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炀帝杨广是隋朝的第二任皇帝,年仅20岁就完成了一项壮举——统一中国。拥有雄心壮志的人往往也有文艺情结,杨广也不例外。公元609年,杨广西巡张掖期间,西域地区的二十多国君主前来朝见,天朝上国的威仪让杨广诗兴大发。随即写下千古大作《饮马长城窟行》,其后半部分如下:
“千乘万旗动,饮马长城窟。秋昏塞外云,雾暗关山月。缘严驿马上,乘空烽火发。借问长城侯,单于入朝谒。浊气静天山,晨光照高阙。释兵仍振旅,要荒事万举。饮至告言旋,功归清庙前。”
后人对此诗的评价极尽溢美之词,像什么“通首气体强大,颇有魏武之风。”“混一南北,炀帝之才,实高群下。”等等,就差说他是曹操了。
但文艺这个东西对皇帝来说是奢侈品,业余娱乐还可以,深入骨髓就麻烦了。就拿杨广来说,他的文艺气质渗透到了生活的每个角落,最经典的表现就是他极重生活品质,凡事都要讲个排场和新意,否则宁可不做。
公元607年,隋炀帝车驾北巡期间,为了显示大隋天子的威仪和气派,他别出心裁地搞了一个“行城”,现在的加长悍马在它面前根本不值一提。据史料记载,行城周长两千步,围以布幔,饰以丹青,下面安著车轮子,行驶起来就像一座移动的城市。所谓旷古绝今,杨广的确做到了,连外族的王公贵族们都望风下跪,不敢仰视。杨广一高兴,又作诗一首:
“鹿塞鸿旗驻,龙庭翠辇回。毡帐望风举,穹庐向日开。呼韩顿颡至,屠耆接踵来。索辫擎羶肉,韦鞴献酒杯。何如汉天子,空上单于台!”
杨广为了满足个人的文艺生活,开始建设东都洛阳、开通大运河;加上修建长城、远征高丽,百姓们出钱又出力,且年年如此,终于导致民不聊生了。在他的统治后期,农民起义此起彼伏,而这时他的个性终于露了出来。具体的表现就是不敢正视现实,讨厌听到造反、暴动等等字眼,后来实在装镇静装不下去了,他暗示大臣们只能说“盗贼”。
有一次,他问近臣们“盗贼”现在咋样了。马屁精宇文述哄他说:“越来越少了,还不到原来的一成。”老臣苏威实在听不下去,就讲了实话。为了形象的说明具体数字,在杨广想再次攻打高丽时,苏威建议不用徵兵,只要赦免“盗贼”就能马上得到几十万大军!杨广气得火冒三丈,差点杀了苏威。
久而久之,身边大臣们摸到了他的脾气,纷纷粉饰太平,地方向朝廷请求救援的奏章不是被压下就是被篡改。有一次,太僕卿杨义臣降服高士达等起义军数十万人的奏章送来,杨广很纳闷:从哪儿冒出这股盗贼?虞世基和宇文述实在瞒不住了,就污蔑说这是杨义臣拥兵自重,不得不防。
杨广就命令杨义臣放人,结果高士达起义军再次造反。相反,谁要是敢说真话,不是丢官就是丢命。到后来各地的起义军闹得越来越凶,公元618年,杨广被宇文述的儿子宇文化及杀害于扬州。有文艺情结的天子终于落得这个下场。
打造岭南帝国,南越王赵佗活了103岁
赵佗生于公元前240年,战国末期之秦国,曆秦始皇,秦二世,秦王子婴,汉高祖,汉惠帝,前少帝,后少帝,汉文帝,汉景帝,汉武帝,两朝十帝,其他什么三朝元老,四朝老臣,在赵佗眼里都摆不上台面,小儿科。
赵佗死于公元前137年的汉武帝时期,活了103岁,在2000多年前医疗技术落后的情况下,确实是个奇迹,别忘了他还是一国之君王。
赵佗是河北石家庄人,和三国时期赵云是老乡,不知道二人有没有血缘关係。一个北方人千里迢迢到了古之岭南,毒虫猛兽聚集的烟瘴之地,完全没有水土不服的情况,这身体素质也真是没得说了。
公元前二一年,秦始皇统一六国,作为千古一帝,显然并没有满足目前的功绩。他还有两个重要的战略方向,一是漠北之匈奴,二是岭南之百越,他都要把控在手中。
于是,秦始皇派大将蒙恬率三十万长城兵团北击匈奴,命屠睢、任嚣、赵佗率五十万南越兵团直击岭南。
岭南平定后,秦始皇在岭南地区设立南海郡,桂林郡及象郡,南海郡即广东,桂林郡即广西,象郡即越南中北部。南越军团本待凯旋而归,不过公元前210年,秦始皇驾崩。第2年便发生了陈胜,吴广领导的大泽乡起义,接著是刘邦与项羽的巅峰对决,中原一团糟。
时为南海郡郡尉的任嚣便有了想法,意图依据岭南地区山高路远割据称王。任嚣把这个想法告诉了时为龙川县令的赵佗,二人一拍即合。
事实上,南海郡下仅龙川、番禺、四会、博罗四县,在这四县中,龙川的地理位置和军事价值最高,所以别小看了这个龙川县令,此县令非彼县令也!
