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波的商业历史由来已久。宁波商帮曾是中国十大商帮之一,并且是唯一成功进行近代化转型的地方商业团体。
宁波本土金融业从钱庄起步。宁波钱庄业起步于17世纪初,当时位于江厦的钱行街是宁波钱庄集中之处。太平天国时期,由于贵金属运输被切断,宁波本地钱庄开始出现过账制度,资金收支不必使用现金,而通过钱庄汇转,统一清算。这一改变使宁波传统的钱庄业向现代银行业转变。而宁波商帮中也曾涌现出以秦润卿、虞洽卿为代表的大批金融界著名人士。
清代中期至民国年间,宁波是一座纯商业城市,大小商家遍布全城。该市每个行业都有它自身的标识,而且标识很多,有特点者如下。
声响标识
这多为小商小贩走街串巷时的叫卖、唱卖。热食摊的商贩会大声叫卖:“白糖莲心粥,玫瑰赤豆汤,淡米鬼豇豆沙,五香茶叶蛋,大汤开洋麵结,荷叶卷嵌五香猪头肉。”
卖白果的唱道:“糯米炒白果,隻隻鹅蛋大(宁波方言‘大’读‘驮’)。卖茴香豆的唱:“喷香茴香豆,三个铜板买一包,下白沙吃到吴淞口(乘甬沪间轮船)。”卖泥螺的唱:“龙山大泥螺,隻隻大(音‘驮’),下饭蛮煞婆(‘煞婆’意为够劲)。”咸货店的秤手秤鱼,能边秤边唱出斤两、价格。蛋行数蛋,唱数字讨彩头:“一手来,两手来,连中三元,四季发财,五子登科,六六顺利,七巧生意,八仙过海,九十快得利。”
招牌标识
请名书法家题店名,招牌字镀金色,称金字招牌。有悬“货真价实,童叟无欺”匾,或取名“一言堂”。有书某个大字以显示行业,典当业在外墙写个很大的“当”字,药店门墙写上“道地药材”。尚有别出心裁、以店主姓名谐音作招牌的,如隔年陈酒店,即店主“葛年成”的谐音,招牌上画上缸、鸭、狗各一,即寓示店主“江阿狗”的姓名。
旗帘标识
茶馆挂“茶”字,酱园悬“酱”字,酒楼挂杏黄旗,书“酒”字。亦有在旗上绣绘图像的,如:九龙绸布店描“龙”,凤宝花粉店绣“凤”。连流动剃头担上也要竖一根小旗秆,俗称“独脚旗秆”。
灯具标识
理发店门口装置红黄蓝三色转灯。浴室门口挂大红灯笼。客栈悬长方型玻璃灯,书以“安寓客商”,亦有写“门前一盏灯,远照四方人”等。
实物模型标识
卖蛇药者挂乾蛇,打铁铺挂铁器,银楼店陈列金色的大元宝,烛坊悬挂大蜡烛,鞋店橱窗中的皮鞋大者如皮箱,小者似烟盒。
图像标识
中药店卖虎骨木瓜酒的,则悬挂猛虎图,或置老寿星塑像立于店堂。
畲族食疗法初探
畲族是中国南方的少数民族,主要居住在福建宁德市下辖的几个县(霞浦县、福鼎县等)。
畲族医药学极为发达,其食物疗法更是历史悠久,简便易行,疗效可靠。畲族食物疗法既有用来增强体质,益寿延年的,也有用于治疗急慢性疾病的,且普及率极高,几乎家家户户都会应用,平时食用家禽家畜配用中草药,逢年过节炖鸡煮鸭也加入中草药,故在佘村有“九药不如一补”(一补即食补)的说法。畲族食物疗法有如下特点:
一是强调以脏补脏,认为禽畜的内脏或肌肉与人体相应的内脏或组织有特殊的补益关系,所以治疗四肢关节病痛的药物多配用猪蹄(猪七寸),如用干品榛寄生(山毛榉类桦木科榛)100克配猪蹄一个,红酒适量炖食治关节风湿痛。治头风痛配用猪(羊)脑炖药食用,如用白埔姜鲜根(黄荆)80克煎汤取汁加羊(猪)脑一个,冰糖适量炖服。治疗胃脘痛则加猪肚,如用铁色草(夏枯草)25克,马蹄金(黄疸草)20克,羊仔耳(白毛藤)15克,猪毛草(铺地蜈蚣)10克,棕树根(棕榈)3至5条(约20克)煎汤取药液炖猪肚治胃脘痛。
