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飞英名流传千古,他在抗金事业中立下了汗马功劳。其所填词作《满江红.怒发冲冠》激励了历代中华儿女为保卫祖国而赴汤蹈火。
然而,关于他的这首《满江红》,在学界是有争议的,部分学者认为,这首词不是岳飞写的,而是明朝人写的。本文将一些质疑的观点罗列如下。
著名学者余嘉锡对此的态度是:来历不明,深为可疑。夏承焘则指出,岳飞的孙子岳珂在收集祖父的材料时,没把这首《满江红.怒发冲冠》收录进去,而且奇怪的是,宋元的典籍里根本没有出现过这首词。
这是上个世纪二十年代到六十年代出现的一些观点。当然,也有学者予以反对和批驳。著名学者唐圭璋认为,宋代的词作没有在宋元典籍中出现,却出现在明朝典籍的例子并不少。宋朝人编纂的一些诗词典籍,在宋、元两代寂寂无闻,甚至失传,一直到晚清忽然出现,也不是没有的事。所以,岳飞的一些词在明朝才出现,是符合情理的;而且确认是岳飞所做诗词,却没被其后人收录的,也不是没有先例。
宋史专家邓广铭支持《满江红.怒发冲冠》是岳飞原创的观点。他认为,岳飞的诗词也有不被后人所收录的,《满江红.怒发冲冠》被遗漏并不奇怪。
其实,从民族意义而言,整个中华民族完全认同《满江红.怒发冲冠》是岳飞所做,因为没有人会质疑词作中所透露出来的爱国主义精神。此词的内容、精神和岳飞一生的事业,以及他本人的质量是完全吻合的。
岳飞自年轻时就目睹和感受国家破碎、山河沦丧的痛楚,因此“怒发冲冠”、“仰天长啸”、“壮怀激烈”这些情状是他本人极其自然的情感抒发,而且这不只是诗人特色的情感抒发,更是将军特色的情感抒发。再如“八千里路云和月”,这句话很有质感,很有现场感,可能要转战南北,经历过烽火的英雄,才有这样充满苍凉感的长叹。
岳飞一生以恢复疆土,还我河山为志向,南宋的局面在有志之士的眼中看来,确实也该“待从头,收拾旧山河”。岳飞当时作为南宋军事上的顶梁柱之一,负责中部一带的军事防务,这种带有使命感的呼吁,似乎也只有他才能发出来。因此,退一步而言,即使此词不是岳飞所做,但此词的意境用在岳飞身上也很妥当。
从文学传播的角度而言,《满江红.怒发冲冠》在爱国主义教育的平台上,已经不可替代。在其传播的过程中,不免会经历一代又一代人的重新诠释乃至升华,这些诠释和升华只会让这首词和岳飞贴得越来越近。《满江红.怒发冲冠》与岳飞联系在一起的事实已经无法更改。
“金刀计”堪称反间计之巅峰
古人擅长用计,赫赫有名的连环计、推恩令、围魏救赵全都让人拍案叫绝,今天我们要说的这个计谋堪称反间计的巅峰——金刀计。
说到这个计谋要先介绍一个人——慕容垂,他哥哥就是前燕的开国皇帝,但是他哥哥跟他关系不好。因为慕容垂本身是个很有才华的人,他老爹非常看重他,以至于他的哥哥看他十分不爽。
再过不了几年,皇上哥哥也死了,皇后嫂子当了太后,对慕容垂实施加害。得到风声的慕容垂只得带着儿子逃命,原本往北逃的他却被他专业坑爹的小儿子出卖,不得已改变路线向西逃去。
西边是谁?西边是大秦天王苻坚。
当时的苻坚正在招揽人才,听说慕容垂来投奔他,差点没笑晕过去,这是一员猛将啊。燕国损失了一名猛将,而他大秦多了一名猛将,难不成是上天给他的启示,让他消灭燕国,苻坚做梦都能笑醒。
苻坚有位重臣叫王猛,跟他名字一样,这才是一个真正的猛人。他不同意留下慕容垂,理由很简单,慕容垂是一开始就奔着符坚来的吗?不是,他是走投无路了,才躲到秦国来的。而且他不是普通的燕国将士,那燕国是他的家族企业啊,他怎么会跟别的国家一条心。
苻坚是个温厚的君主,他认为王猛想多了,不愿意对慕容垂赶尽杀绝,一意孤行要重用他。
王猛也不多说啥,你不愿意斩草除根,那我来好了,于是他便静待时机。后来苻坚果然要去讨伐燕国,派王猛为总指挥。这里值得一提的是慕容垂的大儿子慕容令,当初也跟着父亲一起投奔了过来。那慕容令也是有勇有谋之士,带兵打仗是不在话下。王猛提议,由慕容令出任参军,一来慕容令对燕国军事熟悉,二来也是为表投诚决心,这个提议大家都没有异议,慕容垂甚至还有些感动,认为王猛是要提携自己儿子。