秦朝当时有关中兵团、骊山兵团、长城兵团和南越兵团四大兵团,其他三大兵团都捲入了秦末的战乱之中。南越兵团作为秦朝的公共资产,理论上应该北上勤王,但赵佗、任嚣二人没有北上。假如南越兵团北上捲入中原纷争,天下大势又将走向何方,确实是个未知数。
任嚣病死之后,赵佗接任南海郡尉,接著又出兵拿下桂林郡及象郡,统一了岭南,自称南越武王,定都广州。南越国也是岭南地区建立的第一个完整的王朝政权。
赵佗作为南越军团的副将,后又统一岭南,并在南岭一线加强军事布置,防范中原各军进入南越。从这一点来看,赵佗的军事素养还是不错的。
正所谓“可以马上打天下,不可马上治天下”,在南越国的治理过程中,赵佗显示出了他的政治能力。以赵佗为首的统治集团本是中原人,如何与岭南地区的越人相处是一个大问题。赵佗无师自通,採取了“和辑百越”的政策,尊重越人的习俗,拉拢越人头人,和越人通婚,快速的与越族融合,获得越族的支持。在这一政策的执行下,赵佗的汉人集团在南越的统治地位得到巩固和保障。
在妥善处理了民族关係之后,赵佗还积极在岭南地区推广汉族先进的生产技术和生产经验,引进牛耕和铁器,推广汉话,仿照秦汉设置中央官制和各级地方权力机构,最终打造了一个横跨两广,福建,云贵及越南中北部的大南越国。赵佗被后人称为开发岭南的第一人。
公元前196年,汉高祖刘邦派大辩士陆贾出使南越国,成功说服赵佗臣服汉朝。吕后时期,南越国与汉朝关係交恶,赵佗自称南越武帝,也就是说,赵佗是当过皇帝的。吕后死后,汉文帝上台,陆贾再次出使,赵佗再次归附汉朝,直至南越国灭亡,再未改变。
赵佗自公元前208年接任南海郡尉,至公元前137年去世,治理岭南长达71年。
赵佗实在是太长寿了,死时他的儿子们都死光了,孙子文王赵胡即位,接著是明王赵婴齐,哀王赵兴及术阳王赵建德。公元前111年,汉武帝派兵攻灭南越国。
“以人为本”最早出自《管子》,浅谈管仲的民本论
现在人们对“以人为本”一词使用较多,但对其来源、出处却语焉不详。“以人为本”一词最早出自相传代表管仲思想的《管子》一书。原文是:“夫霸王之所始也,以人为本。本理则国固,本乱则国危。故上明则下敬,政平则人安,士教和则兵胜敌,使能则百事理,亲仁则上不危,任贤则诸侯服。”(《管子.霸言》)
管子是春秋初期政治家,他由好友鲍叔牙推荐任齐国宰相,大力推行各项改革,辅助齐桓公成为春秋五霸之首,且长达四十年,可谓政功卓著。
管仲曾告诫齐桓公:若想成就一番霸业,“则必从其本事矣”。齐桓公赶紧弯腰离开座席,拱手向前追问:“敢问何谓其本?”管仲回答:“齐国百姓,公之本也。”
《管子.牧民》开宗明义就说:“治国之道,必先富民,民富则易治,民贫则难治。”所以管仲主张:“以天下之财,利天下之人”。
管仲把安民、顺民、利民、惠民、富民政策作为治国的核心内容,他当了齐国宰相之后,齐桓公曾多次问政于管仲。桓公问:若想修明政治,利行天下,应该从何做起?管仲明确回答:“始于爱民”。并提出许多具体措施。齐桓公都言听计从,一一采纳。这其中就有最著名的以赡养老人、抚育幼儿、抚恤孤儿、供养残疾、照顾鳏寡、慰问病人、救助贫困、安抚烈属等九项措施为主要内容的“九惠之教”。“一曰老老,二曰慈幼,三曰恤孤,四曰养疾,五曰合独,六曰问疾,七曰通穷,八曰振困,九曰接绝。”(《管子.入国》)
