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笔记类的书籍,至迟在魏晋南北朝时期就有了,但作者的人数不太多,书籍的数量也不太多;内容则多是些神神怪怪的事 。即便写到真实的人和事,也多限于贵族、上流社会,很少涉及平民百姓。
到了唐代,笔记类的作者多了一些,书籍的数量也多了一些,内容也扩大了不少,但总的写作状况并没有根本性的改观。而到了宋代,情况则有了非常大的变化,笔记类的写作有了突破性的进展。为什么会是这样呢?原因当然很多,但最重要的一条,是因为宋代文化普及的程度,比起前代来有了很大的提高。
唐以前,文学被贵族垄断着,整个中国社会,文化普及的程度比较低。隋唐时期,开始采用国家考试的方法来选拔人才(主要是进士科的考试),促使中国社会文化普及的程度有所提高。不过,唐代一般每科录取的进士最多几十人。
而宋代的进士科举考试,则有了重大的改进,每科录取数百人。这样,有宋一代,就有比较多的普普通通的读书人﹐靠着自己的努力,考中进士,进入官场,甚且做到大官。
读书能做官﹐甚至能做大官,做到最大的官,这个现实的诱惑和刺激是很强烈的,它在一定的社会范围内,促使读书作文蔚然成风,促使宋代社会文化普及的程度比起前代来有了很大的提高。读书人大大增加了﹐写书的人自然也就一天天多起来。要求每位作者都成为思想家、学问家、文学家,是不现实的;但写点随笔,把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感记录下来,还不算什么困难事。
加上雕版印刷技术提高﹐宋代的出版业、图书销售业也逐渐发达起来,笔记类书籍的出版和传播都不成问题。当时没有报纸之类的大众传媒,而笔记类书籍相对来说又颇轻松可读,比较适合人们茶馀饭后消遣的需求,因此也不用担心没有读者市场。作者、书籍、读者,三个要素互为因果,良性循环,笔记作者、笔记类书籍在宋代的大量增加,还有什么可奇怪的呢?宋代笔记出现如下特点:
1、作者人数大大增加。许多名人都加入到了笔记写作的队伍里来。例如司马光撰有《涑水纪闻》,欧阳修撰有《归田录》,苏轼撰有《仇池笔记》,陆游撰有《老学庵笔记》等。
2、书的数量也大大增加。据不完全统计,大体完整地保存到现在,或有部分内容保存到现在的笔记类书籍,约有500种之多。如果加上已经失传了的,还不知道有多少。宋代笔记作者和书籍的数量,已经大大超过了魏晋南北朝隋唐等朝代的总和。
3、它们的内容则几乎涉及宋代政治、经济、军事、文化、宗教、哲学、科学技术等方面,无奇不有。
中国古代消防器材五花八门
在中国古代,无论是官吏还是皇帝均注重防范火灾。自公元前2070年夏王朝成立后,历代君主都将防范和治理火灾列为国家管理的重要内容之一,并为此建立了相应的管理体制。
为及时救灾抢险,西汉时期长安府“每街一亭”,共设16个街亭,东汉时期,洛阳城内设有24街亭,类似现在的消防队。唐代京师长安在街上建有“武侯铺”,也是消防队,都配备各色灭火工具。唐代时常用水袋、皮袋、溅筒灭火。
《通典》上曾记载:“敌若纵火焚楼堞,以粗竹长一丈,锼去节,以生薄皮合缝为袋,贮水三四石,将筒置于袋内,急缚如溅筒”,“令壮士三五人撮水口,急蹙之救火”。