临行前,王猛去找慕容垂喝酒,推心置腹说了好一阵,最后喝得有点高了,王猛道:“好兄弟,我这一走不知道何时回来,我们要有一阵子见不到面了。这样,我送你个信物,这是我心爱之物,你看到它就当看到我。兄弟你也送我个信物,想你的时候我就拿出来看看。”
慕容垂哪有准备甚么信物,随手就把自己家传金刀给了王猛。
王猛得了宝刀也不声张,拔营出发了。到了洛阳,他招来一早买通的慕容家的下人,让他拿着金刀去找慕容令,假传他父亲的话:“我们在秦国不是长久之计,燕国那边放了风声说已有悔意,愿意接纳我们回去。我先走了,你看到金刀也赶紧回燕国,我在那边等你。”
慕容令一看刀是父亲的刀,人也是父亲的人,说得也是言之凿凿,那时没有微信也没有电话,跟父亲也取不得联繫,慕容令思前想后,决定还是回到燕国跟父亲汇合。
慕容令一走,王猛马上上书朝廷,得知消息的慕容垂如遭五雷轰顶,想逃跑却被追兵抓了回来,慕容垂自忖这次必死无疑。
要不说苻坚是个宽厚的皇上,他挥了挥手:“算了算了,你儿子是你儿子,你是你,他不愿意留下来我只觉得遗憾,你不必要多想,更不要因此就狼狈逃跑。”
慕容垂感激涕零。
王猛这个计谋狠辣无比,虽说没能要了慕容垂的命,但是却让他失去了最优秀的儿子慕容令,以至于他最后收复了燕国,却因后继无人,到第二世就亡国了。
“真龙天子”从何而来?秦始皇自称“祖龙”
中国历代上皇帝自命“真龙天子”,其实源自秦始皇。
秦始皇当年自命“祖龙”,却是大有玄机所在,其意图则是为继承大统戴上一顶“君权神授”的帽子。《史记.孟子荀卿列传》有载:战国时期齐人邹衍曾宣扬“五德终始说”,其核心思想即“五德转移,治各有宜,而符应若兹”。邹衍提出做天子者必须具备“五德”中的一德,当此德衰落时,便会有“五德”中的另一德取而代之。
“五德”源于远古先民的“五行”说,即金、木、水、火、土。在邹衍的这一学说中,周王朝被视为拥有“火德”,故按照“五行”相生相剋、循环往复的推理,取代周王朝“火德”的应该是“水德”。
秦始皇统一中国后,便如获至宝似地採用“五德终始说”,大肆宣扬秦取代周是“水德”代替“火德”,是“受命于天”。其用心无疑是为改朝换代寻找一个“理论依据”,使之成为秦王朝统治百姓、巩固政权的思想工具。
但是,按照邹衍“符应若兹”的说法,“五德”间的取代还应该有“符应”出现,而秦一统全国时却并不见特别的“符应”徵兆。于是便有御用文人顺著秦始皇的意愿,挖空心思地弄出一个“符应”:五百年前秦文公外出狩猎时,曾获得一条“黑龙”,“黑龙”代表阴柔,象徵“水”,说明五百年前就已经出现“符应”——秦必然取代周。
秦始皇听后欣喜若狂,于是便信手拈来那条祖先捕获的“黑龙”,他自命为“祖龙”,并根据“五德”说“更命河曰德水,以冬十月为年首,色上黑,度以六为名,音上大吕,事统上法”(《史记.封禅书》)。
这些制度明显带有“黑龙”、“五德”的神秘色彩,让百姓们对秦王朝产生一种神秘感。在秦朝,代表那“黑龙”(祖龙)水德的黑色与六之数,可以说是无孔不入,随处可见。
秦朝尚黑。五行的颜色是土德尚黄,火德尚赤,金德尚白,水德尚黑,木德尚青。夏为木德,商为金德,周为火德,秦始皇便规定秦德为水,色尚黑,“衣服旄旋节旗皆上黑”。
秦朝崇六。古代龙的传说中,龙的第六子“性好水”,黑龙正是“龙老六”,于是“度以六为名”,“数以六为纪”,符、法冠皆六寸,而车舆六尺,六尺为步,一乘六马。
有关秦始皇的“祖龙”之称,还见诸于《史记.秦始皇本纪》:“秋,使者从关东夜过华阴平舒道,有人持璧遮使者曰:‘为吾遗滈池君。’因言曰:‘今年祖龙死’。”
秦始皇果然病故,历史的诡谲常常令人啼笑皆非。
“祖龙”始皇帝精心打造的“水德”王朝,最终的灭亡却与一场大雨直接相关。
秦二世元年(西元前209年),山东、安徽等地久雨成灾,饿殍遍野。前往渔阳守边的陈胜、吴广等农民壮丁,在蕲县大泽乡遇大暴雨而无法继续行进。按秦律按期未到便是死罪,于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农民大起义,便在洪水滔滔的大泽乡爆发。时隔三年,秦王朝灭亡。
秦始皇的“符应”——黑龙(祖龙)、水德,其落幕著实耐人寻味。
2024-1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