例如赡养老人的规定称,国都和都邑(城镇)要设有专管敬老事务的官员。七十岁以上的老人,一个儿子可以免徵兵役;政府保证每三个月给他们赠送一次肉吃。八十岁以上的老人,两个儿子可以免征赋税;每月给他们赠送一次肉吃。九十岁以上的老人,所有的儿子都可以免征役赋,保证他们每天有酒喝、有肉吃;如果人死了国家应该提供棺椁。官员有责任让百姓孝敬老人。凡此种种,十分具体。结果齐国实行管仲的这些富民强国的措施没几年,天下归心。诸国的百姓就像潮水般涌入齐国,使齐国人才济济,兵强马壮,国力日渐强盛,为齐桓公日后称雄奠定了雄厚的物质基础。
管仲认为:“政之所兴,在顺民心;政之所废,在逆民心。”(《管子.牧民》)这是春秋战国时期前无古人,首次最深刻、明确、丰富地表述了民本思想内涵。尽管当时有以孔子的“仁者爱人”、墨子的“兼爱”、孟子的“民贵君轻”、荀子的“民水君舟”等思想为代表的民本主义思潮,但管仲却是这股思潮的先驱。
《徐霞客游记》只是原稿六分之一
明朝很多官员家中都有成百上千的奴仆,凉国公蓝玉被杀之前,家奴数量众多。这还只是明朝初期,等到明朝末期,江南经济飞速发展,不要说高官,江南很多富户家里的奴仆就超过千人。
明朝的奴仆,一点自由都没有。并且《大明律》中,奴仆制度受到承认和保护。即便被打死,也是状告无门。
如果明朝的统治一直稳固,这些奴仆即便地位很低,待遇很不好,他们也只能忍著,因为反抗没用。法律都承认的事情,反抗只能让自己的境遇更加糟糕。
但是明朝末年,王朝风雨飘摇的时刻,各种规章制度都在崩塌。李自成攻佔了北京城,皇帝都上吊自杀了,谁还拿法律当回事?于是,全国各地,尤其是江南,大批奴仆开始反抗。
一个富户,主子可能就几个人,最多也就一二十人,家丁能有一百人就够多了。但是奴仆,上千人。这些人如果团结起来,主子完全不是对手。
温和一点的地方,奴仆只是把主人捆绑起来索要卖身契。只要卖身契到手,他们也就放人了。矛盾冲突严重的地方,奴仆自发组织成各个小团体,湖北麻城有“里仁会”,江苏太仓有“乌龙会”,金坛等地有“削鼻班”,一听就都是见血的。
徐霞客的家乡江苏江阴,奴仆反抗最为激烈。清顺治二年,公元1645年中元节,江阴城内奴仆暴动,城中很多富户直接被灭门。
徐霞客家中也是这样,当时徐霞客已经去世,这场灾难中,他的长子徐屺、侄子徐亮工一家5口、徐亮采一家16口全部被杀,绝大多数家眷都葬身火海。当时《徐霞客游记》还在整理中,经此一难,稿件遗失六分之五。我们现在能看到的,只是原稿件的六分之一。
所幸,徐霞客还有后人侥幸逃脱。
徐霞客一共有四个儿子,长子被杀,夫人带着次子和第三个儿子逃出来了,但是这两个孩子没有在史料上留下隻言片语。真正继承徐霞客事业的,是被他赶出家门的小儿子李寄。
李寄的母亲是徐霞客的小妾,因为与当家主母关係不好,哪怕已经怀孕了,也被赶出家门。后来她又结婚了,丈夫姓李,这个孩子也就跟著姓李了,叫李寄。
李寄不在徐家住,自然躲过一劫。后来李寄的母亲去世了,他了无牵挂,就开始到处寻访徐霞客留下的东西,听说哪里有几张手稿,无论相隔多远,跋山涉水,他也想方设法把东西拿回来,整理成册。
可以说,我们现在能看到的《徐霞客游记》很多都是被李寄找回来的。这个从来没有进过徐家大门,也没有受过徐霞客教导的孩子,反倒是继承了徐霞客的精神。
有人说徐霞客是时间管理大师,一生走过那么多地方,写了那么多笔记,也没耽误家庭生活。人家有四个孩子,还是四个不同的人生的。
李寄虽然继承了徐霞客的探索精神,但是他一生都没有结婚。没钱了就去当教书先生,攒下点钱就寄情山水,老年隐居深山。是个不折不扣的逍遥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