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隆皇帝的亲生母亲有两个姓氏,一为钮钴禄氏,一为钱氏。前者为满族人,后者为汉族人。这是怎么回事呢?
据清宫档案《雍正朝汉文谕旨彙编》雍正元年(1723年)记载:“雍正元年二月十四日奉上谕:尊太后圣母谕旨:格格钱氏封为熹妃。……”《清世宗宪皇帝实录》雍正元年(1723年)二月十四日记载:“谕礼部:奉皇太后圣母懿旨:格格钮祜禄氏,封为熹妃。……尔部察例具奏。”
“熹妃钱氏”和“熹妃钮祜禄氏”在同一天受封“熹妃”,她们必然是同一个人。按照清宫的规制,册封皇妃不能有重名。
《雍正朝汉文谕旨彙编》和《清世宗宪皇帝实录》互为证据,不可能同时出错,更不可能错误相同。这两条档案是最有力的证据,它所提供的资讯比任何传闻都更具颠覆性,因为它昭示出的是这样的事实:乾隆的亲生母亲姓钱,钱姓起源于中国南方,清朝满族人不可能姓钱,乾隆的母亲是汉族人,乾隆是满汉混血儿。
但是,钱氏在《清世宗宪皇帝实录》中为什么成为了钮祜禄氏呢?其中大有奥妙。
原来,雍正元年二月十四日册封熹妃钱氏的时候,这个时候雍正还没有秘密立储,也就是说,弘历(乾隆)这时候作为普通皇子,其母亲钱氏和其他普通皇子的母亲一样都是可以保留汉姓的。而到了雍正元年八月十七日,雍正正式设立秘密立储制,才指定弘历为皇太子。也就是说,熹妃钱氏变成熹妃钮祜禄氏,正是在雍正秘密立储之时或稍后的事。
为什么要改变熹妃的姓氏呢?唯一合理的解释是:因为皇太子的母亲需要有一个高贵的满族出身,因此必须要将熹妃姓氏篡改为满族贵姓。而钮祜禄氏是满族最高贵的姓氏之一,其先祖巴图鲁额亦都曾跟随努尔哈赤以十三兵甲起家,是奠定清代开国基业的第一功臣。于是熹妃钱氏便拜巴图鲁额亦都之后人、四品典仪凌柱为义父,从而便改汉姓钱氏为满姓钮祜禄氏了。
于是,在乾隆朝修订的《清世宗宪皇帝实录》中,钱氏就成为了钮祜禄氏,清代皇室的《玉牒》中也更详细地表明:“世宗宪皇帝(雍正)第四子高宗纯皇帝(乾隆),于康熙五十年辛卯八月十三日,由孝圣宪皇后钮祜禄氏凌柱之女诞生于雍和宫。”
如果乾隆的母亲钮祜禄氏原本姓钱。那么,钱氏是谁呢?原来,乾隆的母亲(1692—1777年)是浙江嘉兴钱纶光与其妻陈书(1660—1736年)的幼女,是刑部尚书钱陈群(1686-1774年)的妹妹。钱陈群历事康熙、雍正、乾隆三朝,尤得乾隆帝的尊宠,倚为元老,二人之间除君臣之谊,又是文字知己,钱陈群每有诗作进呈,乾隆必亲笔题诗回赠。钱陈群退休后,仍屡次陞迁:加尚书衔、太子太保。乾隆帝常寄自己的诗作请钱陈群和作。钱陈群数次去北京为皇太后和乾隆帝祝寿,并同乾隆帝到塞外围场行猎。钱陈群还陪著乾隆南巡三次,三次随驾到杭州钱王祠陪祭。可见钱陈群与乾隆母子的关係非同寻常,一般亲戚关系是无法做到这一步的。
左宗棠呵斥总兵“滚出去”,无意间造就一书法家
清朝末年,官场腐败,老百姓为了寻得一条活路,纷纷揭竿而起。当时的二品樊燮总兵,也是腐败官员的典型代表,他不仅祸害乡里,而且还为非作歹,老百姓敢怒不敢言。
当时的左宗棠,虽然才能出众,但还是一个小人物,在巡抚门下做小小的师爷。但他刚正不阿的性格,还是深得巡抚的器重,又因为左宗棠的能力非常强,所以巡抚对他也是言听计从。当左宗棠看到樊燮的做法之后,也感到非常气愤,并利用自己师爷的身份进行举报。樊燮很快就被停职反省了。
樊燮来到省城赴抚署请训的时候,两人有了第一次的正面交锋。樊燮先是对著左宗棠拱了拱手,以示敬重,不料左宗棠却将他的行为看成了挑衅,要求樊燮行跪拜大礼。
按照清朝时期的规矩,低一阶的官员见到高一阶的官员,是需要行跪礼的,不过刚刚被撤职的二品大员樊燮,哪里受得了这个欺负。他不仅不跪拜,反而要动手打人,幸亏其他官员上去阻拦,否则后果不堪设想,不过二人你来我往争吵不休,局面也显得非常尴尬,最后左宗棠实在气不过,直接要求对方滚出去。
有了那次不愉快的经历之后,两人暗地里开始较量。本来樊燮还想著过一段就能官复原职,结果被左宗棠接连参了几本之后,彻底没有了希望。尤其是皇帝看到樊燮的种种恶行之后,更是对他深恶痛绝,而左宗棠也凭借刚正不阿的性格,一路走得非常顺遂,做出了很多利国利民的大事。
