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一带的名茶,人们只知道洞庭的碧螺春。其实在古代,苏州还有一种名茶——虎丘茶,它当年的名气,胜过碧螺春。可惜今已绝种,无法复制。
在1000多年前的唐代,苏州虎丘山上生长着一种茶树。当时它只是一种山茶,以后才以虎丘茶命名。唐代诗人张籍是苏州人,曾在诗中咏道“自看家人摘,寻常触露行”,可见他是很喜欢喝虎丘茶的。但此茶树仅几十株,产量很少。陆羽初到江南时,可能知道这种茶,但因为产量太少而未记入《茶经》中。
虎丘茶由于品质好,加上物以稀为贵,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名声越来越响。到明代时,地理学家王士性甚至赞扬“虎丘天池茶,今为海内第一。”(《广志绎》卷二)明代的屠隆在他写的《考盘余事》一书中也盛赞虎丘茶“最号精绝,为天下冠”。看来虎丘茶的质量确是上乘的。
今天我们已不能通过品尝,知道虎丘茶的色香味,只能从史书、方志、笔记中来寻找它的韵致。清初文人顾湄在康熙十五年(1676年)修的《虎丘山志》中具体描述虎丘茶的特点:“叶微带黑,不甚苍翠,点之色白如玉,而作豌豆香,宋人呼为白云花。”
清代的茶学家陈鉴在补注《茶经》时也记载了虎丘茶,他说虎丘茶树开的花“比白蔷薇而小,茶子如小弹”。当时这种茶的数量已极少,他曾采了几片嫩叶,同一个要好的茶侣一起,用“小焙烹之,作豆花香”。可见虎丘茶叶,是黛色的、点泡的,茶汤色白,味淡雅,有豆花香。从整个苏州地区的地理、气候条件来说,虎丘茶应该似碧螺春茶,但外形不如碧螺春苍翠。
砂壤有助于茶树的生长。虎丘山上有一块不大的却十分宜于茶树生长的砂壤。这就是位于虎丘寺之西、地名叫金粟房的坡地。这里离剑池不远,山坡平缓,又有天然泉水的灌溉。虎丘茶树不是人工栽焙的,是天生的,这是虎丘茶的一奇。二奇是,就是这一小块只有巴掌大,看来只有几分的地,造就了江南这一历史名茶。
虎丘茶名气大了,有权有势的人就会通过各种途径来攫取它。使这片茶园从寺产、私产成为官产,并不断地转换产权。
明代天启四年(1624年),当时的虎丘茶园归虎丘寺管理,属寺产。这年有个高级京官驾临苏州城。他早闻虎丘茶大名,叫虎丘寺和尚献茶。由于苏州本地有权势者向寺僧索茶者不止一人,总共就那么几十株茶树,早就无茶可献了。
高级京官派人把住持和尚捉来,对老和尚用刑逼茶。但没有就是没有,京官只得放回老和尚。老和尚叫众人把茶树连根全部刨掉,自此以后,虎丘茶消失。
著名山水画长卷《富春山居图》乾隆没看出来真假?
黄公望年轻时曾做过小官,后不幸受诬入狱,年近半百时才出狱。从此他绝意仕途,一心拜师学画。
黄公望72岁时,创作了著名的山水画长卷《富春山居图》,图上有他的题款:“至正七年,仆归富春山居,无用师偕往,暇日于南楼援笔写成此卷。”这里写的是“无用师”是个道士,名叫郑樗,字无用,号散木。樗是臭椿,种在路边,木匠看都不看,是无用之材。郑樗所表达的是自谦的意思。《富春山居图》就是为郑樗画的。
六七百年后的我们,能够目睹较为完整的《富春山居图》,最应该感谢一个人。谁呢?就是鼎鼎大名的十全老人乾隆皇帝。
乾隆皇帝酷爱收藏,他酷爱在画上盖戳儿题诗,啥名画到了他手里一定逃不脱他的手心。遇见名画,他时常拿出来看呀看,越看越爱,爱极了诗兴大发就在画上面找个空白处题首诗、盖个戳儿。可怜那些画家处心积虑的留白全被密密麻麻的诗作毁了。比如被乾隆视为三希之首的《快雪时晴贴》上,就被他题了六七十处。
1745年,乾隆得到了一幅名画——《富春山居图(子明卷)》。他左看右看乐在心头,兴致上来了,就提笔在画的空白处题诗,末了还仔仔细细地盖上自己的玉玺。一年下来,这幅长卷的空白处就留下了满满当当的几十处诗文。乾隆对此甚为高兴。可第二年,乾隆傻眼了,下边儿的人又呈上来一幅《富春山居图(无用师卷)》。这到底哪幅是真,哪幅是假呢?
