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贫的关露靠自学完成中学课程,20岁时离家到上海,认识了后来加入共产党的中国同盟会会员刘道衡,获提供学费到上海法科大学法律系学习,后来又进入南京中央大学。在此期间,她开始迷恋新诗,并尝试写作,1930年初在南京《幼稚周刊》,发表了第一篇小说。不过 ,在1931年,关露被查出没有中学毕业文凭遭开除,因此回到上海。
翌年,25岁的关露加入中国共产党,她接触工厂女工,教她们读书识字,并入了左翼作家联盟。关露活跃于文坛,1934年出版诗集《太平洋上的歌声》,名声大噪,被盛赞为“现在中国有数的前进女诗人”。她还做过隆鼻手术,参演左翼剧联的话剧当演员。1937年,她应邀写了电影《十字街头》主题曲《春天里》,脍炙人口传遍大街小巷。她与潘柳黛、张爱玲、苏青,并称为“民国四大才女”。
1937年八一三事变后,上海的进步文人纷纷撤离上海,但关露则根据中共党组织的安排留在上海。1939年深秋,她接到间谍任务:打入上海汪精卫伪特工总部、臭名昭著的76号,接近并策反当时的特务头子李士群。关露的妹妹是李士群的恩人,她很快便成功打入76号。
虽然任务完成,但关露付出了很大代价,她投靠汪精卫的消息在上海滩传开,文艺界对她各种鄙视,也不让她参加相关活动。1942年,她迫切要求离开上海,却又被中共地下党组织要求留下,打入日伪杂志《女声》当编辑,伺机寻找日本共产党地下党,以获取日本方面的情报。
《女声》杂志由日本大使馆和海军报道部合办。关露很快成为核心,集编辑、撰稿于一身,写作了许多随笔及时评,并为一些左翼作家提供了平台。她曾代表《女声》赴东京参加文化交流大会,作为指定发言人被要求就“大东亚共荣”发表演讲。她向领队说:“我是搞文学的,是妇女刊物的代表,不懂政治,不会演讲。如果一定要我讲话,我想谈点妇女方面的问题。”最后关露以《中日妇女文化之交流》为题发言。
清朝康熙年间的兵部尚书、福建总督姚启圣,一生三起三落。
康熙二年,姚启圣参加乡试,由于他学识渊博,在乡试中获得了第一名,被任命为广东香山知县。在执政香山期间,姚启圣偷开海禁,同外商做生意,获得自己所需要的物资,同时也为朝廷贡献赋税。清朝前期有着严厉的海禁政策,官员开海禁有可能被罢官入狱,甚至杀头。年轻的香山知县姚启圣敢于冒天下之大不韪,开海禁,他的胆识,从这时候开始得以体现。
擅开海禁得罪了朝廷,姚启圣被罢官了,但是被罢官之后的姚启圣也没有消沉下去,他利用自己在经商方面的天赋,在广东经商为生,并且大有起色,积累了几十万两白银的财富。
康熙十三年,耿精忠起兵反叛,姚启圣带着自己的儿子成为了平叛的将领,他带着自己募集来的士卒,英勇杀敌,屡立战功。后来耿精忠进入福建,盘踞福州。姚启圣为了平民免受战乱之苦,决定自己去劝降耿精忠。当时耿精忠已经知道自己穷途末路,但是害怕朝廷官员没有信用,所以也不敢投降。姚启圣只身进入福州城,面见耿精忠,对他动之以情晓之以理,终于劝降了耿精忠,立下大功。清朝感激姚启圣所立下的功劳,升任他为福建布政使。