孤身夺官的樊燮,回到家中之后,也开始反思自己的遭遇,他认为自己之所以在这场争斗当中败下阵来,就是因为自己只是个武官,与那些满腹经纶的文官相比,很难讨到便宜。所以他在之后的时间里面,用搜刮来的钱财聘请名师,并为两个儿子创造很好的学习条件。
为了激励儿子们,樊燮特意将左宗棠骂他的那句话,刻在一块厚重的木板上,放在了儿子读书的学堂里面,让他们时刻牢记这件事情。让大家没有想到的是,在高压的状态之下,樊燮的长子竟然病死在了书桌上,让他感到非常心痛。在接下来的时间当中,樊燮也把希望,放在了次子的身上。
作为樊燮的次子,樊增祥不仅聪明睿智,而且内心也非常强大,他并没有被哥哥的意外去世而变得一蹶不振,反而让他更加努力了,并最终考取了功名。不过此时的樊燮,已经因为年龄太大的原因而去世了,樊增祥从书房取下了那块木牌,然焚烧祭奠父亲,让他在九泉之下可以安息了。
接受父亲的教训,樊增祥一生清廉为官,不仅成为了一位著名书的书法家,而且还曾经官至两江总督。
很少有人知道,他之所以取得了如此不俗的成绩,其实是当初左宗棠骂了他的父亲,才让对方受不了刺激,最终将樊增祥培养成了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才。出现这样的结局,也是左宗棠没有想到的,让人感到非常惊奇。
朱元璋的治国手段有多全?
朱元璋出身草莽,深知贪官污吏强取豪夺之恶,深知草民深受欺凌而投告无门之苦。他想建立一个官吏奉公守法、百姓安居乐业的清平世界。
他在登基前夕,战乱未定时,就任命李善长为律令总裁官,会同杨宪、刘基等二十人负责制定法律。他自己也“每御西楼,召诸臣赐坐,从容讲论律义”,逐条审议,然后颁布执行。洪武六年(1373),他又派刑部尚书详定《大明律》,总计六百零六条,颁布执行。
他是一个以法治国的严厉的君主,王子犯法,与庶民同罪。有一次在战争时期,粮食紧张,朱元璋曾严令禁酒。大将胡大海的儿子犯了酒禁,当斩。都事王恺进言:胡大海正在前线拼杀,可饶了他儿子?朱元璋大怒道:“宁可胡大海反了,不可坏我号令!”说罢,竟自己抽刀把胡大海的儿子杀了。
而那些功臣勋旧则不是这么想的。他们认为,天下是自己流血拚出来的,他们和朱元璋共过生死患难,是同一条战壕的战友,那些法令条文是管束小民的,与他们毫不相干。他们骄恣横暴,为所欲为。史载:洪武三年,“时武臣恃功骄恣,得罪者渐众”;洪武四年,“时诸勋臣所赐公田庄佃,多倚势冒法,凌暴乡里”。洪武六年,朱元璋敕令工部专门铸造了申戒公侯的铁榜,规定公侯人家倚势凌人、夺侵田产财物,和私托门下、隐蔽差徭的,都处斩罪。
但大臣们在树立铁榜之后,仍不收敛。如蓝玉,蓄庄奴数千,鱼肉乡里,侵占东昌民田,御史依法提审,蓝玉竟一顿乱棍把他打走。又令家人贩购云南私盐,阻坏盐法。又如郭英,私养家奴百五十多人,又擅杀男女五人。周德兴(与朱元璋同村)营宅第逾制等等。
面对不守法的功臣,朱元璋只能大开杀戒。朱元璋曾说:“朕收平中国,非猛不可。”——以猛、以严治国,是朱元璋的既定方针,这些人触犯法令,实是罪有应得,根本不存在朱元璋嗜杀或滥杀的问题。
有人认为,朱元璋并非依法治国,而是有精神障碍。他出身卑下,经过艰苦的战斗才得到天下,一旦黄袍加身,巨大的落差使他有恍然若梦之感,唯恐得而复失。他是一种偏执型的人格障碍者,时时犯疑心病,到处安插耳目,遍布特务网,到头来仍然是惴惴不安,心神不宁。
在日益加剧的恐惧感的逼迫下,经历了长期战争岁月的洪武皇帝,本能地倾向于一种较为彻底的解决办法——从肉体上消灭他想象中的潜在对手,这就是他一再地制造冤狱,进行大规模屠杀的根本原因。
朱元璋杀了很多功臣,太子朱标对此不以为然,曾多次劝谏父皇。有一天,朱元璋把一根长满尖刺的荆棘条扔在地上,叫朱标捡起来,朱标左观右看,无处下手。朱元璋笑了,他说:“这根荆棘条不好拿吧?假如我替你将那些尖刺削光磨平,岂不是很好拿了吗?——现在我所杀的,都是将来有可能威胁到你的皇位的人,我把他们除了,是在为你造莫大的福啊!”
