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门球网

 找回密码
 注册会员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版主专区我要改网名
查看: 174|回复: 2

【球人诗会】62期/历史揭秘之三十五·4则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4-11-9 21:57:2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王歌@ 于 2024-11-9 22:15 编辑

【球人诗会】62期/历史揭秘之三十五·4则

你看得懂老黄历吗?古代的天象与物候简要介绍
  中国老黄历是一种能同时显示农历和干支历等多套历法,并附加大量与趋吉避凶相关的规则和内容的历书;可以用来选择出嫁、动土、出行、开张的吉日等,是在中国农历基础上产生出来的,带有许多农耕信息的一种历法。相传老黄历是由轩辕黄帝创制,故称为黄历,民间又俗称为“通书”。但因通书的“书”字跟“输”字同音,因避忌,故又名通胜。黄历主要内容为二十四节气的日期表,每天的吉凶宜忌、生肖运程等。本文将有关天象、物候的名词择要叙述如下。
一、二十四节气,即立春、雨水、惊蜇、春分、清明、穀雨、立夏、小满、芒种、夏至、小暑、大暑、立秋、处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立冬、小雪、大雪、冬至、小寒、大寒,是古人根据太阳在黄道上的位置(黄经)变化和地面气候演变的次序,将全年划分的二十四个段落,每段约隔半个月,分在十二个月里。
二、七十二候,五天一候,一年三百六十五天(平年)为七十二候,为与二十四节气对应,规定三候为一个节气、一年为七十二候。七十二候的每一候均以一种物候现象作为相应名称,叫“候应”。七十二候的“候应”包括非生物和生物两大类,前者如“水始涸”、“东风解冻”、“虹始见”、“地始冻”等;后者有动物和植物,如“鸿雁来”、“虎始交”、“萍始生”、“苦菜秀”、“桃始华”等。七十二候的起源很早,对农事活动曾起过一定作用。虽然其中有些物候描述不那麽准确,其中还有不科学的成分,但对于瞭解古代华北地区的气候及其变迁,仍然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由于当时确定物候的始见单位较小而气候的实际及地区差别很大,所以很难广泛应用。现在黄河流域物候现象已发生变化,其他地区的物候更是千差万别,必须不断发展物候学,制定新的自然历,否则照搬古书是行不通的。
三、龙治水每年都有龙治水的传说,但几条龙治水,却数量不同,根据每年正月的第一个辰日(辰为龙)在第几日,便决定几条龙。如在正月初五,就叫“五龙治水”,在初六,就叫“六龙治水”,等等。据说,龙数越多,雨量越少;龙数越少,雨量越多。民间自古就有“龙多不下雨”的谚语。四、牛耕田每年都有牛耕田的传说,但几头牛耕田,却同上述的“龙治水”一样。每年第一个丑日(丑为牛)在正月初几,就是“几牛耕田”。耕田的牛多多益善,越多越好。耕牛多,这年的收成就好。
碑刻的真伪要如何鉴定?