到了北宋仁宗时期, 水袋、水囊、唧筒、麻搭已成为最常见的灭火工具。据公亮《武经总要前集》载:“水袋,以马、牛杂畜皮浑脱为袋,贮水三四石,以大竹一丈,去节缚于袋口。若火焚楼棚,则以壮士三五人持袋口,向火蹙水注之”。
按照古籍描述,水囊“如囊,以猪牛胞盛水”,即用猪牛等动物的皮胞当作容器来盛水救火。唧筒即“用长竹下开窍,以絮裹水杆,自窍唧水”,此物不仅用于灭火还时常用于农业灌溉,可谓一物多用。而麻搭为“八尺杆系散麻二斤,醮泥浆皆以蹙火”。
至清朝时,各种灭火工具五花八门,各有所长。
在清光绪时期,北京出现官民联合的消防队伍。此时主要的灭火器也变为了水龙(又称“水铳”、“唧筒”)。和早期简易的水龙相比,此时的水龙已演变成需用人力扛拉的木制抬龙,加上水桶、吊桶、铜锣、行号、火把和油灯、大纛旗和各小旗(大、小旗均用蓝底白字)、梯子(竹制)、警铃、挠钩、刀锯、斧凿、杠索、灯笼、号衣、号帽、防火背心等,就基本组成了清代消防队的全套装备。
清代还通过引进西方先进设备来提高中国的消防水平。光绪十三年(1887年)闰四月初七,杭州织造衙署呈准朝廷,购置了一台洋车式水龙(简称洋龙、腕力龙)。洋车式水龙装有轮盘推动,但灭火时仍然需要用人工腕力摇动出水。清朝后期经过改造升级,可用马达发动出水,又称机龙。水龙的使用需僱夫役50名。
光绪十九年(1893年),杭州府署决定购置水龙两架、洋龙一架,并为此僱用水夫数十名。此时,中国消防队中除去进口水龙、洋龙等大型灭火器材外,云梯、杠索、长钩、短斧、大纛旗、各小旗、灯笼等是一应俱全。
清代诗人吴东发在看过“水龙”表演后,曾为其赋诗一首,其中“数人并力运枢机,呼吸纵送左复右”的描述,生动地展现了水龙的威力。
杨贵妃死因难有定论
杨玉环出生于开元七年,高祖父曾在隋朝担任礼部尚书,父亲也曾担任过蜀州司户,虽然算不上什么大家族,但也远高于普通门户,所以她也算是出身名门的千金小姐。高门世家的教育造就了杨玉环优雅博学的气质谈吐,再加上她本身能歌善舞,而且容貌倾国倾城,很快就在一次宴会上令寿王一见倾心,成为了地位崇高的王妃。
婚后寿王对他非常好,百般宠溺,万般疼爱,杨玉环也是温柔恭顺,夫妻生活非常和睦。可惜,这样的日子却在唐玄宗的欲望下一去不复返了。
开元二十五年,武惠妃去世,这是唐玄宗最为喜爱的妃子,在宫中的地位仅次于皇后。唐玄宗为此难过不已,因为其他的妃嫔根本入不了他的眼。玄宗手下的心腹看见他如此郁郁寡欢,就提出了杨玉环姿容艳丽,可入后宫的建议。
可能是父子俩的审美完全一致,唐玄宗见到儿媳妇杨玉环的第一眼就喜欢上了她。欲望占据头脑的他根本想不到纲常伦理,也不在乎儿子寿王的感受,当即就想将杨玉环收入后宫之中。
虽然主意已定,但唐玄宗毕竟要顾忌皇家的颜面,不能直接将儿媳纳入后宫。他先用为母亲窦太后祈福的名义让杨玉环出家当了女道士。等了五年之后,又重新赐婚给儿子寿王,自己则将杨玉环接进了宫,而且一封就是贵妃之位。
杨玉环进宫之后,唐玄宗对她极尽宠爱,比当年的武惠妃还要有过之而不及,甚至还亲手废了皇后,让杨玉环成为了宫里最尊贵的女子。虽然她没能亲自坐上皇后之位,但宫中地位礼遇俨然已经是中宫之主了。
除了杨玉环自己荣宠不断,她也为家人换来了功名利禄与荣华富贵。远房表兄杨国忠(本名杨钊)更是在唐玄宗的庇护下从一个无恶不作的市井混混,成为了当朝宰相。可以说,那时候的皇室贵族都没有杨家地位尊贵。
