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明朝,朱元璋对官员实行严格的管理,给予了较低的俸禄。明朝的官员工资相当有限,即使是正一品官员,每月的俸禄也只有87石米,相当于现在的年薪32万元左右。由于收入有限,朱元璋采取了残酷的手段来惩治贪官。尽管如此,明朝官员仍然难免陷入贪污的行为。
相较之下,在清朝雍正时期,由于雍正即位时年龄较大,他在位期间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改革,通过实施“养廉银”制度提高官员的收入。雍正对政务十分勤勉,几乎每天都投入到政事中,仅在自己生日休息。
他在位13年期间,以1000多万字的批语展示了对政务的极高要求。为了解决官员俸禄不足的问题,雍正建立了“养廉银”制度,为官员增加了额外收入。
这一制度的目的在于抑制贪污行为,让官员的收入变得透明,使得贪污失去了合理的借口。
在清朝初年,官员的俸禄非常微薄,例如一品大员每月只有180两银,而知县更是不到45两。这远远不足以满足官员的生活开支,因此许多官员在雍正即位前生活十分艰苦。通过“养廉银”制度,雍正使各级官员的正常收入提高了十倍,有效改善了官员的生活状况。
然而,随着时光流逝,清朝后期贪污问题逐渐重新兴起,封建官场的弊端再次暴露。雍正时期实施的“养廉银”制度也逐渐式微。到了道光时期,官员以俸禄不足为由,大肆掠夺百姓,导致吏治败坏。清朝的官员收入问题在历史演变中有了不同的阶段,而雍正时期的“养廉银”制度仍是一个影响深远的改革。
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源于世仇
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的故事,向来被认为体现了陶渊明不畏权贵、不慕名利的高贵质量。不过,在这个质量之外,其实陶渊明选择辞职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他和上司两家的世仇。
陶渊明的曾祖父名叫陶侃,是东晋的一位名将,因为性格耿直,不懂得转弯(看来是老陶家的传统),得罪了大将军王敦,被排挤到了当时还是化外之地的广州。
这个王敦出身于著名的琅琊王氏,与堂弟王导一起把持着东晋的军政大权,权倾朝野,陶侃自然是斗不过他们的。但是,后来庾亮向王家发难,陶侃就站在了庾亮的一边,成为“倒王”的重要成员。因此,陶家和王家是有着世仇的。到了陶渊明这一代,这个仇依然没有解开,他的顶头上司王凝之,恰恰就是琅琊王氏的后人。明白了这一层关系,也就不难理解陶渊明为什么非要辞职了。
说白了,这次督邮下来视察,虽然让陶渊明感觉受到了侮辱,但这并不是决定性的,而只是陶渊明辞职的一个由头罢了,真正让他下定决心要走的,其实还是因为他的顶头上司是琅琊王氏的人,即使这次不走,还有下一次、下下一次,就看陶渊明能忍受几次了。
可能连王凝之都没有料到,陶渊明连一次也忍不了,连官场上很常见的“装一下”都不装,直接就拍屁股走人了,还留下了一句千古名言——“吾不能为五斗米折腰,拳拳事乡里小人邪!”
这句话表面上说的是督邮,其实真正的目标就在说王凝之——别看你的官比我大,但在我陶某人眼里,你就是个“乡里小人”罢了,老子不伺候你!
另外,还有人考证说,陶渊明说的“五斗米”,并不只是说的俸禄,而是因为王凝之信奉“五斗米道”,陶渊明是在一语双关,直接把矛头指向了王凝之。
不管怎么说吧,陶渊明这次辞职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因为他的上司是王凝之,两家是有世仇的,就算这次不辞职,离下次也不远了。
再说这个王凝之,家世还真不是一般的好,他的父亲是大书法家王羲之,妻子也是大才女谢道韫,岳父更是名震天下的宰相谢安。不过,王凝之却有点对不住这么好的家世,既没有遗传父亲那传世的书法,也没有学会岳父治理天下的才华,官当得不小,却碌碌无为,毫无建树,连妻子谢道韫都看不起他。
要说他唯一的一个“贡献”,可能就要数陶渊明因他而辞职了,正是因为这次辞职,才让中国历史上多了一位伟大的诗人,极大地丰富了中国文化的意境。或许,这就叫“塞翁失马,焉知非福”吧!
另外,陶渊明说的“不为五斗米折腰”,很多人以为陶渊明一个月的俸禄就是五斗米,也就是20斤米,也太少了,一天还不到1斤米,连自己都养活不了。其实,晋朝的工资并不是月薪,而是日薪,陶渊明的俸禄是每天五斗米,一家人每天有20斤米,生活还是很宽裕的。
而且,这还只是俸禄,陶渊明作为彭泽县的县令,还有300亩公田可以自由支配,根据《中国历代粮食亩产研究》记载,在陶渊明生活的东晋,江南地区比较肥沃的土地每亩能产33斗粮食,300亩就能产9900斗粮食,也就是将近4万斤,是一年俸禄的5倍多!
这还只是明面上的收入,至于那些明里暗里的收入,就更没法计算了。所以,陶渊明毅然放弃了这些富贵,才显得更加可贵!
蒲松龄的教书生活
蒲松龄是山东淄川县人,终生都是秀才身分。他的子女却是前脚跟后脚地来到这个世界上:光儿子就有4个,女儿由于不上家谱,数目难以统计。他分家时仅得到二十亩薄田的家产,养活这一大家子是不可能的。怎么办?蒲松龄的父亲在年轻的时候,也曾面临着同样的处境,他的选择是弃儒经商,从而摆脱了经济上的窘境。
蒲松龄不愿意走这条路。原因很简单,蒲父当初只是童生,放弃举业并不特别可惜。蒲松龄毕竟是以县府道三个第一考上的秀才。在当时来说,这是一种并非等闲视之的社会身分,它表明蒲松龄至少已经属于“士”的阶层,而不是平头百姓了。
蒲松龄也不愿务农。一来他的体质本来不好;二来二十亩薄田,就算努力耕种,又能种出什么?