石刻文献统称之为碑。一切刻有文字的石刻,包括碣、墓志、塔铭、刻经、造像、摩崖、石阙、题名、桥柱、画像题字等,皆称为碑。
碑刻或遇自然风化,或遭水火雷震之厄乃至战乱等人为毁损,至今已十不存一。因而,人们开始将石刻文献进行重刻、翻刻、伪刻。
重刻、翻刻、伪刻都是相对于原刻而言的。所谓原刻,即指当时书丹或摹勒上石镇刻之碑。重刻的情况有数种:第一,据原手迹重新刻石;第二,据原有的拓本重新刻石;第三,据摹写本重新刻石。所谓翻刻,是原石尚在,因故不易得到而以拓本再刻,刻后再拓以行世。其中,有的因名碑所在地偏僻遥远,再拓困难,如欧阳询《九成宫醴泉铭》在宋、元、明诸朝皆有翻刻;有的是原刻损坏不清,而旧拓尚清晰,乃以旧拓翻刻。
所谓伪刻,是原石久佚或根本无此石刻,碑商为牟利而仅据著录或干脆杜撰写刻拓本,前者如秦碣石刻石,后者如汉《阳三老颂词》等。故对各类石刻,鉴定与辨伪十分重要。有数点要注意。
第一,须参考前人的著录与鉴定。清王胡的《金石萃编》,系总结前人论述的集大成之作。近人方若的《校碑随笔》,专以查考字迹损伤,对鉴定石刻拓本时代十分有用。
今人张彦生自幼从事碑帖业,每见善本,必记其书刻、拓工、纸墨、装演、流传,进而考证其新旧字之损伤,原本、翻刻、伪刻之不同,积60余年之功,成《善本碑帖录》一册,由中华书局于1984年出版,极便参考。一卷碑刻到手,先看其名目,而要识别、熟悉此名目,得知先前有无著录、存佚情况、拓本种数、有无真迹之争等,了解前人的成果是必要的。
辨伪的第二点,是看装潢属于何年何代。现存的石刻资料拓本大多装潢成册,善本尤其如此,这一方面便于保存,同时也便于学习碑帖者临摹。碑刻拓本的装帧与线装书有些类似,有在背部托纸折叠的,称折叠装;从头至尾可以拉开摊平的称经折装;不可拉开而将有文字的一面朝里对折起来,再将各页中缝对齐,粘于另一包背纸上的称蝴蝶装。
第三,看题记跋语。古拓往往因流传有绪,历经名人收藏鉴别、作题记跋语于其上,其本身价值更能提高,鉴别者也往往迷信名家而深信不疑,殊不知作伪者正利用人们的这一心理而大做手脚。比如,可以移花接木,将名人题跋割下装裱到伪本上,或干脆作伪跋来抬高身价,所以一定要细看题跋内容是否符合碑刻内容。
第四,看拓本的印章。印章与题记一样,是考证、收藏的记录,因此作伪者对其加以利用,故须辨别。
白居易到底拥有过多少姬妾?

白居易仕途亨通,利禄两全,过的是李白、杜甫都望尘莫及的富贵人生。
白居易拥有过众多姬妾。从他的诗歌来看,他至少有过六位姬妾。姬妾,那时就等于包养演艺界女子。他的《小庭亦有月》诗说:“菱角执笙簧,谷儿抹琵琶。红绡信手舞,紫绡随意歌”。这说明,白居易的小院里,有过一个“四人女子乐坊”,成员是:菱角、谷儿、红绡、紫绡。吹拉弹唱,载歌载舞,比上不足,比下有余。《对酒有怀寄十九郎》诗云:“往年江外抛桃叶,去岁楼中别柳枝”。其中“桃叶”指结之,“柳枝”指樊素。
写过许多同情百姓疾苦诗篇的诗人,他本人的生活其实很有灯红酒绿、声色犬马的意思。这里没有要对白居易的生活方式进行批判,不过是想说一说:白居易在以上六位姬妾之外,是否还有过一位名叫“小蛮”的姬妾?
唐孟棨《本事诗》上明确说,白居易有两位姬妾,姬人樊素善于唱歌,妓人小蛮善于跳舞。孟棨的依据是白居易的两句诗:“樱桃樊素口,杨柳小蛮腰”。苏东坡亦有诗句云:“我甚似乐天,但无素与蛮”,也把樊素、小蛮当作两个人。
但是,宋计有功《唐诗纪事》有“乐天妓樊素,善歌杨柳枝,人多以曲名名之”的说法。言外之意,似乎是说,樊素、小蛮其实指的是同一个人。计有功的说法,很可能源自白居易本人的《不能忘情吟》诗序:“妓有樊素者,年二十余,绰绰有歌舞态,善唱杨枝,人多以曲名名之。”《不能忘情吟》诗中有句云:“鬻骆马兮放杨柳枝,掩翠黛兮顿金羁”。杨枝,就是杨柳枝。清蔡立甫纂《红焦诗话》根据白居易“十年贫健是樊蛮”、“春随樊子一时归”、“犹有樊家旧典型”等诗句,也认为,白居易姬妾之中并无“小蛮”其人。此外,有人指出,孟棨所引诗句,即“樱桃樊素口,杨柳小蛮腰”,不见于现存白居易诗集中。
与此同时,关于“小蛮”,白居易在诗注中另有解释:一种盛酒的容器。白居易一首寄给好朋友刘禹锡的诗有“携将小蛮去,招得老刘来”两句,句下白居易自注:“小蛮,酒榼也。”又,白居易《夜招晦叔》诗有“高调秦筝一两弄,小花蛮榼二三升”两句。当代学者陈友琴认为,我们应该首先相信白居易自己说的话,即小蛮并非姬妾,而指酒盒(见其《白居易资料汇编》)。
尽管白居易没有一位名叫“小蛮”的姬妾,且佐证不少,但是,有的学者还是倾向于赞同孟棨、苏东坡的说法。
这些学者的理由主要有:一、孟棨《本事诗》所载诗句“樱桃樊素口,杨柳小蛮腰”,虽为白居易诗集中所无,但无法肯定非白氏所作,它们有可能见于白居易编辑诗集时所删去的诗篇中;二、把“樱桃樊素口,杨柳小蛮腰”两句诗理解为描写樊素一个人,句法上很难讲通;三、《不能忘情吟》只写了陪伴白居易十年的樊素,没有写到“小蛮”,无法证明小蛮其人就不存在,在此篇中,菱角、谷儿、红绡、紫绡也没有写到。充其量,只能证明,白居易对樊素情有独钟。
八旗子弟不种田