担任福建布政使期间,姚启圣就已经开始谋划着为收复台湾做准备。这时候,郑成功的儿子郑经占领着泉州、漳州一带,使得百姓不得安宁,而吴三桂的大将韩大任带领着部下,准备投奔郑经。姚启圣这时候又充分发挥了他的口才,再次只身进入韩大任军营,劝降了韩大任,让韩率部成为了他的亲兵,防止了泉州、漳州郑经势力扩大,为之后的统一扫清障碍。
清朝康熙皇帝谋划着收复台湾,于是他任命姚启圣为福建总督,统领福建事宜,为收复台湾做前期准备。姚启圣上任之后,马上就思考着,收复台湾需要哪些条件,现在有哪些优势哪些劣势。想要收复台湾,靠那些八旗子弟兵肯定不行,他们已经烂透了,根本就没有作战能力,但是他们迷恋于江南的优越生活,肯定不会主动迁走。姚启圣上书朝廷,请求迁走这些八旗兵。这些满清子弟兵迁走之前,为了报复,杀人纵火,无恶不作。姚启圣自己出资送给康清王礼物,请求他下令,但凡有扰民者,一律杀无赦。他自己又花钜资,赎回了以前那些被掳走的老百姓,并且出钱给他们买田建房。
收复台湾的第二步,就是要有一个熟悉水战的将领。这时候,姚启圣想到施琅,这位当年在他手中求学的台湾将领。姚启圣利用郑经对施琅的不信任,力劝施琅为朝廷效力,最后施琅同意了。姚启圣向朝廷举荐施琅为福建水师提督,带领福建水师,练习水上操法。接下来就是要切断台湾的供给链,这时候,就要实施海禁,禁止沿海居民向台湾提供支援。他下令,沿海居民,向内陆迁徙,放弃海边的良田渔船,同时送田免税,对居民加以补偿,切断了台湾的供给链。
后来施琅率领福建水师与台湾水师分别作战于澎湖、台湾本岛,都获得了胜利,终于收复了台湾。收复台湾是旷古奇功,康熙皇帝问姚启圣想要甚么奖赏,姚启圣只要求皇帝把一些珍惜书籍赠送给他,并且主动辞官不做,这也避免了历史上出现很多次的“功高震主”而导致最后下场悲凉的状况。
姚启圣的人生起起伏伏,一生经历“三起三落”。由于他个性耿直,直言不讳,与官场的气氛格格不入,曾经使得官级越来越小,从一个高官成为了一个养马官。但是由于他的个人智慧,最后成为名垂千古的官员。
人口近一亿,张姓却从未出过皇帝
张家,这个姓氏在中国可不得了,家族成员差不多有一亿人,是中国的第三大姓。但是,你有没有想过,为甚么在这么长的历史里,张家就没出过一个皇帝呢?
张姓的起源可以追溯到远古时期,始祖是智者张挥。传说中,张挥从星辰的排列中得到了启发,发明了弓。黄帝得知后,对张挥的贡献赞叹不已,亲赐他“张”姓,意为“张弓发威,挽弓射月”。从那时起,张姓开始在中华大地上繁衍生息,成为历史长河中一个耀眼的姓氏。
张姓不仅承载了祖先的智慧,还象征著开拓和坚韧的精神。张姓历史上从未出现过一位皇帝,这与他们的家训密不可分。在张氏家族代代相传的家训中,“忍”字被视为至高准则。
“忍”,不仅仅是一个字,而是一种生活态度。
张家老祖宗曾作《百忍歌》,教诲子孙要在困苦中忍耐,在逆境中坚持。“忍”不仅是家族兴旺的秘诀,也是避免卷入权力斗争的智慧。
这个价值观贯穿于张氏的历史,塑造了他们“不争、不抢、不夺”的处世哲学。张家族明白,真正的荣耀并非在皇位上,而是对社会的贡献和对家族的守护。
虽然张姓家族没有皇帝,但在历史舞台上,张姓的杰出人物却层出不穷。他们以不同的方式,为中华民族的辉煌贡献著自己的智慧。
明朝是张姓发展的高峰期,张姓人口达到了惊人的560万,占当时全国人口的6%。尤其在江苏、浙江一带,张姓如同参天大树,深深扎根于这片土地。