蒲松龄年轻时在江苏老乡那里当过一年多师爷。从他留下的大量代替东家写的书启文字来看,他任师爷期间确实干得不错。但由于这条出路与举业相冲突,加之官场中的许多事情本来就莫名其妙,所以干了一年多以后,他还是回到了家乡淄川。
剩下的一条出路就只有当私塾教师了。从二十七岁开始到七十岁结束,他的教龄长达近半个世纪。
那时的私塾先生可没有现在“人类灵魂工程师”的崇高地位。虽然从名义上说教师和学生的关系是所谓“一日为师,终生为父”,但实际上,私塾先生的地位和高级僱工也差不多。从康熙十八年开始,蒲松龄结束了这种“三家村学究”的生活,受聘到当地望族毕际友家担任家塾。单纯从生活条件来考虑,这里比从前的生活是好得多了。但在精神上,他体会到的则是更大的压力。毕家是世家巨族,科甲相继,而蒲松龄则是穷愁孤苦、寄人篱下的落泊秀才。毕家的生活阔绰风流:“王孙玉鞭鞭白马,腰间宝剑珊瑚把。挟得少姬何处去?笙歌烂醉海棠下”。
但这一切繁华旖旎都属于别人,他只能伴一盏清灯,体味寒士的寂寞与艰难。毕家待蒲松龄非常友好,但这一切并没有使他的心情快乐起来,我们看这段时间他写的诗歌,基本上都笼罩在一种清幽枯寂的氛围之中,与这种身分差异、贫富悬殊带来的苦闷有关。
当私塾先生的辛酸,蒲松龄在很多作品中都有所流露。在《学究自嘲》中,他写道:“人但知为师之乐,不知为师之苦;但知为师之尊,不知为师之贱。自行束修以上,只少一张僱工纸。其徒数十人,好像一出《奈何天》;二三东主,却是一些八不凑。殊属可伤,亦属可笑。”
在《闹馆》中,他更以一种漫画化的笔调,写尽了教书先生礼之用谋生的艰难与屈辱。当东家说伴饭的春天只有苜蓿、夏天只有马喳菜、秋天只有蔓菁、冬天只有萝卜时,礼之用连说不妨:“吃了苜蓿先不鹊盲”“马喳菜也是好的,吃了先不生虫子”,“萝卜片更好吃了,能清气化痰”,“蔓菁也是好的,吃了补脾胃调肺”;当东家说没有枕头,只有破砖时,礼之用连忙说:“曲肱而枕,乐在其中矣。何况有砖乎?”可以把这看成是蒲松龄教书生活的写照。
中国古代道教建筑
道教建筑中的常见殿宇有山门、灵官殿、玉皇殿、三清殿、天师殿、斗姥殿、伏魔殿等,本文以江西上饶三清山的三清宫和龙虎山的上清宫、天师府为例,作一浅述。
道教官观常常建在名山大川风景优美的洞天福地,进入道教建筑群之前,一般会有一个前奏,经常以山门(檩星门、风门、天门)的形式出现。按道教说法,进入山门即人仙界,山门外属俗界。在道教护卫神中,有一种专门用于镇守道观山门的天神,它们就是青龙、白虎、朱雀、玄武,称为“四象”,亦称“四灵”。
道教中的灵官有所谓“十天灵官”、“九地灵官”、“水府灵官”、“五百灵官”及“五显灵官”等,数量之多犹如佛教中的罗汉。五显灵官中最尊者为都灵官王善,道家称他为“玉枢火府天将”,一般道观大多设有灵宫殿。道观内所塑王灵官为赤面、三目、披甲执鞭,因灵官是护法神,其殿多建于山门处。
天师府中的玉皇殿为重檐歇山式建筑。占地600余平方米,是府内最大最高的宫殿。身高9.999米的“玉皇大帝”庄严威武地端坐中间,金童玉女侍立左右。邓、辛、张、陶、庞、刘、苟等十二天君,配祀在两边,整个大殿显示出人间天庭的森严。
玉皇殿是道观的主殿,殿内供的是三清坐像,依道家说法,指的是居于大赤天太清境的道德天尊;居于清微天玉清境的元始天尊;居于禹余天上清境的灵宝天尊。三清殿内的三尊道教坐像,自西而东就是依照太清、玉清、上清的次序排列的。
天师殿以天师府的天师殿为代表。由前、中、后三厅组成。正厅中央供奉着三尊神像,中间是祖天师张道陵,侍立两边的是他的两位高徒:王长、赵升。
道观供斗姆神的处所,规模小的称室、阁,规模大的称殿(宫)。道教信奉的“斗姥”,又称斗姆。斗指北斗众星,姆即母也,斗姆即北斗众星之母,故为女神。
伏魔殿以龙虎山大上清官为代表。由于施耐庵在《水浒》中的描述使得它成为上清官最具神秘色彩的地方。伏魔殿为歇山式屋顶,呈四方形,殿前有一大片草坪。殿中有一口镇妖井,正对镇妖井后面的墙壁正中,挂着一张道教祖师张道陵的大幅画像。
万神集聚的“万法宗坛”为四合院形制,坐落在嗣汉天师府西边。正殿为三清殿,供奉着玉清元始天尊、上清灵宝天尊、太清道德天尊。东西殿为灵官殿和财神殿。
道教建筑之藻饰,鲜明地反映道教追求吉祥如意、长生久视、羽化登仙等思想。如描绘日、月、星、云、山、水、岩石等,寓意光明普照,坚固永生等。
2024.7.28