公元755年,安禄山以清君侧为名起兵造反,致使玄宗带着杨贵妃与杨国忠等人节节败退,逃亡到了马嵬坡。陈玄礼等禁军虽然忠心护主,却对杨国忠以及杨玉环痛恨不已,威胁玄宗处死两人,否则不愿在对其进行保护。
玄宗十分不忍,百般周旋也未能让陈玄礼等人回心转意,最后只能选择牺牲贵妃,保全自己与李氏江山。曾经万千荣宠,尊贵无比的杨贵妃就这样香消玉殒了。
历史上关于杨玉环的真正死因其实有很多争论,因为她的尸体不知所踪,也没人见过她的坟墓,只能通过各项记载来推断她真正的死因。
宋徽宗花10万贯买一块奇石
10万贯?就为了一块石头?”、“是的,陛下,这块太湖石确实值这个价。”、“可朕的内库一年也才100万贯收入啊!”这番对话发生在北宋徽宗崇宁三年(1104年),当时的主角是宋徽宗赵佶和他的御用石商。这个价格确实令人咋舌,要知道当时一个普通人家一年的生活费也就20-30贯左右。10万贯,足够养活3000多个家庭一年了。
宋徽宗是个典型的“艺术家”,书法造诣极高,创造了“瘦金体”,画工一流,《五色鹦鹉图》《竹雀图》等都是传世佳作。按现在的说法,就是个“艺术圈网红”。
但这位“艺术家皇帝”有个致命的缺点:太爱玩了。据《宋史》记载,他在皇宫里养了几千只各种鸟类,还专门建了个“聚珍园”来收藏奇花异石。光是太湖石,他就收藏了数百块。
说回这块10万贯的太湖石。据《宣和石谱》记载,这块石头高约3丈(近10米),形状奇特,孔洞玲珑,被命名为“玉澜”。确实是难得一见的精品,但10万贯是不是太贵了? 这就要说到当时的政治局势了。
宋徽宗即位时,北宋正面临着严重的财政困境。前几任皇帝的军费开支和赈灾支出,已经让国库几近枯竭。朝中大臣们对皇帝的挥霍自然是颇有微词。
但宋徽宗这次的“任性”却起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 第一,这块天价太湖石立即成为了全城的轰动新闻。商人们纷纷议论:“皇帝出手这么阔绰,看来国库很充裕啊!”这一下,整个汴京城的经济信心立刻就上来了。
第二,太湖石产自江南。皇帝如此重视江南特产,让南方士绅们倍感脸上有光,大大增强了他们对朝廷的认同感。要知道,南方地区的税收可是朝廷的重要经济来源。
第三,也是最巧妙的一点。当时的太湖石生意都掌握在江南大族手中。宋徽宗用高价购石,实际上是在向这些大族展示朝廷的财力,同时也在暗示:“你们要是不老实,这些生意可就没了。”
这一手玩得可谓高明。用现在的话说,这就是一次成功的“公关行为”。花10万贯,换来了全国的经济信心、南方士绅的支持和江南大族的效忠,这笔账,划算! 有意思的是,在此之后,江南地区的税收比往年增加了近两成。光这一项,就把买石头的钱赚回来了。
更妙的是,这块石头还在皇宫里摆着的时候,就已经有人开始传:这是“祥瑞”,是上天赐福的象征。宋徽宗顺水推舟,还特意写了首诗赞美这块石头,进一步强化了这个说法。
《宋史》里有这么一段记载:“是年太湖得巨石,高三丈,玲珑有窍,上以为祥瑞,御制诗赞之。”这就更有意思了。一块石头,不仅解决了经济问题,还成了“政治符号”,简直是一举多得。
在中国古代,统治者花重金购买奇珍异宝的事情并不罕见。比如唐玄宗花重金买一匹马,汉武帝重金求购汗血宝马。但能像宋徽宗这样,把一次购物变成政治智慧的展现,却是少见的。
有趣的是,这块太湖石后来成了金军进攻汴京时的重要目标之一。金兵费了好大劲才把它运回燕京(今北京)。可见,就连“外族”也认可这块石头的价值。
