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门球网

 找回密码
 注册会员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版主专区我要改网名
查看: 200|回复: 3

【球人诗会】58期/ 历史揭秘之三十二·4则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4-10-25 09:47:2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王歌@ 于 2024-10-25 09:54 编辑

【球人诗会】58期/历史揭秘之三十二·4则
苏州都有什么特色旧时民俗
民俗即民间风俗习惯,是千百年来人们在社会生活中约定俗成的一种文化现象。苏州民俗一如吴中悠久的历史,展开着长长的画卷,绚丽多彩,令人回味。
一方水土滋育著一方风土人情。专记苏州民俗的《清嘉录》书中说:“……夫千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虽时序之在天下薄海皆同,而一方有一方之风土人情,不可得而强也。吴趋风气日变益新,如五音之繁会,五色之陆离”的描述。
农桑稻作、礼尚往来等生存活动,历经数千年,形成了苏州旧时的民俗,其重要者,有以下几个。
1、七夕乞巧 每年农历七月初七,是乞七节,又名女儿节。民间传说这天晚上,喜鹊成群结队飞向银河,搭成鹊桥,让牛郎和织女在鹊桥上相会。民间习俗,在七夕之夜祭拜织女,并向她乞求智慧和巧艺,叫做“乞巧”。七夕这天,家家户户都用面粉加糖拌和,切成2寸左右的长条,扭成芒结形状,经油煎后,松脆香甜,名日巧果,是乞巧节必备供品。
2、轧神仙 传说农历四月十四日为八仙之一吕洞宾的诞日,俗称“神仙生日”。神仙庙在阊门虹桥下塘,即原福济观。旧时每逢四月十四日前往神仙庙进香膜拜者络绎不绝,其中尤以妓家、医家、药业为最狂热。
传说是日吕洞宾混迹于人群中,凡有奇疾难愈者,往往有缘得到治疗,故人群特别拥挤,大家都想碰碰运气,得到仙人的恩惠,俗称“轧神仙”。许多小商小贩也纷纷前往阊门内虹桥一带,出售泥人玩具、花草盆景、鱼虫花鸟等小商品。神仙庙附近人山人海。
3、石湖串月 每年农历八月十八日,苏州旧有泛舟石湖赏月之俗,称“石湖串月”,又称“游石湖”。石湖在苏州城西南,湖广25里。是夜,月光穿过石湖行春桥的桥孔,映入水中,倒影恰成-串。苏州人出游石湖,盛况空前,其时大小船只倾城而出,游船、灯船交织如梭,湖面上到处是人声、歌声,岸边摊贩林立。
4、雷斋素 相传农历六月二十四日是雷尊生日。雷尊,即雷公,是神话中专司打雷的神。吃“雷斋素”,就是为了崇奉雷尊而吃素。据说,吃了雷斋素可以消灾避疫。过去苏州市民吃“雷斋素”者,一般从六月初一开始至雷尊生日为止,将近一个月。开荤这一天,观前街上的松鹤楼菜馆会特别推出时令面点——卤鸭面,用肥鸭烹制,鲜香可口。
5、曝书翻经 每年农历六月初六,苏州有晒书习俗。这一天,将图画书籍晒于庭中,防虫蛀腐蚀,收效尤大。各寺院庙宇将所藏经书搬出来晒一晒,僧人趁机召集乡村老妇开“翻经会”,由她们在烈日下翻经曝晒,宣称“翻经十遍,再世可转男身”。
千里赣江第一县”赣县的中元文化