有人说,这乾隆没看出来真假;也有人说,乾隆其实心里明白,后来的那幅才是真的,只是自己已经在赝品上题了那么多御笔,要反悔实在很丢面子。他金口一开说:“前面那幅是真的,后面的是假的。不过假的画得也不错,值得收藏。”大臣们一听皇帝发话了,哪还敢再有异议?从此,赝品摇身一变成了金贵的乾隆爱物,而真迹却被雪藏了,另外,真迹也没逃脱被题跋的命运,不过幸好,只有一处而已。
第一幅画(假画)到底是谁画的呢?竟然能骗过乾隆的“火眼金睛”?
有人说,其实这画儿也是黄公望画的,只不过赠给了“子明”。那么子明究竟是何方神圣呢?原来,子明是黄公望一位道友的弟弟,黄公望借宿其家期间,二人相谈甚欢。临别时,子明索画,黄公望就将《富春山居图》的另一稿本送给他,这就是“子明卷”。
但也有人说,“子明卷”是明末文人临摹的。虽然是仿作,却有着极高的艺术价值,几乎与原作相同,若不仔细看还真不好辨别。这人临摹完之后题了自己的名字,但是后人看黄公望的画值钱,就把原作者的题款弄掉了,并且伪造了黄公望的题款,更煞费苦心的是,还伪造了邹之麟等人的题跋。
不过,也有人提出,这假画可能是董其昌画的。董其昌是明代后期的著名书画家,《富春山居图(子明卷)》到了他手里时,他高兴极了。一时手痒难耐,就临摹了一幅,因他有着足够的技巧,故惟妙惟肖。
不论事实如何,确实还有不少画家临摹过这幅画,如沉周、邹之麟、王翚。
军事天才韩信缺点多,不具备三分天下能力
韩信如果拥兵自重,有能力和刘邦项羽三分天下吗?这就告诉你!如果韩信拥兵自重。也就是第二个项羽而已。他并不具备三分天下的能力,主要原因有三个。
首先韩信是一个军事家,而不是一个政治家。也就是说,他只是一个专业人才,而不是一个通盘的管理人才。就好比现在公司,他只能搞个市场行销,而管理融资上市。产品开发。社会管理与协调能力都不行。而刘邦是个全才。
韩信的军事才能是当时第一,毫无疑问。很多朋友都认为,韩信虽有多多益善,统领大兵团作战的卓越指挥能力,但没有刘邦那种驾驭群将的本事,此说其实是一种误解。
韩信之所以不肯拥兵自重,是因为他对刘邦抱有感恩之心,愿意忠诚于他,不肯与刘邦做对;另一方面,韩信并非没有拥兵自重过,他曾经当过一段时间代理齐王。
但是蒯通尽言楚汉劣势,对齐王韩信的劣势避而不谈。蒯通向韩信进言时,满嘴都是项羽和刘邦的劣势。在蒯通的嘴里,项羽的楚军,战斗力虽强,但却被刘邦的汉军阻挡在荥阳之外,丝毫前进不得,这样的情况已经持续三年了,看样子,项羽根本就没有能力西进,最多是维持在荥阳对抗的样子。
的确,从当时的情形上来看,蒯通说得大体正确。但是,蒯通却只谈楚汉劣势不谈楚汉优势,更不谈齐王的劣势,当时的齐王韩信,劣势很明显,小的劣势就不说了,这里只提下面两个最明显的。
韩信并不是一个好的领导者。他最大的特点就是没有朋友。小时候为什么被一帮泼皮收拾,就是因为他自己太孤傲,没有朋友。
郦食其已经劝得齐王归顺了,他偏偏不肯把这点功劳留给人家,还要去抢功,搞得人家郦食其被齐王烹杀。后来他被萧何设计抓捕,就说明,他连萧何这样一个原本很赏识他的师友都失去了。一个好汉三个帮,一个没有朋友不能容人的人,他怎么可能做得好一个领导者呢!
还有就是韩信集团有原刘邦的下属,这部分人很可能脱离韩信,投奔刘邦,这样就相当于加强了刘邦,削弱了韩信,在这种情况下,韩信最好的选择是向刘邦投降。原因是项羽对韩信的态度会很不好,如果韩信有利用价值,那麽或许还能在楚营有一席之地,而这时候韩信势力很弱,那也就失去了利用价值。
在眼界能力上这个来说,韩信也是欠佳的。因为大方向这种东西是需要冒险家的精神的,韩信平生太过于谋而后动,这样很多稍纵即逝的机会是不会等著你全部都谋划好再给你送过来的。
而且韩信要做的还有很多,那就是培养自己的班底,比如李左车、蒯通等人都是值得重用的。另外,他要解决刘邦在他身边安排的人,比如曹参、灌婴等人。在齐国、赵国等地重用贤才、招揽人心,则足以三分天下。
再说如果韩信在楚汉对峙过程中,打下了魏赵燕齐四个诸侯之后,拥兵自重,那麽也刘邦会在萧何与张良的支持下,首先搞定韩信,然后整合力量对付西楚霸王,只不过如此一来,楚汉争霸这一阶段会被拉长,仅此而已。
2024.8.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