奇闻秘史︱国画大师张大千风流到死,
搞爷孙恋遭太太们“家暴”
国画大师张大千,一幅《仿王希孟千里江山图》,2022年在香港拍卖出3.7亿港元。除了张大千的作品能卖出天价外,另一受人谈论的是他先后娶过4位太太,而他异性“灵魂伴侣”更是无可数算。据称,张大千一生风流,一次“爷孙恋”终把太太们激怒,曾联手将他痛殴。张大千不甘遭“家暴”,一度二次出家。
未婚妻病逝一度出家
张大千的泼彩画享誉国际,他的情史同样为后世津津乐道。
▲张大千是民国时期的国画大师,其作品在现代可拍出过亿天价。
▲张大千的四位太太。
祖籍广东番禺的张大千,1899年生于四川内江一书香门弟,1916年获家中安排,与青梅竹马,大他两岁的表姐谢舜华订婚。1918年初,谢舜华病逝。1919年,仍在愁绪中的张大千在上海松江禅定寺出家,法号“大千”。
三个月后,张大千二兄张善子闻讯赶来,逼他还俗,并娶母亲侄女曾正蓉为妻。
贤惠传统的曾正蓉,读书不多,张大千与她相敬如宾,却缺乏夫妻热情。
至1922年,张大千在内江碰到15岁,活泼美貌好书画的黄凝素,即一见锺情,黄凝素亦不顾父母反对,嫁入张家当二房。
▲张大千是国画大师。
常以二姨太作画中模特儿
张大千当时对黄凝素爱得炽热,常以黄作模特儿绘画仕女图,黄亦是唯一可在张作画时出入书房的人。
黄凝素之后生下八名孩子,日益忙于家事,失去少女时的灵性,令张大千向外寻求情感慰藉。
1927年,张大千到日本统治下的朝鲜交流时,爱上朝鲜族侍女池春红,但遭黄凝素反对未能纳为三姨太。到1934年,张大千看中19岁的北平天桥京韵大鼓艺人杨婉君,杨高挑丰润,一双纤手白如凝脂,令张大千如痴如醉。
▲张大千与15岁朝鲜少女池春红也有一段情。
由于曾正容及黄凝素一心照顾家中众多小孩,张大千终成功把杨婉君娶为三姨太,杨不久改名为杨宛君。
与女儿同学发展“爷孙恋”
当时备受宠爱的杨宛君,便取代了黄凝素,成为张大千书房常客和画中模特儿。黄见张贪生厌久,夫妻间自此常爆冲突。
不过,张大千未因娶得杨宛君而收心养性。1943年,张的女儿张心瑞的同学徐雯波,慕名到张家求见张大千。
44岁的张大千见到14岁的徐雯波,即天雷勾动地火,常以教画为名与徐互动,令黄凝素看出古怪,力加提防二人独处发展“爷孙恋”。
▲徐雯波(左)陪伴张大千作画。
三位太太“以暴制暴”
事已至此,张大千再不掩饰,常常藉故斥责、打骂曾正蓉、黄凝素、杨宛君三位太太,务求娶到徐雯波为止。
黄凝素忍无可忍下决定“以暴制暴”,联合其余两名“姊妹”,在张大千某日从徐雯波身边回家后,三人一拥而上围骂花心的张大千。
性格最刚烈的黄凝素,骂得性起,随手拿起桌上的黄铜镇纸打向张大千,张本能举手挡格遭击中右手背,痛得失声大叫,夺门逃去。
张大千被“家暴”后,气得一夜未归,三位太太急得四出寻找,翌日才在一山洞找到正面壁打坐,声称要二次出家的张大千。三妇几经哀求,最后在黄凝素跪地请罪,张大千才收回成命,愿意回家。
张大千同时把握时机,公开承认与徐雯波关系,徐更已怀孕,乘势把这位女儿的同学娶入门当他的四姨太。
而坚持反对的二姨太黄凝素,唯有提出离婚,拿了张大千一笔巨额赡养费,离开张家。
辑 /2025.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