在中国传统的三大鬼节(清明、中元、冬至)之中,清明节祭祖扫墓之俗,是全国较为盛行的。而在江西省赣州市赣县客家地区,特别是农村,则把中元节看得较为重要,影响也更广,祭祀仪式也最隆重。
赣县位于赣州市中部,赣江上游,环绕赣州市区,号称“千里赣江第一县”。赣县因《山海经》所记“南方有赣巨人”而得名。赣县多客家人,是客家文明的发祥地和客家人的集散地之一,境内通行客家语。
中元节是农历的七月十五,俗称“七月半”。这天是中国民间的一个重要的节日。佛教徒称之为“盂兰盆节”,道教则称之为“中元节”。祭祀的仪式主要有两种:一种是对祖先(一般上至三代)的遥祭;另一种较为隆重些,是对前一年或当年去世的家人的坟前祭拜。
遥祭仪式较简单,但也有讲究。每到七月半,各家各户都比较忙,上午一般要写好包皮(即包裹冥衣纸钱的,有固定写法的草纸),宰杀鸭子,且要把鸭血沾于包皮中先人的名字上(相传这是让鸭子带路,游过奈河,把冥衣纸钱送到先人面前),但切忌把鸭血沾在阳人的名字上,否则是有血光之灾的。
下午则要把芭蕉米包好、蒸熟。据说,中元吃芭蕉米是因为撕去的芭蕉叶可以让先人在阴间有更多的衣服穿。中元祭祖最讲究的就是包皮的写法了。一般农村都是请村上有学问、懂风俗的老人代写。
祭祀一般在七月十五的黄昏时分,准备好冥衣纸钱、香烛鞭砲、牲酒茶饭、芭蕉米等,于门前空地上,对着先人墓葬的方向,点香烛,烧信钱,放鞭砲,作揖祭拜,遥想亲人。祭祀之人一般是家中子孙,女人是不靠边的。
相比之下,坟前祭祀则隆重多了。祭祀之前先“挂衣”,七月初一至十五,各地亲朋都会带上草纸、香烛、信衣、粉干、鸭子上门,表达哀思。但“挂衣”必须“满七”方可,当年去世的,只有在七七四十九天之后才行,如果不满,则推至明年的中元。死者的大女儿必须挂头衣(即七月初一这一天上门),小女儿则挂尾衣(即七月十五这一天上门)。相比之下,大女儿的“衣”就要“隆重”些。除了上述东西外,还要有一些纸糊的丫头,从头到脚穿戴用品以及生活日用品等。死者的子孙需共同制一篾筐,到了七月十五的黄昏,把亲朋奉送之物一起挑着,去坟前焚烧,烧香作揖,磕拜之礼必不可少。
中元祭祖是
《仪礼》是伪书?其作者成谜

《仪礼》记述有关冠、婚、丧、祭、乡、射、朝、聘等礼仪制度的书。《仪礼》古称礼经,为儒家的十三经之一,现存十七篇,内容记载着周代的各种礼仪,其中以记载士大夫的礼仪为主。
在宗教意识不甚发达的古代中国,汉民族的祭祀等原始宗教仪式并未象其他一些民族那样发展成为正式的宗教,而是很快转化为礼仪、制度形式来约束世道人心,当初共有一百多卷的《仪礼》便是一部详细的礼仪制度章程的书。
《仪礼》告诉人们,在何种场合下应该穿何种衣服、站或坐在哪个方向或位置、第一第二第三……每一步该如何如何去做等等。
《仪礼》,今本通行十七篇。汉代人称为《士礼》;相对《礼记》而言,又叫《礼经》,晋代人认为其所讲的并非礼的意义,而是具体的礼节形式,故称之为《仪礼》。与《礼记》、《周礼》合称“三礼”。以后历朝礼典的制定,大多以《仪礼》为重要依据,对后世社会生活的影响至深。
《仪礼》主要记载贵族子弟成人、结婚、交往的礼节,国君、诸侯、大夫等的活动,以及丧葬祭祀的礼节。中华民族被称为礼仪之邦,盖源于此。
《仪礼》开篇即是《士冠礼》,一个人成人,就意味着他开始独立地承担自己的责任,参与人间的各项事务,仪式是有意义的,每一个细节都承载着不同的功能,在看似繁琐的各项程式中,先民们表达对神、对现世生活的慎重与热爱。
关于《仪礼》的作者,有三种说法,一说周公作,一说孔子作,一说周公作而孔子删定。清人又有疑《仪礼》为伪书者。清姚际恒作《古今伪书考》,认为《仪礼》是“真书杂以伪者”。顾栋高作《左氏引经不及周官仪礼论》,则直疑《仪礼》为汉儒缀辑。
专家认为,伪书说是不能成立的。汉代《仪礼》的传授,自汉初高堂生以下五家(高堂生、萧奋、孟卿、后苍、二戴),不绝如缕,条理清楚。先秦典籍,如《左传》、《论》、《孟》,对《仪礼》所记礼仪节次,多所称引,都可为证。此点清人胡培翚《仪礼非后人伪撰辨》论之甚详。
其次,周公作《仪礼》之说亦不可信。因为礼仪乃因俗立制,有一个长期形成的过程。《大戴礼记.礼三本》所谓“凡礼,始于俗,成于文,终于隆”,讲的正是这个道理。
邵懿辰《礼经通论》说:“礼本非一时一世而成,积久复习,渐次修整,而后臻于大备。”这种看法是对的。但若依此说,《仪礼》作为周礼,便不能很快地完成于周初的周公之手。梁启超说:“《仪礼》……大抵应为西周末春秋初之作。”此说当近乎历史实际。
为了寄托家人的哀思,缅怀先人的功绩,以勉励后人。作为一种风俗,流传下来的有些礼仪自然跟封建迷信有关。
浙江三大剧种之一“绍剧”拥300多年历史