二是注重冷(寒或凉)热(温)属性,认为体质冷者要配用热性食物,体质热者要用凉性食物,如胃脘冷(寒)痛要用羊肉炖药,热痛要用猪肚或猪五花肉炖药(佘医认为羊肉性热,猪肚、五花肉性平);白糖、冰糖性冷,红糖性热;白酒性冷,红酒(米黄酒、土黄酒)性热;绿豆、萝卜性冷;葱姜蒜性热等。强调选用食物要注意冷热属性,用药注意药性,还要注意季节性,夏天多用冷性,冬天常用热性。
三是用药剂量大。佘医中草药的用量都比较大,如用白关门草根(狭叶铁扫帚)干品150克炖公鸡一只治疗糖尿病,犬尾鸡冠花(青箱)干全草100克炖水鸡(田青蛙)等。
四是强调药物的新鲜度。畲族用药讲究新鲜,最好是现采现用,陈年药物不用。
五是重视药引的作用。佘医认为食疗药引极为重要,可促进药物作用。多用酒类、糖类,也用童尿。认为酒能通血脉,行药势,增疗效,糖能补虚调和,行血化瘀,不作为调味使用;童尿能走血去火(要用10岁以下健康男孩斩首去尾中间的尿,最好是清晨第一次小便)。
六是多用于治疗慢性病。畲族民众认为慢性病、老弱妇婴、尤其孕妇,食物疗法应为首选之法,不仅可改变口感,还有滋补、防治疾病的双重作用;佘医认为食物疗法起到食借药威,药助食性,药物食物相配合,疗效可以提高,且多无毒副作用,可长期服用。
东北“二人转”发展史
二人转起源并流行于中国的东三省,至今已有三百多年的历史。据记载,清道光二年(1822)年,吉林省怀德县八家子老爷庙(普济寺)的庙会上就曾演出过蹦蹦戏(二人转)。早期的二人转没有女演员,女子角色全部由男人装扮。
中共建政后,二人转得以广泛流传。女演员逐渐增多,二人转的演出基本结束了男扮女装的历史。自此,男女开始分腔,演唱讲求科学的发声方法,丰富了音乐伴奏,改进了服饰,充实了舞蹈美术,演员手持道具的种类也有了发展变化。
与旧时相比,二人转的伴奏乐器,增加了扬琴、琵琶等,并兼用武场鼓、锣、钹。演员手持道具又增加了花伞、纱巾、长绸。根据塑造人物的需要,服饰又得到相应的改进。舞台演出运用灯光色彩的变幻,烘托戏剧情境,综合艺术质量不断提高。
二人转的演出形式,有“唱大车店”、“唱秧歌会”、“唱茶社”、“唱屯场”等多种,其中最常见的演出方式是“唱屯场”。每年秋后三大时节、挂锄、冬闲,都有“唱屯场”的,通常按以下顺序表演:
一、“打通”。指秧歌锣鼓的头鼓、二鼓、三鼓,用它们来招引观众。
二、“三场舞”。丑角上场喊“要想卖,头朝外,船家打浆划过来”,以此引旦角上场,两人共舞“三场舞”。
三、“喊诗头”。“三场舞”后,旦角下场,丑角“起霸”,接着“喊诗头”。“诗头”类似戏曲的“自报家门”或“定场诗”,多数“诗头”与正剧无关,只是为了静场。
四、“说口”。旦角上场,与丑角“说口”。“说口”可分为零口、定口和套口。“零口”是演员见景生情,逢场做戏,现编现说的口语;“定口”是与剧情紧密相关的念白,包括交代情节、人物对话;“套口”多为与剧情无关联的民间故事及笑话。
五、“唱小帽”。这是正文前唱的民间小调。
六、“唱正文”。演员用唱、说、做、舞等各种手段来演示剧情。
二人转的名词术词,还有“说口”和“成口”。
说口是二人转形成地方色彩和独特艺术风格的有机组成部分。通常所说的唱、扮、说、舞“四功”中的“说”,指的就是“说口”,甚至认为,“唱丑唱丑,必得说口,不说口不算唱丑。”
上世纪50年代,伴随着二人转艺术的新发展,“说口”已经有所改变,旦角也有了“说口”。成口也叫“整口”、“平口”、“套子口”、“文明口”。这类口多半是一段完整的故事或笑话,独立成章,成套成段,而且还有固定的台词,包括讲故事、说相声、绕口令、对对联、破谜儿、说大实话、说颠倒话等等。
天坛是如何从皇帝祭天之地变成公园的?