可见,他的滥杀功臣,也是在为大明王朝消除隐患,以确保他子孙皇位的安全。。
失去红颜知己,苏轼写下悼亡词
苏轼这个名字,在中国历史上可谓是如雷贯耳、妇孺皆知。苏轼的才华那必须是在古往今来的才子里都数一数二的,“唐宋八大家”里有他,“千古文章四大家”里也有他,他不仅仅是一位诗人、词人、画家、书法家,在各类才艺上造诣出类拔萃,他同时还是一名政治家。
但就是这样一位大大的全才,一生却是不幸的,要么是被贬,要么就在被贬的路上。这也许都是因为他那率真洒脱的性格,不会虚与委蛇、趋炎附势。这大概是大部分文人的通病,也许只有文人保持如此这般内心的纯洁,不与外界同流合污,方能写出流传千古的佳作。
苏轼这一生又是非常幸运的,一生有三个女人相伴。一个是王弗,是苏轼的贤内助,看人很准,经常帮苏轼出谋划策;一个是王润之,绝对是贤妻良母,对苏轼关心备至、照顾得无微不至,特别是苏轼在这期间基本处于流放状态,她还能一如既往;一个是王朝云,是苏轼的红颜知己,更是苏轼在情感上面的知音,丰富了苏轼的情感生活。
他的原配妻子王弗死后十个年头,苏轼从未断过些许的思念,以至于有一个夜晚做梦梦见了自己的妻子,眼泪湿了枕巾“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
苏轼到了晚年,陪伴了自己大半生的王朝云也从自己身边离去,苏轼更是无比痛心。失去了这个红颜知己,最终留下了自己一个,再也无法真实诉说心中的情感。
朝云去世后,苏轼写下这首悼亡词《雨中花慢》:
嫩脸修蛾,因甚化作行云,却返巫阳。但有寒灯孤枕,皓月空床。长记当初,乍谐云雨,便学鸾凰。又岂料、正三春桃李,一夜风霜。丹青易画,无言无笑,看了漫结愁肠。襟袖上,犹存残黛,渐减余香。一自醉中忘了,奈何酒后思量。算应负你,枕前珠泪,万点千行。
这首词明明是苏轼为了悼亡朝云所写的悼亡词,为什么会被称为词中最污呢?原因如下:第一,从语言上,全词辞藻华丽,充满了浓厚的胭脂气味。如“嫩脸”、“修蛾”、“丹青”、“愁肠”、“残黛”、“珠泪”,将朝云在自己记忆中的形象刻画得惟妙惟肖。
因为朝云早年本就是当地有名的歌姬出生,因此苏轼这样地刻画更加突出了对朝云的深切思念,毫无加工痕迹,或者说不愿虚构,对极其亲近的人才会这样。
第二,从内容上,全词描写暧昧,回忆深刻。“行云”、“巫阳”、“云雨”、“鸾凰”化用了宋玉《高唐赋序》:“妾在巫山之阳,高丘之阻。旦为朝云,暮为行雨,朝朝暮暮,阳台之下。”中的典故,描写了令自己深刻暧昧的事情,句句香艳非常污。
第三,从结构上,全词犹如一篇短小精悍的言情小说。由痛失朝云的惋惜,到深深地追忆以往幸福的画面,最后从记忆里走出来,回来了现实,发现自己已经因思念朝云而“枕前珠泪,万点千行”。
小说通过自己对回忆的描写,再现了一幅词中香艳图,确实牛,不愧出自全才苏轼之手。
(辑/024年12月1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