环节,让我有机可乘时,或己方的关键球危在旦夕,急需保护、支援和挽救时……等等,凡此事关全局,决定胜负,牵一发而动全身的重要时刻、关键时节,都是发挥一门留驻球独特作用的有利战机。打击的重点目标(对象)要选准,防止因决策失误,避重就轻,劳而无功;为眼前小利,贪图得分,后患无穷;被对手引诱,上当受骗,蒙在鼓中;或因犹豫不决,贻误战机,两手空空。如:对方拟过门,并可继续擦攻向纵深发展,对我构成巨大威胁的守门球;对方箭在弦上,一触即发,随时准备出击的重点球、关键球;对方已进场球中的最大号球(即起后盾、保护作用的球。如红方打①、③、⑨或①、⑤、⑨战术时的⑨号球);对方个别不到位或低级失误形成“跑单帮”,既可做跳板又能当炮弹的孤球……等。总之,那些显性攻击在即,直接威胁最大,连续得分最多,重要接力搭桥,隐性先手王牌,收杆决定胜负的球,都可临机决断,做为重点对象、主要目标,予以猛攻猛打,重创催毁。
二是接应适时得当,主攻机动灵活。比赛重要关头,要发挥好一门留驻球的作用,关键在一“接”和一“攻”这两个字上。先手球应遵照教练员的指令,适时接应,落点得当。通常情况下接应球应以跑道为准,宁左勿右,离跑道主线半米左右为宜。为配合默契、发挥潜能,我个人主张接应球的具体落点,应由一门留驻球的待杆队员自己要“位”——即:依据指令、情况、任务、个人特长,由待杆队员指明落点。当然,这样做有可能被判“多头指挥”。其实,对《09规则》所强调的“一个喇叭,五个哑巴”这种过于绝对化的做法,我个人一直持保留态度。门球比赛是团队之间的对抗,胜败取决于团队的集体智慧、综合实力和临场发挥。赛场上应当允许教练与队员之间的简短交流、互动、互补。难道眼看着教练员偶尔判断有误、明显指挥不当,也不能吭声、不准提醒、还要硬着头皮去执行、去送死吗?!就以“要”位为例:裁判呼叫3号后,教练员只需:“接⑤号!”三个字就向3号队员明确了任务,紧接着向5号队员再说一句:“⑤号要位!”问题就都解决了。待进场的5号队员便立即指明③号球的具体落点……。这样做,既没有“干扰”,更没有“夺权”,难道有什么不妥吗?!因为接应球的落点好坏,是使主攻球能够多向出击,尽量扩大攻击威胁面的重要前提。
做为待进场的主攻队员,首先是要熟悉场地,摸清球路,视接应球的具体落点,适时调整在开球区的击入点,依据战术任务、攻击目标,掌握好力度,务使自球顺利通过一门,并停在最便于实施擦边奔袭的角度、距离上。尤其是利用近位接应点时,防止自球落位过于居左,利用远位接应点时,防止自球落位过于居右。
三是彰显局部优势,巩固扩大战果。门球比赛的轮次特点,决定了在杆球永远是场上“老大”,可任意驰骋,尽兴发挥。挖空心思寻觅战机,绞尽脑汁锁定目标的最终目的,就是要抓住未进场球主动在握的有利战机,在双方搏弈的重要时刻,发挥关键作用。或重创击溃对手,彻底扭转战局;或挽救己方危球,自我获得重生,并通过周祥安排,缜密运作,交替互动,递进衔接,推波助澜,扩势固势,从而使一球一杆、一时一地、一击一闪的局部优势呈几何增长,迅速扩展为全局优势。如此运作,对一门留驻球的击球员来说,确实是技术、战术和心理素质的严峻考验。特别是在限制三杆、留待最后一杆才进场的情况下,临场心态要平和淡定,各项技能要娴熟老练,技术操作要稳准过细,必胜信念要坚定不移。
四、一门留球战术的弊端
一门留球、后发制人战术虽有诸多长处和优势,但从整体对抗的角度考虑,每一方的5个球必竟是一种递进、链接、互动、支撑、承前启后,密不可分的关系。一线兵力过于单薄,在某些特定的时机、场合,就有可能感到捉襟见肘,力不从心,因而顾此失彼,贻误战机。不管怎么说,留多留少都是对整体实力的削弱。
再就是,一门留驻球只要一进场,一般都是“有钢用在刀刃上”,往往能起到一球决胜负,一杆定乾坤的决定性作用。形势十分紧迫,任务相当艰巨,技术要求很高,任何一点稍有闪失,都有可能弄巧成拙,前功尽弃。击球员将承受巨大的心理压力,极有可能造成关键时刻“掉链子”的悲剧。
五、如何应对一门留球战术
一是贴边靠角,立足自保。先期进场的主攻球、据隘球,守门球等,都应尽量贴边靠角隐蔽,立足自保安全,不给对手提供易攻目标。
二是谨防密集,防范突袭。组织攻势时多采用单球接应,擦边奔袭打法。防守时沿边角疏开配置,不使己方球形成密集错位,不引诱对方远射强攻突袭。
三是各球到位,不“帮倒忙”。击闪送位,接应造势,都要及时准确到位,防止出现“当不当,正不正”、“前不着村,后不着店”、“羊拉屎”、“跑单帮”,客观上为对方提供借垫、搭桥、俘虏、炮弹而“帮倒忙”。
四是拆桥断路,打掉接应。要采取多种技战术手段,如擦攻、远射、闪带等,千方百计打掉对方去一门后的接应球。炸毁桥梁,阻断通路,使其只能单兵作战,孤掌难鸣。
五是插花留球,破链施压。根据对方的布局方案,紧跟其后插花留球,破坏其在一门后的显性(直接)链接,同时起到心理施压作用。
以上所述,一家之言,一孔之见,错误之处,在所难免。敬请各位老师、网友批评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