北京天坛是中国明、清两朝皇帝祭天之地。天坛占地272万平方米,整个面积比紫禁城(故宫)还大些,有两重垣墙,形成内外坛,主要建筑有祈年殿、皇穹宇、圜丘等。
圜丘建造在南北纵轴上。坛墙南方北圆,象征天圆地方。圜丘坛在南,祈谷坛在北,二坛同在一条南北轴线上,中间有墙相隔。圜丘坛内主要建筑有圜丘坛、皇穹宇等,祈谷坛内主要建筑有祈年殿、皇干殿、祈年门等。
在皇权社会中,天坛是神圣的,但是,从明代起,许多北京人竟然拿它当游乐场了。
据明代沈德符的《万历野获编》记载:“京师唯天坛游人最盛。”每年端午节,这些“游人”在此地举办骑马射柳比赛,不少太监也参与其中。
堂堂皇家祭天之所,怎能如此被践踏呢?因为,天坛内有神乐署,皇帝祭天时负责配乐,平时授徒,相当于皇家音乐学院,就在天坛内办公,为增加收入,他们先在坛内开茶棚,渐次把天坛当游乐场,坐收门票。
明朝初期实行天地合祭,天坛活动不断,如此沿袭了多年,到明嘉靖年间,明世宗“大礼议”,改为四郊分祀,又建了地坛、日坛、月坛,天坛的地位相对下降,祭祀活动也不那么频繁了,后来明世宗在故宫内几乎被宫女勒死,搬到西苑居住,长年不参加祭祀,天坛大祀只派官员替代,管理工作日渐粗疏。
明亡清兴,天坛制度依旧,只要有钱,照样可以进进出出,据《顺天府志》记载道:“挈酒游高粱桥或天坛,坛中有决射者,盖射柳遗意。”当时文坛领袖王士祯还写诗记载了自己在天坛品茶的感受。可见大家习以为常,没觉得有什么不对。
祭坛本是圣洁之地,为何管理如此松懈?因为它是皇帝的财产,和老百姓没什么关系,只要上面管理松懈,谁肯给点蝇头小利,便听任他进去游玩。
作为农耕国家,敬天法祖本是了不得的大事情,在意识深处,大家也觉得它和自己的生活息息相关,换言之,天坛属于公共财产,应该保护好它,可围上墙,大家平时看都不能看,那么,谁还会觉得那里面也有自己的一份呢?
当年八国联军攻入北京城时,部分北京人哄抢皇家财物,甚至主动帮助侵略者,他们平时看上去温和、谦恭,谁也没想到,他们内心的不满已压抑到如此程度。
那么,加强管理会不会解决这个问题呢?