时光流转,张姓从明代的560万人口迅速发展到当今的8500万,成为中国第三大姓。张姓家族的分布从北方逐渐向南方扩展,形成了多样化的格局。
尽管张姓的规模不断壮大,但“忍”的精神始终在他们的家族文化中占据核心地位。这种价值观念,让张姓家族在现代社会中继续散发光芒。
李鸿章会见俾斯麦,讨教治国治军方略
1896年6月,直隶总督兼北洋通商大臣李鸿章开始访问欧美。6月14日下午,李鸿章拜见德皇威廉二世。此后数日,李鸿章参观了德国军队。此外,李鸿章提出,想到汉堡会见德国已退休的前首相俾斯麦。俾斯麦自然十分高兴,他以最高规格的礼仪迎接李鸿章的到来。
李鸿章和俾斯麦——在职的宰相和离任的宰相的会晤开始了,他们相谈甚欢。李鸿章此行不是前来闲叙的,他是要向俾斯麦讨教治国治军方略的。他很快切入正题,说道:“我此次专程来拜访阁下,实是有一问题请教。”俾斯麦问:“什么事情?”李鸿章接着问道:“要想实现中国的复兴大业,请问有什么可行之道?”俾斯麦沉吟了一下答道:“实在抱歉,我们两国相去甚远,我平时也没有怎么关注贵国的情况,现在又年老昏聩,确实不敢妄下断语。不过,鄙人以为要想使国家富强,必须要做到君臣一心,官兵一心。”俾斯麦想起了自己与先皇威廉一世的君臣默契关系,不禁感慨万分。
这话也触动了李鸿章的心弦。这些年,后党与帝党之间从没停止过斗争,大臣之间也是互相倾轧,有几个人真正为国家做事情呢?何谈上下同心呢?
想到这里,李鸿章有了下一个问题:“那么再请教阁下,怎么才能在与政府的角逐中取胜呢?”当然,李鸿章所指的政府并不是慈禧太后和光绪帝,而指的是军机处里面那些保守派,因为他们处处与自己为敌,阻止兴办洋务。俾斯麦当然不明白李鸿章心里想的,他只泛泛地答道:“为人臣子,总不能与政府相争。万一与政府有意见与分歧之处,要么听从政府的安排,要么就直言以谏。”
俾斯麦的这两个答复都让李鸿章感到失望,怎么号称“铁血政策”的俾斯麦如此软弱呢?是不是因为老了没有了锐气?李鸿章不死心,接着问道:“如果为国家着想,该怎样进行治理为好呢?”这一下可问到俾斯麦的专长上了,他立即答道:“鄙人根据多年的经验认为,军队是国家的根本,此外并无更好的依托。”
李鸿章很赞同这一观点,这么多年来,他一直在努力建设自己的陆军海军,但是朝廷和那些腐儒,不是挪用、拖欠军饷,就是消极对待军队建设,更有甚者,八旗子弟、满蒙旗兵靠着祖宗的荫功进入军队,游手好闲,哪谈得上冲锋陷阵呢?
李鸿章接着说:“阁下言之有理,愿闻其详。”俾斯麦一看李鸿章有兴趣,于是答道:“练兵不在于数量之多,而贵乎精,全国上下五万人足矣,而且要年轻力壮的,军事技艺要过硬,这样的部队就会无往而不胜。另外,全国只需一支主力部队,不必将兵力分散到各地,当然,一些关隘要塞需要派兵把守,这样一来,一旦需要部队,就可随时调动,快速出兵。”
俾斯麦的观点主要是基于小国而言的,他当然不知道中国地域广阔,区区五万兵力怎么能解决问题呢?李鸿章对此自然不能苟同,但人家是主人,不便反驳。
会晤很快就结束了,二人合影留念,俾斯麦还让李鸿章留下墨宝作为纪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