绍剧流行于浙江绍兴、慈溪、余姚、萧山及其他浙沪一带。绍剧是浙江三大剧种之一,已有300多年历史,拥有400多个剧目。
绍剧是一种古老的汉族剧种,来源于秦腔,明末清初时期形成于绍兴地区,后兴盛于清康熙、乾隆年间。受到弋阳腔、赣剧、徽戏等剧种的影响,并收了流行于绍兴地区的余姚腔、新昌调(高)腔以及民间戏曲的特色,逐步发展成为绍兴乱弹,并在剧目、音乐唱腔和表演艺术等方面,有很大发展和提高。清乾隆年间(1723—1735)开始盛行。
明嘉靖年间,余姚腔、弋阳腔盛行,绍兴一带出现了“调腔”。初为吹唱道士班和堂名班等坐唱形式,一人兼唱多行脚色,并以大锣、大鼓、铙钹伴奏。搬上舞台后,称绍兴高调班。
明末清初,昆腔盛行,继而乱弹传入,高调班纷纷兼唱昆腔和乱弹,形成三合班。至乾隆年间,盛极一时,多以“群玉”二字作班名。到了咸丰、同治年间,高腔和昆腔逐渐失去观众,特别在农村,乱弹备受欢迎,于是艺人改唱乱弹为主,称绍兴乱弹班。
绍兴是文化古城,戏曲活动频繁。明代“四大声腔”之一的余姚腔,即源出绍兴府所属的余姚、上虞一带。明嘉靖年间,秦腔自北方流传到浙江绍兴,与余姚腔融合,逐步形成一种激越昂扬的新腔,称为“调腔”。最鲜明的是“二凡”,腔调和秦腔。调腔在剧目和音乐等方面对绍剧的影响较大。
绍剧与徽戏的关系亦较密切。在绍剧传统剧目中运用甚多的另一基本唱腔“三五七”,其旋律与徽戏中的吹腔相近。“三五七”属于南曲体系,所以其音乐风格也带有南曲特点,比较委婉绵长,长于抒情。绍剧的剧目,与徽戏相同者也占一定数量。
早期绍剧,主要流动演出于水乡农村,多为“社戏”性质。农历正月演“灯头戏”、二月演“酬神戏”、三月演“青苗戏”,四月开始农村庙会不断,迎神赛会,经常演戏。至七月中元节,到处盛演“祭鬼戏”(在整本戏中插入目连戏折子,叫做“平安大戏”)。
之后,主要演出“祠堂戏”:有调解两村相争的“和事戏”,对盗伐山林者而设的“罚款戏”,商贾在外埠发迹的“还愿戏”,富户豪门添丁、做寿的“庆贺戏”,以及村镇间轮流值年的“年规戏”等。这一时期,在绍兴毗邻地区也出现绍剧班社,多至四十余个。
1840年鸦片战争后,绍剧活动地区不断缩小,趋向衰落,尤以武班为甚。1949年以后,绍剧得到较大的发展。“文革”中绍剧受到摧残,“文革”结束后得到复苏,现又逐渐衰落。

点评

谢谢老师【球人诗会】58期/ 历史揭秘之三十二·4则的精彩报道!  发表于 2024-10-25 12:11
发表于 2024-10-25 12:12:16 | 显示全部楼层
谢谢老师【球人诗会】58期/ 历史揭秘之三十二·4则的精彩报道!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4-10-29 20:30:34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会员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中国门球网|www.menqiu.com ( 京ICP备11011816号 )

GMT+8, 2025-7-12 19:18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