雍正皇帝知道天坛成了游乐场后,曾经震怒,严加惩治,在他的努力下,短期内确实起到明显效果,可他死后不久,天坛再度沦为游乐场,到嘉庆时,神乐署内店铺林立,皇帝不得不再次下诏,要求清理。
加大管理力度,皇帝就要面面俱到,也就没时间去考虑国计民生的大问题了,即使油尽灯枯,也难免人亡政息,清代关于天坛的管理制度非常严格,条文历历在目,对于违反者的惩治也很严厉,可这点小事,居然就管不好。1918年,天坛正式开放为天坛公园,但相关制度并未落实,加上战争等因素,使它反而遭受了前所未有的破坏,直到中共建政,局面才发生改观。
党争导致明朝走向衰弱
明朝是中国历史上一个可以称得上非常强盛和令人自豪的王朝。然而,明代在中期,朝中出现一个最大的弊病,那就是党争。大臣拉帮结派,斗争你死我活,导致国家内部各部门工作不力,贪污腐化,皇帝也因为经常处理此类事务而难以分心治国,国家一步一步走向了衰弱。
明朝的官员制度里发放给官员的俸禄是很少的,如果仅靠工资吃饭,官员们混个温饱不成问题,但如果想要做到高官,出门坐轿,身居豪宅,那是想都别想。所以,少得可怜的俸禄滋生了明代官员的贪腐。
明官想到一种办法,既可以向上爬,也可以增加自己的额外收入。那就是结党。比如刚入朝进翰林院,你就要和提携你的老师搞好关系。俗称拜码头。老师可能会把你引入一个团体,那里的人都是老师门下,也是自己的利益链条,你为老师打工,老师保你前途,大家同进同退,共同进步。
明代朝廷党派由此而生,有很多时候,党派因地区划分,比如经常出现的浙党,湘党,大家都是老乡,所以非常容易拉近关系。也有非常有名的党派是以一个权臣为中心的。这样的党派往往势力巨大,如果滑向不好的方向就会对国家造成巨大的伤害。嘉靖朝代的严党以及天启朝代的阉党就是这一类。可以说,这两党祸国殃民,是明朝历史上非常黑暗的政治代表。比如严党,出现于嘉靖年间,党派的核心就是著名的奸臣,严嵩。
嘉靖原本是一个非常聪慧的皇帝,他工于心计,且天赋异禀,年少即位,很快就熟悉了宫廷斗争当中那一套权衡利弊,摆弄人心的方式。他即位以来,首辅的位置换了又换,从前朝的杨廷和,到帮助他稳固皇位的张骢,再到后来敢于直言的夏言,在无数的斗争当中,他不仅稳固了自己的地位和权力,而且迷上了这种控制人心和斗争的权力游戏,而直到严嵩的出现,嘉靖没有像以前那样完全地把控住他的发展。
严嵩入朝之后,发展自己的势力,并且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包括嘉靖不待见的太监集团,目的只有一个,不断提升地位,直至首辅。
对皇帝,他卑躬屈膝,迎合皇帝沉迷道教仙学的爱好,诱使嘉靖闷在西苑炼丹,而自己却利用党羽的优势,不断抬高自己的口碑,打压夏言。夏言公正刚直,很容易得罪人。最终,他的刚直触怒嘉靖,而严嵩利用早已掌握的锦衣卫暗中诬陷夏言与边将有通,意欲谋反,最终杀掉了夏言。
严嵩从此坐上首辅之位,国家再也没有人能够制衡和约束他了,于是他开始将权力变成私欲,把官员选拔制度表明价码,手下严党其他成员也得到了好处,从此上下串通一气,成为当时最大的贪污机构。
严嵩党羽遍布朝野,这不仅仅对于大明的财政和民生是一种灾难,无数百姓因为要缴纳沉重的赋税而贫苦不看,饥冻抛尸路野,并且国家机关里大臣开始追逐利益,难以专心工作,贪腐成风。
边关也开始不稳,后来的庚戌之变就是如此。蒙古部落俺答率兵抢劫,边关将领仇鸾竟然与外敌签订合约,以钱财换平安,结果俺答绕过大同直取北京,嘉靖召开会议,让严嵩退敌,严嵩表面答应,实际上却无所作为,认为野蛮之兵所求只是财货,结果放任抢劫,百姓流离失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