清朝建立后,给予旗人诸多法定特权,他们不但不服徭役,不纳钱粮,还享有经济收入。旗人的生存全部依赖国家,再加上这一时期八旗人口激增,不光是普通旗人的生计成了问题,就连宗室也困难重重。
为解决这一问题,嘉庆帝继承了康、雍、乾三朝都曾经实行过的增加养育兵额的方法,先解决吃饭问题。嘉庆十年(1805年),嘉庆帝决定在八旗正额之外,增加养育兵额,以缓解旗人人口增加而生计日艰的问题,并一次性增加了3000名兵额。
嘉庆十一年,为了进一步改善生计,嘉庆帝准备恢复已经裁撤很久的天津满营旧制,此议因财务困难,遭到臣下反对,未能成行。为了解决经费问题,嘉庆帝还将内务府閒款20万两和户部拨银50万两交给商人生息,用每年的84000两利息,在满八旗、蒙古八旗、圆明园、内外火器营、健锐营、内务府三旗、圆明园包衣三旗中增设养育兵数千人。
增加养兵额,毕竟数量有限,对于人口日众的八旗子弟来说,是僧多粥少,不能解决根本问题。而且这些养育兵拿到钱后,很快就挥霍一空。到了道光朝以后,这种从京旗挑选养育兵的做法基本就停止了。
既然增加养育兵的办法无法解决问题,嘉庆最终决定鼓励旗人下关东(今东北三省)开荒种地,自食其力,逐步改变过去那种游手好閒、不事劳动的寄生生活。嘉庆帝的这一措施,才真正抓住了八旗问题的关键。
嘉庆十七年(1812年),嘉庆向军机大臣谕令,要求吉林将军赛冲阿筹办此事,但赛冲阿并未尽心筹画。嘉庆十九年(1814年),嘉庆帝改派富俊为吉林将军,才有所进展。
富俊到东北后,建议嘉庆帝先屯田,然后再从京旗中派人耕种。这种做法得到嘉庆帝的讚赏。至道光元年,双城堡三屯垦田9万多顷,移驻京旗3000户已经不成问题。富俊计划每年移驻200户,官府发给房屋、牛具。但京旗人家对于移屯并不积极,两年仅移驻28户,四年移驻53户,五年移驻76户,八年移驻85户,远未实现目标。
由此可见,在八旗特权没有取消的情况下,如果朝廷还继续提供恩养的政策,旗人就不会有积极性去东北垦荒种地。
旗人不愿意种地,当官、当兵,名额又不够,那能不能干别的呢?比如从事商业、开矿之类的活,旗人能不能干呢?答案也是否定的,因为国家不准许旗人自谋生计。嘉庆二十一年(1816年)十一月,御史罗家彦上奏,建议旗人可以从事纺织业,但遭到了嘉庆帝的反对,还反过来批评罗家彦“竟欲更我旧俗”。
与嘉庆朝相比,道光朝稍微放鬆了对旗人的人身控制,准许他们自谋职业,但是限制仍然很多,比如规定京师旗人不得随意出京,如果外出,要告假存案,并在规定时间内回京。由此可见,清代旗人虽然享有各种特权,但也同样受到严格管制。八旗问题重重,京旗的问题尤其严重。由于长期存在的“首崇满洲”思想,旗人已不习惯劳动,所以朝廷的东北开荒措施只能不了了之。





点评

为老师的【球人诗会】62期/历史揭秘之三十五·4则好文章点赞!  发表于 2024-11-10 11:46
发表于 2024-11-10 11:46:44 | 显示全部楼层
为老师的【球人诗会】62期/历史揭秘之三十五·4则好文章点赞!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会员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中国门球网|www.menqiu.com ( 京ICP备11011816号 )

GMT+8, 2025-7-12 18:53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